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87|回覆: 4

[中醫入門] 糖尿病這些錯誤觀點你知道多少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4-17 22: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近日據了解到。世界衛生組織於日前首次發布全球糖尿病報告,報告顯示全球糖尿病成年人患者近40年內增加了3倍,其中多數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全球18歲以上人群中,1980年糖尿病患者為1.08億人,2014年增加至4.22億人,占全球總人口的8.5%。2012年,糖尿病直接導致150萬人死亡。另外,與高血糖相關的心血管和其他疾病致死人數達到220萬。世衛組織預測,至2030年,糖尿病將成為第七大致死病因。

糖尿病這些錯誤觀點你知道多少

糖尿病這些錯誤觀點你知道多少

看來控制血糖、注意飲食是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事情。但在生活中,人們卻有很多關於糖尿病和飲食的認識誤區。日前,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專家阮光鋒就糖尿病和飲食的認識誤區進行了解讀。

糖尿病就是因為糖吃多了?

其實,導致糖尿病的因素有多種且很複雜,除了基因的易感性,肥胖、吸煙、情緒壓力等多種因素都可能誘發糖尿病,而不僅僅是因為糖吃多了那麼簡單。糖尿病病人之所以尿中含糖,並不只是因為糖吃多了,而是因為身體胰島素代謝出現問題,無法利用攝入的糖。

預防糖尿病很重要的一點是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而不是不吃糖或少吃糖那麼簡單。而對於糖尿病患者,如果不能改善不良生活習慣,血糖的控制很難達到滿意的效果。

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甜的食物?

其實,糖尿病患者在選擇食物時並不能僅憑味道來選擇,還要看它所含的成分和總能量。

  

糖尿病這些錯誤觀點你知道多少

糖尿病這些錯誤觀點你知道多少   

大部分有甜味的食物都是含有糖的,比如餅乾、甜飲料等等,這些含糖的甜味食物會升高血糖,應該控制少吃。不過,現在有些甜味食物其實是用的甜味劑,如阿斯巴甜、甜蜜素等,甜味劑雖然有甜味,但是幾乎不提供能量,這些甜味食物適當吃點也無妨。

而且,有些沒有甜味的食物,比如米飯、饅頭,雖然吃起來沒有甜味,但是它們所含的澱粉在消化之後會變成葡萄糖,也不能多吃。

糖尿病患者真的不能吃水果麼?

大部分水果的血糖指數並不高,血糖負荷普遍低,因此糖尿病人可以適量吃水果。

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認為:糖尿病人是可以吃水果的。在他們提供的糖尿病病人飲食建議里,第一條就是要多吃水果和蔬菜,而且最好是吃各種顏色的水果和蔬菜,以豐富水果的多樣性。不過,糖尿病人最好不要喝果汁,果汁通常會損失一些膳食纖維,血糖反應會高於完整的水果。

吃酸奶可以預防糖尿病?

酸奶是一種很好的鈣質來源,而且,雖然酸奶中加入了糖,但按同樣數量的碳水化合物來比較,還是比白米飯白饅頭的血糖上升速度慢得多。所以,每天食用酸奶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糖尿病人可以喝酸奶。

      

糖尿病這些錯誤觀點你知道多少

糖尿病這些錯誤觀點你知道多少       

但是,每天一杯酸奶能否真正的預防糖尿病現在還無法確定。而且,現在一些發現酸奶有益血糖控制的研究中大多都是每天一份酸奶,大約是28克。而我國的酸奶一份小包裝都是100克左右,相當於是4份。酸奶的含糖量較高,還是需要注意不要吃太多。

糖尿病人可以放心吃無糖食品?

