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42|回覆: 1

[未定] 聚焦漢字文明·行書行雲流水 風神灑落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4-16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415_010

20160415_010

王羲之【蘭亭集序】(唐馮承素摹本) 24.5×69.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20160415_011

20160415_011

顏真卿【祭侄文稿】 28.2×72.3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20160415_012

20160415_012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34.2×18.9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邊緣性字體。偏於楷書者,稱為行楷;偏於草書者,稱為行草。與楷書相比,行書經常運用連筆和省筆,書寫快捷;與草書相比,行書比較規整,容易辨識。

行書又名『行押書』,因古人多以行書籤押署名。唐代張懷瓘在【書斷】中稱:『行書者,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也,即正書之小訛。』也就是說,行書起源於東漢末期,此時的『正書』為隸書,因此行書是從隸書演變而來的。當然,說劉德升創行書,正如說李斯創篆書一樣,一種字體不可能由一人獨創而成,劉德升應是行書的整理、規範者。

關於行書的主要特點,蘇軾有個形象的比喻:『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把楷、行、草三種不同的字體比作人的站立、行走、奔跑三種姿勢。明代豐坊【書訣】說:『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行書因其書寫奔放、意態活潑、瀟灑流暢、筆法多變、結構多姿,歷來為文人雅士和人民群眾所喜愛。

在行書1800餘年的發展歷程中,有三幀裏程碑式的開山巨作: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唐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北宋蘇東坡的【黃州寒食詩帖】。它們先後媲美,各領風騷,成為行書標杆性的經典作品,被後世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

❶ 晉代:韻度唯尊

行書產生於東漢,形成於魏晉,經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推陳出新,糅進楷法,才成熟完善起來,並形成一種不同於漢魏質樸書風的妍美流便的尚韻書風。這種書風與晉人風神瀟灑、不滯於物的心靈姿貌相適應,追求筆墨技巧之外的生命情調,其代表作就是被歷代公推為『天下第一行書』的王羲之【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樂悲之書

背景介紹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動盪、黑暗的年代,然而在精神上卻又極其自由和開放。中國文人對生命價值的探索由來已久,但其生命意識的真正覺醒則在漢末和魏晉。此時,統治中國數百年的儒學大廈已經徹底崩塌,伴隨着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喟嘆,魏晉文人們開始了對生命密度和質量的追求。由於魏晉玄學以自然觀念超越生命矛盾的解脫並不徹底,於是人們轉而從有限的生命裏去尋求自我的滿足,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化在實實在在的生活中。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便是這種心態的典型表現。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在紹興郊外的蘭亭,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2人舉行修禊(xì)之禮,並飲酒賦詩。應眾人要求,王羲之為大家所作的詩作寫序。當時他酒酣意足,思逸神超,乘興寫了這篇文書俱絕的不朽名作——【蘭亭集序】。

作品解析

【蘭亭集序】全文共28行,324字,抒發了作者對人世生死無常、好景不長的感慨之情。此時,王羲之年已50(王羲之生年有303年、321年兩說,按後者推算王羲之寫【蘭亭序】時是32歲)。面對良辰美景,王羲之乘興寫道:『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由於時代和家族的雙重重負,王羲之不可能物我兩忘,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故而,序文在描述了蘭亭美景和修禊之樂後,轉而對人生憂患發起議論:『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幾許淒涼,幾許無奈!好像作者已經快要參透人生的虛幻無常了,可是筆鋒一轉道:『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又徹底否定了莊子超邁曠達的人生觀。王羲之的悲哀,在於面對明山秀水時始終難以釋懷的生命關懷。正如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所言:『晉人雖超,未能忘情。』

書風特點

【蘭亭集序】為後世樹立了具有高度藝術典範性的行書標準,堪稱『盡善盡美』。通觀全帖,有如行雲流水,瀟灑飄逸;骨格清秀,點畫遒美;疏密相間,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內蘊含着極其豐富的形式美要素。無論點、橫、豎、撇、捺、提、鈎、折,都極盡用鋒遣毫之妙,筆畫映帶富有韻律。每一字都姿態殊異,全帖20個『之』字、7個『不』字、6個『以』字,無一雷同,字字精彩。王羲之奠定了妍美流便的新體行書風格, 後人評曰:『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

❷ 唐代:秀壯並存

唐代行書由兩個系統構成。一個系統是王羲之書風。由於唐太宗極力推崇王羲之,唐代掀起了研習王羲之書法的熱潮,形成了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柳公權等為代表的『崇王』書家群。另一個系統是顏真卿、李邕的創新書風,他們突破『二王』藩籬,開創了行書的獨特面貌。其中,顏真卿變王羲之行書的纖秀妍媚為豐腴雄健,其代表作【祭侄文稿】與王羲之【蘭亭集序】分別代表了行書『陽剛美』『陰柔美』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

【祭侄文稿】——悲憤之書

背景介紹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時任平原太守的顏真卿與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分別在山東、河北起兵抗擊叛軍,顏杲卿之子顏季明於兩地往來聯絡。叛軍攻陷常山後,顏杲卿父子不幸被俘。叛軍將刀架在顏季明的脖子上,威逼顏杲卿投降,顏杲卿不肯屈服,父子雙雙被害。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顏真卿派人尋找顏杲卿父子遺骸,結果顏杲卿失去一足,顏季明僅得其首。面對兄、侄遇害的慘狀,顏真卿懷着極其悲憤的心情,揮筆寫下了血淚凝成的不朽巨製——【祭侄文稿】。

