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58|回覆: 0

[考古發現] 古建築中的首爾城史曾供奉三位明朝皇帝(圖)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6-4-23 18: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建築中的首爾城史曾供奉三位明朝皇帝(圖)

古建築中的首爾城史曾供奉三位明朝皇帝(圖)

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鮮王國。1394年,他將都城從開城遷到漢陽。1405年,李氏朝鮮王朝正式宣布定都漢陽(今首爾),之後展開了大規模的首都建設。李氏朝鮮王朝自成立之初,就積極向中國的明王朝學習。因此,首爾的古代建築有着濃厚的明代印記:

景福宮是朝鮮王朝的正宮,這座宮殿的設計和建築理念有很多方面都遵從我國【周禮】中對於天子居所的規制;還依照左祖右社的禮制,在景福宮東西兩邊分別建造了宗廟和社稷壇;甚至朝鮮王朝歷代統治者在王陵的石刻中還刻有明代的服飾

古建築中的首爾城史曾供奉三位明朝皇帝(圖)

古建築中的首爾城史曾供奉三位明朝皇帝(圖)

李氏朝鮮王朝王宮景福宮的正門:光化門

慶會樓專用於接見明朝使臣

來到首爾,一定要買一張1萬韓元(約合60元人民幣)的五大宮聯票。因為拿着這張聯票,可以通覽景福宮、昌德宮、昌慶宮、德壽宮四座王宮以及王室祭祀祖先的宗廟。其中,昌德宮和宗廟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景福宮是李氏朝鮮王朝(1392年至1910年共五百年歷史)的正宮,相當於北京的紫禁城。因為其位置位於城市的北部,因此也被稱為北闕。李氏朝鮮王朝前期的絕大多數君王,都是在這裡處理政務和進行日常起居。這座宮殿的設計和建築理念有很多方面都遵從了中國【周禮】中對於天子居所的規制。

景福宮中的慶會樓,則是按照中國古代明堂的建築模式進行構建的。中國古代明堂的功用歷史上存在很大爭議,但總體上是天子用來舉行典禮、朝會、祭祀等活動的場所,慶會樓的功用也大抵如此。值得一提的是,這座樓閣初建的目的,是朝鮮國王用來接待明朝使臣的,甚至可以說是專門用來接待大明使者。曾經有一次日本使者來訪,因趕上下雨,朝鮮國王世宗(李裪,1418年-1450年在位)諮詢大臣是否可以在慶會樓接見日本來使,這遭到了大臣們的極力反對,他們認為這樣做於禮不合,因此最終作罷。

遺憾的是,在第一次壬辰倭亂(1592年-1596年)中,景福宮不幸被焚毀,此後歷代朝鮮王只能將住所從景福宮搬到了位於城市東部,被稱為東闕的昌德宮,於是景福宮一下子便荒廢了近300年。

直到甲午戰爭後,朝鮮國王高宗李熙建立大韓帝國(1897年,朝鮮國王李熙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王室才將景福宮的修復提上日程。但由於種種原因只修復了一些重點建築。由於日本殖民者不願意看到景福宮被恢復,因此他們拆除了主殿勤政殿前面的大片建築,甚至將景福宮的正門光化門遷到了其他地方,並在光化門的原址上建起了一座象徵殖民統治的朝鮮總督大樓。隨着日本殖民時代的結束,總督大樓被拆除,光化門又回到了原來的位置上。

昌德宮曾供奉明朝三位皇帝

昌德宮是朝鮮太宗(李芳遠,1400年-1422年在位)時期興建起來的一座別宮。在這座宮苑中曾經有一處大報壇。明朝滅亡後,朝鮮王室出於對明朝的感恩之情,特將三位明朝皇帝供奉在此。這三位皇帝分別是明朝開國皇帝,並賜給朝鮮國國號的明太祖朱元璋;協助李氏朝鮮王朝抵禦日本侵略者(即壬辰倭亂)的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可惜這座神壇沒有留存到今天,同時由於其處於秘苑中規定參觀路線以外的地區,所以其遺址難得一見。

昌慶宮是附屬於昌德宮的建築。始建於世宗(李裪,1418年-1450年在位),原本是為了奉養退位的太宗而修建,原名為壽康宮。後來在成宗(李娎,1469年-1494年在位)加以改建,並命名為昌慶宮,以奉養成宗的祖母貞熹王后,母親昭惠王后和嬸母安順王后。後來,昌慶宮同樣沒有躲過壬辰倭亂的破壞。雖然此後又進行了恢復性重建,但在日本占領期間,這裡被日本人改建成了動物園和植物園,並將昌慶宮改名為昌慶苑。上世紀八十年代,首爾開展了對於昌慶宮的復建,如今這裡成為了鬧市中一處非常幽靜的去處。