“無糖”並不意味着無碳水化合物或者無熱量。我國營養標籤標準規定,一種食品如果要聲稱“無糖”,要求滿足固體或液體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於0.5克(指碳水化合物)。很多所謂的“無糖產品”,比如無糖餅乾、無糖麥片、無糖藕粉等,雖然不含有人工添加的蔗糖,但仍然含有大量澱粉,有的甚至還添加了澱粉糖漿、葡萄糖漿、麥芽糖漿、麥芽糊精等配料。它們升高血糖的速度毫不遜色於日常所吃的白糖,所以還是少吃為妙。

近日據了解到。世界衛生組織於日前首次發布全球糖尿病報告,報告顯示全球糖尿病成年人患者近40年內增加了3倍,其中多數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全球18歲以上人群中,1980年糖尿病患者為1.08億人,2014年增加至4.22億人,占全球總人口的8.5%。2012年,糖尿病直接導致150萬人死亡。另外,與高血糖相關的心血管和其他疾病致死人數達到220萬。世衛組織預測,至2030年,糖尿病將成為第七大致死病因。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認為控制血糖就不能吃主食,即使吃也只能吃一點點,其實這完全是誤解。飲食控制是控制每日攝入的總熱量,單單控制某類食物是不合理的,過度控制還可引起低血糖及營養不良等,應當平衡攝入各種飲食。

目前,主食最大的問題是太精緻了,如精白米麵,除了損失了維生素和礦物質外,血糖指數也高,的確不利於血糖的控制。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日常主食的選擇應該儘量少吃精製加工的主食,包括現在的“精白細軟”米麵;而應該食用粗糧和豆類等主食,同時注意粗細搭配,如在白米白面中加黑米、大豆等。所以,應該提倡雜糧主食,如黑米、黃米、薯類等,需要控制的主食主要是精白米麵。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25-3-26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良好的生活習慣,而非單純戒糖。作為國學研究者,筆者從傳統養生智慧出發,就糖尿病認知誤區略陳管見:

一、"嗜甘致病"之辨
【黃帝內經】早有"膏粱之疾"的警示,但古人所謂"甘"實指肥甘厚味,非獨指糖分。明代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明確指出:"消渴病(糖尿病)多由肥甘過度,酒色勞傷所致。"現代研究印證了這一觀點,總熱量過剩、膳食結構失衡才是主因。

二、"節食即愈"之謬
宋代【聖濟總錄】強調:"消渴之人,當調飲食以養其氣。"盲目節食易致氣血兩虧,當遵循"五穀為養"的平衡之道。建議參考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中"常須少食肉,多食飯"的原則,保持合理膳食結構。

三、"藥勝於養"之誤
清代名醫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中批評:"今人但知服藥,不知調養。"控制血糖需配合導引、吐納等傳統養生法。【諸病源候論】記載的"消渴導引法",強調通過舒緩運動調理氣機,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結語:
糖尿病防治當取法中道,既要借鑑現代醫學成果,更應重視【內經】"治未病"思想。建議日常踐行"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的養生準則,培養"形與神俱"的健康生活方式。如此方能從根本上預防疾病,非徒執一端而求全效也。
楊懿軒 發表於 2025-4-4 0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糖尿病認知誤區與中醫養生之道】

世衛組織最新數據揭示糖尿病已成全球公共衛生之患,誠如【黃帝內經】所言:"上工治未病",今特就常見認知誤區作專業辨析,並陳中醫防治要義。

一、病因認知之辨
俗謂"嗜甜致消渴",此乃管窺之見。【素問·奇病論】早有"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之論,指出飲食失節、形體肥胖乃關鍵誘因。現代醫學證實糖尿病乃遺傳、環境、情志等多因致疾,與中醫"五志過極,皆從火化"(【丹溪心法】)的發病觀不謀而合。胰島素代謝失常實為"脾失轉輸"之象,非獨糖分攝入過甚所致。

二、飲食禁忌之辨
1. 味甘非禁論
【千金要方】強調"安身之本,必資於食",糖尿病患者當重食物性味而非單純甜味。甜味劑屬"人造甘味",雖暫解口腹之慾,然長期食用恐違"食飲有節"(【素問·上古天真論】)之訓。建議選用天然代糖如甜菊糖苷,其性涼味甘,契合中醫清熱潤燥之需。

2. 穀物取捨之道
米麵之類,【本草綱目】歸為"補虛益氣"之品,然須遵循"三因制宜"原則:因人(體質)、因時(季節)、因病(血糖水平)調整攝入。推薦搭配淮山、薏苡仁等藥食同源之物,既健脾運濕,又緩升糖之弊。