作品解析

【祭侄文稿】全文共23行,268字(塗去34字)。今觀其跡,顏真卿的忠義之氣和失侄之痛仍躍然紙面。全文從追記顏季明往事開始,此時作者情感釋放仍不失理性,因此字勢平穩,行筆稍緩,筆調比較含蓄。隨着文章的逐漸展開,作者的情緒也開始跌宕起伏,字勢逐漸打開。當述及常山孤城為敵兵所圍而『賊臣不救』時,顏真卿的字跡就變得十分凌亂,寫錯塗抹的地方也開始增多。至『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句,顏真卿肝膽俱裂,用筆頓挫增強,字形忽大忽小,筆墨時斷時續。再至『撫念摧切,震悼心顏』8字,大悲大憤之情噴涌而出。結尾處『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作者精神上似乎進入了恍惚狀態,字形幾乎難以辨認,字勢向右下方欹側連綿,悲憤之情達於極點,不過此時已是欲哭無淚了。

書風特點

【祭侄文稿】為顏真卿50歲時人書俱老之作,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將嫻熟的筆法、結體、章法與自身熾烈奔放的情感融為一體,字裏行間充滿了愛與憤、傷與惜、悲與痛的情感糾結。【祭侄文稿】是個人情感和書法技巧完美結合的巔峯之作,猶如一曲大氣磅礴的交響樂,序曲、發展、高潮、尾聲4個樂章俱全,筆畫之間像音節一樣跳動,傳達出作者悼念亡侄時的情感波動和思緒起伏。後人評價唐人『尚法』,而【祭侄文稿】已有了『尚意』的表現。故宋人『尚意』書風或許從此得到啟示。

【祭侄文稿】也是創新求變的典範之作,它將篆隸筆法融入行草,渾厚圓勁;同時純用中鋒行筆,一改中側並用的傳統用筆方法;並吸收民間書法的朴茂厚重,與飄逸溫雅的『二王』書風拉開距離。面對此稿,不禁為那蒼勁的線條、雄渾的氣勢和天真爛漫的形式所吸引,讓人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顏真卿改變了『二王』行書一統天下的格局,其【祭侄文稿】是【蘭亭序】後的又一座藝術豐碑。

❸ 宋代:尚意抒情

行書經魏晉的黃金期、唐代的發展期後,到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峯,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現。這種尚意書風充分發揮行書的抒情達性功能,突出行書創作的至情宣洩,產生了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書法家,他們均以行草或行楷見長。最能體現這種尚意書風的,是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的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黃州寒食詩帖】——悲愴之書

背景介紹

【黃州寒食詩帖】作於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時年46歲,此時距他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已經三年。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六月,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錄蘇軾詩文,彈劾蘇軾『指斥乘輿』『訕謗朝廷』『反對新政』,蘇軾遂在湖州知州任上被逮赴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次年二月,蘇軾來到荒僻的黃州,在江邊築室『雪堂』,在這間潮濕低矮的小屋裏,度日如年地熬了三年。仕途的坎坷,精神的孤寂,生活的困窘,加之適逢寒食苦雨,蘇軾悲愴的情緒鬱結於中而不得不發之於外,於是即興寫下了【黃州寒食詩帖】。

作品解析

【黃州寒食詩帖】為兩首五言古詩,共17行129字,一掃蘇軾往日的清詞麗句,讀來蒼涼惆悵,字字含淚。

第一首詩為:『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該詩描寫了蘇軾困居黃州三年的清苦生活。三年的時光,何其漫長,然而又如流水轉瞬即逝,把詩人的年華無情帶走。面對淒風苦雨,詩人感嘆韶光易逝,發出了『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的無可奈何的喟嘆。

第二首詩為:『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裏。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裏。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這首詩延續了詩人在第一首詩中的悽苦情調。春天的江水高漲要漫進室內, 小屋像一葉漁舟漂泊在蒼茫煙水中。空空的廚房裏煮着些蔬菜,破灶底燃着潮濕的蘆葦。看見烏鴉銜着紙錢,才想起今天已是寒食節。面對此情此景,一種悲愴的窮途末路感在詩人心中油然而生,那是『君門深九重』的欲歸無望,『墳墓在萬裏』的欲吊不能,『死灰吹不起』的欲哭無淚。

書風特點

【黃州寒食詩帖】是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和使轉中,用飽蘸情感的筆墨抒寫自己複雜的心理狀態。通觀全帖,有緩起漸快的節奏,有由小及大的字形,有由細變粗的筆畫,有始淡終濃的墨趣。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莫測。如『年』『中』『葦』『紙(紙)』4字的懸針豎,劍戈森森,在整體佈局中起到了突出和支撐作用。一系列變化使作品呈現出不同的節奏韻律,筆墨亦隨心境起伏流轉,如滔滔江河水宣洩於紙卷之上。【黃州寒食詩帖】正是以尚意抒情的方式,傳達了蘇軾的美學精神,創造出一種富有生命力的新的行書書寫樣式。

❹ 結語

『天下三大行書』是行書發展的三座裏程碑,它們雖然在形式、風格、境界上存在着種種差異,但均在行書發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作為一種比較晚出的字體,行書以其獨特的魅力後來居上,於各種字體中逐漸占居主流地位。誠如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言:『趨變適時,行書為要。』無論從實用還是藝術的角度,行書都極具適用性,極富藝術性。縱觀漫長的漢字發展史,篆書、隸書、草書、楷書都經歷過盛衰變化,獨有行書長盛不衰,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直至元、明、清,每個時代都有名家名帖。時至今日,行書仍是現代書寫中最常用的字體。(本報記者楊立新)

知秋 發表於 2020-8-2 10:3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行書產生於東漢,形成於魏晉,經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推陳出新,糅進楷法,才成熟完善起來,並形成一種不同於漢魏質樸書風的妍美流便的尚韻書風。


史上好多經常家都批判這些行書草書。觀察一下歷史,那些進士以上的學者,大多寫楷書隸書而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