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12|回復: 2

[考古發現] 南京明城墙最大城门考古获突破 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毁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4-15 17: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南京明城墙最大城门考古获突破 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毁

南京明城墙最大城门考古获突破 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毁

1929年通济门瓮城,红圈为此次遗址位置。翻拍于〖南京城墙志〗

南京明城墙最大城门考古获突破 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毁

南京明城墙最大城门考古获突破 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毁

通济门瓮城西北角墙基遗址,两墙相交是锐角。

你知道吗,曾有一艘巨轮在南京东水关外的秦淮河上扬帆很多年。通济门,这座南京城墙中规模最大的城门,以独有的船形三重弧形瓮城著称于世,却在50多年前被完全拆毁。最近,考古部门在南京龙蟠中路西侧发现了一段城墙石基,正是那船帆的西北角。

往事不可追,来者犹可鉴,通济门遗址将原址保护,规划打造一座景观公园供今人纪念。

往事生与死城门规模最大,船形设计独有

对于上世纪60年代后出生的南京人,通济门更多的是地名概念。昔日,这座城门立于东水关、光华门之间,是明代初建的十三座城门之一。杨国庆、王志高所著〖南京城墙志〗记载,通济门城门除了与城墙一线的主城门外,城内方向还延伸建有三座内瓮城。由于瓮城城垣呈现弧形,如果俯瞰大地上的整座通济门轮廓,它就像一艘两头翘起的船舶,停靠在城门前的内、外秦淮河的交汇处,三重瓮城则是巨船高扬的风帆。

通济门及其瓮城建于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瓮城周长约690米,占地面积比今天国内最大的中华门瓮城还要大。三重船形瓮城设计也用于当时的水西门,这可能是对东水关、西水关的一种标示,而民间则解读为有同舟共济之意。

以明代视角看,通济门的东北方是守备森严的皇城,西南方则是城南的市井繁华,地理位置堪称咽喉要冲。

南明时,满清将领多铎率重兵南下,登基8个月的宏光帝朱由崧从通济门出逃。15天后朱由崧被捕,被清军押回南京时,走的又是通济门。

专家联名力保,但未能幸免于难

1954年至1963年,南京城墙,这座世界最大的古代城垣,先后遭到有组织以及零星的人为拆除,消失了三分之一。通济门,也未能幸免。

〖南京城墙志〗记载,1954年的夏天,南京的雨下得格外大,年久失修的南京城墙接连出现严重坍塌,并且造成了市民伤亡的严重事故。在当时无力修缮城墙的情况下,拆除的声音越来越响。

当时城市的管理者认为,城墙阻碍交通,占用城市的工业发展空间。1954年,文化部还派专人来南京勘查,指出哪些城墙可拆,哪些不能动。当时参与勘查的,有时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等国内著名文物专家。通济门因为其独特的历史与建筑艺术价值,其船形在国内绝无仅有,被一致认为应该保留。

但躲过初一,没躲过十五。1960年,在通济门外工业项目接连开工,城门越发碍事,拆除工程在南京市批准下实施。三重瓮城共有4道城垣,当年先拆了2道,1962年时又拆了2道,1963年又将地面残存的石料清除。至此通济门从地面上彻底消失。

如今轮廓现才拆了50多年,找到遗迹却花了14年

通济门被拆除是在上世纪60年代,距今不过50多年,与六朝等其他时代的考古相比,找到它会比较容易吗?恰恰相反,其实很难,一位参加过通济门遗址发掘的考古部门人士介绍,通济门城墙、城门建筑在地面上一点遗迹都没有保留。虽然我们都知道通济门在这里,但没有标示物要找到具体的建筑遗迹就很头疼了。

万幸的是,在通济门外的秦淮河上有一座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九龙桥,这座古桥与附近秦淮河河道走向没有变动,它们成为考古部门唯一可以依靠的参照物。

从2002年开始,通济门的建筑遗迹逐渐被发现:包括城门瓮城东侧城垣、东侧南墙城垣、自南向北的第二、三重瓮城城垣。经过迄今为止14年的考古发掘,通济门的位置、范围已经大致清晰了。

船帆一角现身,还有龙泉窑青瓷

2015年底至2016年初,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东城水岸小区与大中桥之间的空地上,发现了一处城墙遗址。

昨天上午,扬子晚报记者前往现场探访,发现在遗址的西侧和北侧,出现了两段墙基遗址。其中西墙长11米左右,宽度超过5米,现存的高度为0.5米;北墙长19米,宽5.5米,现存高度在0.5至0.8米不等。

有趣的是,两端城墙遗址相交的角度是个锐角。在通济门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之所以瓮城会呈现弧线的船形,就是因为城墙拐弯处并不是以传统的直角相交。

考古部门人士也向记者证实,此次发现城墙遗址就是明城墙通济门瓮城的一部分,它所在的位置也恰好是整座瓮城的西北角。

在文献和老照片中,通济门的瓮城内一度搭建了大量的民房。而考古时这些近现代遗迹也一一出现。此外,遗址中最典型代表时代的遗物,是出现了明代初期龙泉窑青瓷器的碎片。

未来怎么办遗址打造景观公园再现城墙修建工艺

记者了解到,南京市正在着手打造一座通济门遗址公园,将迄今发现的重要遗迹保护下来并原址进行展示。据介绍公园主要位于龙蟠中路西侧,目前方案还在制定中,上报国家文物局通过后再实施。