德壽宮則是一座見證了韓國近代史的宮殿。這裡最早是月山大君(成宗李娎的同母長兄)的私宅,後來在光海君時期(李琿,1608年-1623年在位)對這裡有所增建,並作為國王的居所。李氏朝鮮王朝末期高宗(李熙,1864年-1907年在位)在這裡即位稱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並在宮內興建了西洋式建築石造殿,使得這裡成為一座東西方建築融合的場所。

近年來,德壽宮大漢門恢復了王宮守衛換崗儀式。遊客能在這裡感受到幾百年前朝鮮王國的風情。

古建築中的首爾城史曾供奉三位明朝皇帝(圖)

古建築中的首爾城史曾供奉三位明朝皇帝(圖)

德壽宮大漢門傳統的王宮守衛換崗儀式

按周禮建宗廟社稷壇

李氏朝鮮王朝時期,首爾依照明朝皇城的禮制,在城市周邊興建了很多壇廟建築。這些建築如今大多已經不復存在。但按圖索驥,除了保存完好的宗廟、社稷壇等意外,還能找到很多建築遺存,這也算是首爾之旅的一大收穫。

首爾宗廟的地位相當於北京的太廟,這裡是李氏朝鮮王朝祭祀歷代國王和王后的場所。這裡由於延續了李氏朝鮮王朝的祭祀禮儀而於1995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每年五月的第一個周日,遊客們都能在這裡欣賞李氏朝鮮王朝的祭祀大典。

參觀宗廟需要預約,中文導遊是每天11時,下午1時和3時。參觀者需要在宗廟工作人員的引領下,依照固定路線進行參觀。主要參觀的內容包括為祭祀準備食物用的典祀廳(相當於神廚神庫),正殿和永寧殿(相當於太廟的祧廟)。廟內的神路至今保存較好,為石料砌成,共分為中、左、右三路。其中中路為已故國王王后魂靈專用,左路和右路則分別為當朝國王和世子(相當於我國封建王朝的皇太子)專用。出於對祭祀禮儀的重視,在宗廟神路上立有請勿在神路上行走,此為魂靈專用路徑的韓文和英文標識,而且在參觀過程中工作人員也會一再提示遊客不要在神路上行走。

和宗廟相對應的是社稷壇。這兩座壇廟嚴格按照【周禮考工記】中的規定,依左祖右社的規制而建。宗廟在景福宮東面,而社稷壇則相應地建在了景福宮的西面。北京的社稷壇在民國時被改建為中央公園,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曾在社稷壇拜殿停靈,因此拜殿被更名為中山堂。1928年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將此地改名為中山公園,其中的主祭壇五色土,已經是全國知名的景點。而李氏朝鮮王朝的社稷壇祭壇,則分為社壇(土地神)和稷(五穀神)壇,將兩位神祇分別祭祀。

古建築中的首爾城史曾供奉三位明朝皇帝(圖)

古建築中的首爾城史曾供奉三位明朝皇帝(圖)

祭祀孔子的大成殿

大成殿內祭祀孔子

除了宗廟社稷這兩處被朝鮮王朝視為大祀的祭祀場所以外,首爾有跡可循的古建築還有先農壇、先蠶壇等。其中先農壇位於首爾市東大門外,地鐵1號線祭基洞站北側,先蠶壇則位於首爾市區北部的城北小學東側。但二者基本上是僅餘基址,已經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場所了,如今的東大門已成為韓國人的購物中心。

地鐵東大門站向東一站,叫做東廟站。東廟由於地理位置在都城外的東側而得名,它的全稱是東關王廟,所奉祀的神靈從名字就能看出是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的關公關雲長。明朝末年,日本入侵朝鮮,萬曆皇帝派遣明軍將士協助朝軍作戰,最終取得勝利,大家都相信這是武聖關羽的護佑。因此由萬曆皇帝出資四千金,在東大門外興建了這座廟宇。中國皇帝出資,奉祀中國古代英雄,這也應該算是首爾的一大特色景觀。當然在東廟周邊的各類市場也成了這裡的一大特色景觀。

首爾還有幾處專門奉祀中國人的場所。最為著名的當屬位於成均館內的大成殿了,這裡是李氏朝鮮王朝祭祀孔子的場所。而成均館則相當於北京的國子監兼順天府學(明朝永樂帝朱棣建成,用於講授儒家經典,為科舉預備)的雙重作用,是李氏朝鮮王朝時期,朝鮮的國家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

王陵所刻石像穿明代服飾

李氏朝鮮王朝的王陵主要分布在首爾市周邊以及京畿道境內。因為李氏朝鮮王朝曾短期在開城定都,故而在今朝鮮境內還有開國君主李成桂的原配王后神懿王后的齊陵和第二代國王的定宗李芳果的厚陵。其餘的王、後陵寢則大多以兆域為規制,若干座陵寢形成一片區域的形式分布。