三、水果攝養之要
【食療本草】載梨"主熱嗽,止渴",蘋果"益心氣",皆宜消渴證。現代研究佐證水果中多酚類物質能改善胰島素抵抗。建議:
1. 擇低升糖指數者:如柚子(【隨息居飲食譜】稱其"酸甘化陰")、櫻桃
2. 辰時食用:順應脾胃經當令之時(上午7-11時)
3. 配伍肉桂:遵"辛甘化陽"之理,可燉蘋果佐以肉桂粉

四、中醫防治要訣
1. 起居有常:子時(23-1點)肝經當令,務必安臥以養肝陰
2. 導引調息:推薦練習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式
3. 情志調攝:常按太沖穴(肝經原穴)疏解情志鬱結
4. 藥膳調理:可酌用玉竹麥冬茶(玉竹10g、麥冬6g煎水代茶)

結語:糖尿病防治當遵【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之旨,破除迷思,建立科學認知。建議定期檢測血糖之餘,可尋求專業中醫師進行體質辨證,制定個性化調理方案。須知"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養生之道,貴在知行合一。
呂服 發表於 2025-4-5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糖尿病認知誤區與中醫養生之道】

世衛組織最新數據揭示糖尿病已成全球公共衛生之患,其發病率四十載激增三倍,實令人警醒。然民間對糖尿病的認知多存謬誤,今以中醫理論為綱,試析三大常見誤區。

一、"嗜甘致病"說之偏頗
【黃帝內經】早有"此肥美之所發也"的論述,指出消渴(糖尿病)之成因非獨飲食失節,更與五臟虛損相關。現代醫學所謂"胰島素代謝失常",正合中醫"脾失運化,腎不固攝"之病機。明代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強調:"消渴病,富貴人病之而貧賤者少有",揭示生活方式較單純食糖更為關鍵。養生當遵【素問】"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之訓,重在整體調攝。

二、"忌甘絕甜"說之機械
宋代【聖濟總錄】載:"消渴病人,宜食蕎麥、綠豆等物",未言絕對禁甜。中醫飲食養生講究"性味歸經",甜味入脾,適度可補益中氣。今之代糖食品,恰如古人用鮮蘆根、天花粉等甘淡之品替代飴糖。然需明辨"穀物之甘"與"精糖之甘"差異,【飲膳正要】特別指出五穀為養,縱無甜味亦當控制,此與現代營養學"血糖負荷"理論不謀而合。

三、"禁食水果"說之狹隘
唐代【千金要方】記載消渴病人宜食"梨、柿等涼性水果"。水果之甘不同於膏粱厚味,其性多清涼生津,如蘋果、柚子等低升糖指數水果,恰合中醫"清熱潤燥"之治則。然須遵循"時令有節,食之有度"原則,如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強調:"果品類……病時審用",建議在兩餐之間少量食用為佳。

養生建議:
1. 飲食:遵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原則,選擇蕎麥、燕麥等粗糧,搭配苦瓜、山藥等藥食同源之品
2. 起居:踐行【內經】"春生夏長"規律,辰時(7-9點)健脾,酉時(17-19點)保腎
3. 情志:保持"恬淡虛無"之心境,避免"五志過極"化火傷陰
4. 運動:採用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等導引術,促進氣血運行

今人防治糖尿病,當融匯古今智慧,既明現代醫學之理,又循中醫養生之道,方為周全之策。
fxqk001 發表於 2025-4-7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糖尿病認知誤區辨正】
(文/國學齋主)

世衛組織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糖尿病患者四十年激增三倍,此疾已成當代"溫柔之虎",噬人健康於無形。然民間防治之道,多有訛傳,今擇其要者辨之,以正視聽。

一、嗜糖致病說之謬
【黃帝內經】早有"肥貴人則膏粱之疾"的警示,然今人多執"糖尿病即糖多致病"之偏見。實則此疾乃"三因雜合"之果:先天稟賦不足為內因,飲食失節、情志失調為外因,勞倦過度為不內外因。現代醫學所謂胰島素代謝異常,恰與【素問】"脾癉"之證相合——非獨糖多之過,乃運化失司之疾。智者當知"謹和五味",非獨戒糖,當整體調攝。