那么未来在遗址公园中,市民们能看到什么呢?例如此次发掘的城墙遗址,它清晰展示了明代南京城墙的修筑方式:条石直接砌在夯土上,土衬石之上用高条石包砌,砌筑方法为一顺一丁,在墙体内部形成犬牙交错状。其中条石凿制较为规整,条石外侧及条石之间的咬合面皆修琢平整,深入墙体一面则呈不规则状,以增加墙体内部相互间咬合强度。条石内以大小不等的块石、砖块拌合石灰浆混浇贴筑,大大增强了墙体的一体性及坚固程度。南京城墙的坚固之谜也尽在此。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人们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已与当年拆除通济门时天壤之别。为了原址保护此前发掘的一处通济门城门遗址,相关部门对原先落地于此的一个酒店项目进行了土地置换,城墙遗址得以成功保全。

金尤 發表於 2025-4-3 08:12 | 顯示全部樓層
《通济门遗址考古发现与明代城垣保护刍议》

南京通济门瓮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为研究明代都城防御体系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此次发现的西北角墙基遗址,其锐角相交的砌筑工艺,印证了《南京城墙志》所载"船形三重瓮城"的特殊形制。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南京城墙考古的空白,更引发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刻思考。

从建筑形制而言,通济门体现了明代军事工程的巅峰水平。其周长690米的瓮城规模,远超现存中华门瓮城;三重弧形瓮城的设计,既暗合"同舟共济"的吉祥寓意,更展现了复合防御体系的精妙构思。考古发现的锐角墙基,证实了明代工匠为解决弧形墙体承重问题而采用的特殊砌筑技术,这种将美学追求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营造智慧,堪称中国古代城垣建筑的典范。

通济门的兴废历程折射出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1954年曾昭燏等学者力主保留的学术判断,最终未能抵挡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拆除决定并非全然无视文物价值,而是在"无力修缮"的客观条件下作出的无奈选择。这种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至今仍具警示意义。

此次遗址保护规划体现当代文保理念的进步。采用"原址保护+景观公园"的模式,既避免了复建可能造成的历史信息失真,又通过空间叙事手法再现历史场景。建议后续研究应着重三维扫描技术的应用,建立精确的数字化档案;在展示设计中,可结合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系统阐释通济门在明清城市史、建筑史中的特殊地位。

通济门遗址的保护启示我们:历史文化遗产的存续,需要学术研究、技术手段与社会共识的多维支撑。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仍是值得持续探讨的命题。这处船形瓮城的残基,终将以凝固的历史语言,向世人诉说南京城墙的沧桑与辉煌。
杨懿轩 發表於 2025-4-16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通济门遗址考古发现与明代城垣保护刍议》

南京通济门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为研究明代都城防御体系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此次发现的西北角墙基遗址,其锐角相交的砌筑工艺,印证了文献所载"船形三重瓮城"的特殊形制。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南京城墙研究的学术空白,更引发我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层思考。

从建筑史角度考察,通济门作为明初都城制度的典范之作,其营造技艺蕴含深刻的营造法式思想。洪武十九年(1386年)建成的三重弧形瓮城,采用"以曲制直"的军事防御理念,周长690米的规模远超现存中华门瓮城。考古发现的石基转角处理工艺,与《武备志》记载的"转角用楔形券石"技法相符,体现了明代工匠高超的砌筑技术。这种船形设计既暗合"同舟共济"的儒家治国理念,又通过东水关与西水关的形制呼应,构建起完整的都城水系防御体系。

从历史地理维度审视,通济门遗址承载着重要的空间记忆。作为连接皇城与市井的咽喉要道,这里既是明初都城规划的节点,也是南明政权兴衰的见证。清军入关时的两次通行,使这座城门成为王朝更迭的空间坐标。考古发现的墙基遗存,正是解读南京城市空间演变的重要密码。

令人扼腕的是,这座极具价值的文化遗产在上世纪中叶遭到拆除。细考拆除过程,1954年文化部勘查时,曾昭燏等学者已明确指出其"绝无仅有"的价值。但当时"以建设代保护"的思潮占据主导,最终导致这一建筑瑰宝的湮灭。这种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至今仍具警示意义。

当前规划中的遗址公园建设,当以《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为指导:其一,建议采用"覆土保护"技术原址保存墙基,通过三维扫描建立数字档案;其二,景观设计应避免仿古重建,可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以铺装材质变化标识原瓮城轮廓;其三,须建立考古遗址与现存城墙的阐释系统,完整展示南京城墙的防御体系。

通济门遗址的保护,不仅是对明代建筑技艺的留存,更是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更应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让文化遗产真正成为城市的"金色名片"。此次考古发现提醒我们:对待历史遗存,需存敬畏之心;保护文化遗产,当尽传承之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庚辰月甲子日|黃帝4722年三月廿八日亥時| 2025/4/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