筆者曾經參觀過位於首爾時尚之都江南區的宣陵、靖陵以及首爾西郊的西五陵。這些王陵的大體格局比較類似,主要包括紅箭門,即一座紅色的木柵欄門,這座建築是祭祀區域的總入口。紅箭門內右手邊有準備祭品的水刺房和守陵人員居住的守仆房。居中則是祭祀用的主要建築丁字閣,因其平面布局呈漢字的丁字形而得名為丁字閣。殿閣在舉行祭祀大典時會在殿內陳設墓主神位以及祭祀用品。

丁字閣之後便是陵墓的寶頂了。寶頂即民間俗稱的墳頭,作為國王的寶頂,等級必然要高一些,寶頂周邊有十二塊地支石圍成一圈,以象徵十二地支。外圍北側再圍矮牆一道,稱為曲牆。在寶頂前一般都陳設有石像,石像上所雕刻的石人都是明代的着裝,以體現李氏朝鮮王朝和明朝的親密關係。2009年6月,朝鮮王陵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補白

李氏朝鮮王朝與明朝的相似之處

李氏朝鮮王朝一直向中國的明朝學習,明朝也把朝鮮列為永不征討之國,而且1592年至1598年的兩次壬辰倭亂中,明軍與朝鮮軍隊並肩作戰,擊潰了日本侵略者。因此朝鮮王朝對於明朝的尊崇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有意思的是,整個李氏朝鮮王朝的經歷,和明朝有着很多相似之處,我們不妨列舉其中的一些史實作出對比:

明朝靖難之役和朝鮮癸酉靖難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由於皇太子朱標早逝,因此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即位不久建文帝便開始着手對自己的叔王們實施削藩政策。受到威脅的燕王朱棣最終反叛中央,以清君側的名義發起了靖難之役。戰爭打了四年,1402年,朱棣從自己的侄兒手中奪取了政權,這就是歷史上的明成祖永樂皇帝。

無獨有偶,朝鮮歷史上和朱棣關係極為要好的太宗李芳遠,也是通過和自己兄弟之間的殘殺,最終奪取了寶位,成為朝鮮第三代國王。1453年,朝鮮國王太宗的孫子世祖李瑈,與明成祖朱棣如出一轍,以靖難為由,將自己的侄兒端宗李弘暐趕下台,成為新一任的朝鮮國王。這一年是癸酉年,所以這場權力鬥爭在朝鮮王朝歷史上也稱為癸酉靖難。

明憲宗和朝鮮成宗的姐弟戀

明朝和李氏朝鮮王朝歷史上,都有皇帝與妃子演繹姐弟戀,他們分別是明憲宗朱見深和朝鮮國王成宗李娎。前者愛比自己大十九歲的萬貴妃,而且對其簡直到了姑息縱容的份兒上。萬貴妃也利用皇帝對自己的寵愛排除異己,不過,最終萬貴妃沒有成為皇后。萬貴妃去世後幾個月,年僅四十歲的憲宗皇帝駕崩。

李氏朝鮮王朝的成宗李娎寵愛的廢妃尹氏,按照朝鮮野史的說法,比成宗大十二歲。同樣,尹氏也是為了成為王后而不擇手段。尹氏受到了成宗生母仁粹大妃的排斥,而且由於尹氏在和成宗發生衝突時傷到了成宗的臉被廢,最終尹氏被成宗賜死藥自盡。

成宗病逝後,尹氏的兒子成為國王,即李氏朝鮮王朝歷史上的燕山君。為了給自己的生母報仇,燕山君展開了血雨腥風的復仇行動,殺害了大量當年主張廢妃和賜給自己母親死藥的大臣。大家熟悉的電視連續劇【大長今】中,長今的父親徐天壽,便是因為曾經參與賜死藥的行動而最終被抓。

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和朝鮮光海君的尷尬地位

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1572年-1620年在位)的皇后沒有生育子女,因此皇太子便要從妃嬪所生的庶子中選擇。居長的是恭妃王氏所生的朱常洛。但萬曆皇帝由於寵愛德妃(後被晉升為皇貴妃)鄭氏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想立朱常洵為太子,但遭到大臣的極力反對,為此,兩派鬥爭了15年,史稱國本之爭,最終長子朱常洛於1601年被立為太子。

無巧不成書,在同一時期的朝鮮,宣祖(李昖,1567年-1608年在位)也在為國本的事情寢食不安。他的原配王后沒有子女,因此由恭嬪(封號竟然都和明廷類似)所生的長子臨海君和次子光海君便成了世子的人選。由於臨海君個人作風存在很大問題,光海君又在壬辰倭亂中給國家立過功勞,所以大臣們都主張擁立光海君為世子。宣祖將立光海君為太子的決定向明朝提出申請,卻遭到了萬曆皇帝的拒絕,理由就是按照禮制,不能廢長立幼。宣祖病逝後,光海君實際上已經繼承了王位,萬曆皇帝仍拒絕承認他的身份。最終萬曆皇帝考慮到東北地區的安定,不得已才予以冊封。

原標題:凝固在古建築中的首爾城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