二、忌甜如虎之妄
"甘者令人中滿"雖為古訓,然今之甜味已非古之甘味。甜味劑之"無質之甜",恰似【莊子】"無何有之鄉"——有味無實,不增血糖。反觀五穀,雖無甜味,化生葡萄糖之效尤烈。此中辯證,正合【周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之理。患者當觀食物之性,非執味覺之相。

三、禁果說之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喻水果天然之性。美國糖尿病協會倡食各色果蔬,暗合【神農本草經】"五色入五臟"之旨。蘋果、梨等常見果品,其升糖指數反低於精米白面。蘇軾"日啖荔枝三百顆"雖不可取,然適量攝食時令鮮果,恰是"以自然之物養自然之身"的養生真諦。

四、防治之道
【千金要方】云:"消渴病所慎者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鹹食及面。"今人防治,當承古訓而參新知:
1. 飲食如【呂氏春秋】"節嗜欲"——總量控制,均衡為要
2. 運動效法華佗"動搖則谷氣得消"
3. 情志修養當學嵇康"清虛靜泰,少私寡慾"

結語:糖尿病防治猶如執秤,貴在權衡。非糖之罪,乃人之過;非味之害,乃量之失。明乎此理,則"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旨,可得其半矣。

(全文798字)

註:本文融匯【內經】【周易】等典籍智慧,以中醫"整體觀"辨析現代糖尿病認知誤區,既守國學根本,又納當代科研成果,體現"以古鑒今"的學術立場。
丁央 發表於 2025-4-19 18:28 | 顯示全部樓層
【糖尿病認知誤區辨正】

糖尿病作為當代全球性健康危機,其認知誤區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具危害性。筆者謹就文中所述三大誤區,結合傳統醫學智慧與現代科學發現,作系統辨正。

一、"嗜甘致病論"之偏頗
【黃帝內經】早有"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的記載,揭示飲食不節與消渴症(糖尿病古稱)的關聯。然今人將病因簡單歸咎於"糖分攝入",實乃管窺之見。現代醫學證實,糖尿病乃胰島素抵抗與β細胞功能障礙共同作用所致,其誘因涵蓋稟賦不足(遺傳)、形盛氣弱(肥胖)、情志失調(壓力)及起居無節(熬夜)等綜合因素。正如【景岳全書】所言:"消渴者,其本在腎,其標在肺胃。"建議遵循"謹和五味"的養生原則,而非片面戒糖。

二、"忌甘絕甜論"之迷思
糖尿病患者飲食管理當以" glycemic index(血糖生成指數)"為綱,非以味覺為判。唐代【千金要方】強調"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的辯證飲食觀。現代營養學證實:
1. 甜味劑食品(如含阿斯巴甜)屬"形甘性平"之物,適量無礙;
2. 升糖關鍵在總熱量與碳水化合物含量,非單純甜味。如糯米雖不甜,其升糖指數(GI值87)反高於蘋果(GI值36)。建議參考【中國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建立個體化飲食方案。

三、"禁絕瓜果論"之謬誤
【本草綱目】載梨"治消渴"、桑椹"止消渴",古代醫家早已善用水果調治消渴。現代研究顯示:
1. 低GI水果(草莓、櫻桃等)適量攝入反有助於血糖穩定;
2. 水果中膳食纖維可延緩糖分吸收,其抗氧化成分更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每日攝入200-300克低GI水果,分次食用為宜。

結語
糖尿病防治當秉承"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素問·上古天真論】)的中道思想,避免非此即彼的極端認知。建議:
1. 建立"體質-飲食-運動"三位一體的防控體系;
2. 定期檢測糖化血紅蛋白(HbA1c),掌握血糖波動規律;
3. 將傳統養生智慧與現代醫學監測有機結合。

須知糖尿病管理非單純戒糖斷甘,而是通過整體調理重建人體"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慎思明辨,方得養生真諦。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