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45|回覆: 0

[考古發現] 越文化中的原始瓷點燃瓷器文明第一把窯火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4-23 20: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越文化中的原始瓷點燃瓷器文明第一把窯火

越文化中的原始瓷點燃瓷器文明第一把窯火

戰國原始瓷帶蓋鼎

瓷器,一直是中國幾千年文明中不可略過的器物類型,亦是各大博物館不可或缺的重要收藏門類,以高昂的拍賣價格獲得世人矚目。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作為瓷器起源的原始瓷,卻鮮有人關注。4月1日至5月31日,復旦大學博物館的溯源:浙江原始瓷考古成果展聚焦千年瓷器的源頭,以近百件(組)來自德清博物館館藏的原始瓷展品帶領人們走近原始瓷。(陳詩悅)

瓷器,一直是中國幾千年文明中不可略過的器物類型。從皇室顯貴宅邸中的奢華禮器,到文人雅士居所里的清雅文房,乃至平民百姓家中的生活用具,自東漢成熟瓷器的出現以來,瓷器譜寫着精彩紛呈的歷史篇章。時至今日,瓷器已是各大博物館不可或缺的重要收藏門類,也常常以高昂的拍賣價格獲得世人矚目。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作為瓷器起源的原始瓷,卻鮮有人關注,甚至不為多數人所知。

2016年4月1日至5月31日,復旦大學博物館的溯源:浙江原始瓷考古成果展就聚焦千年瓷器的源頭,以近百件(組)來自德清博物館館藏的原始瓷展品帶領人們走近原始瓷,感受其大朴大美。

越文化中的原始瓷點燃瓷器文明第一把窯火

越文化中的原始瓷點燃瓷器文明第一把窯火

西周原始瓷曲折紋雙耳罐

原始瓷:點燃瓷器文明第一把窯火

原始瓷是從陶到瓷的過渡形態。人們常說的陶瓷,實際上是陶器和瓷器兩種器類的合稱,陶器和瓷器在原料、燒造溫度、施釉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陶器的原料是陶土,一般無釉或施有低溫釉,燒成溫度在1000℃以下;而那些在大眾印象中價值高昂的瓶、盤、碗等,例如前年在蘇富比成交價逾2.8億港元的明成化雞缸杯,都屬於在1200℃以上燒造而成的瓷器。由於瓷器一般施有高溫玻璃釉,因此得以呈現或絢麗或素雅的繽紛色彩,更為普羅大眾所喜愛。區別兩者的基本方式是看器物的吸水率和胎質。通常來說,陶器具有吸水性,它的胎質不透明,輕叩發出的聲音不脆,而瓷器不具備吸水性或吸水性較弱,胎體有透明感,叩之會發出清脆的金屬聲,煞是悅耳。

本次展覽的主角,原始瓷,由於其胎料直接採用了南方地區廣泛存在的瓷石且燒成溫度多在1200℃左右,按照以上標準已經與陶器有了質的區別,進入了瓷的範疇。相較於廣為人知的成熟瓷器,原始瓷的原始之處就在於它的胎體仍不夠緻密,吸水率和顯氣孔率較大,胎釉結合程度較差,燒成溫度在個體間的差異較大,這些都表明當時的陶工在陶瓷製作工藝、燒成技術等方面還處於早期的摸索階段。

越文化中的原始瓷點燃瓷器文明第一把窯火

越文化中的原始瓷點燃瓷器文明第一把窯火

戰國原始瓷獸面鼎

越文化中孕育的原始瓷興衰

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成熟瓷器產生於東漢,與之相比,原始瓷早在夏商之際就已經出現,發展於西周與春秋,在戰國時期達到鼎盛。浙江是原始瓷最主要的燒造區和使用區,在商周時期屬于越地。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原始瓷窯址群有4個主要區域,其中,越地就獨占3處,分別為浙江的東苕溪流域、浦陽江流域和曹娥江流域,而位於現今浙江北部的德清東苕溪流域正是原始瓷燒造的中心窯場。

德清東苕溪流域坐擁天時地利,在制瓷的瓷石柴料、山體地形、取水運輸三方面都具備相當的優勢。地形上,東苕溪流域山丘坡度平緩,是龍窯選址佳地。丘陵附近的瓷土資源豐富,可就近取料;山上松竹茂密,柴薪取之不竭。東苕溪滾滾北流,注入太湖,連通蘇州、無錫等蘇南地區,而溯江南上,越過錢塘江,又可達阡陌交通的寧紹平原,因此用水和運輸都極為便利。

吳越爭霸的故事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吳越兩國之間針鋒相對之勢,其實遠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之際就已經開始:

夫差將欲聽與之成。子胥諫曰:不可,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之國也;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於是矣。 (【國語勾踐滅吳】)

吳越兩國水火不容的衝突,形成了吳越爭霸的局面。吳國在春秋中晚期一度強盛,越國不得不退居到太湖以南地區。吳文化的南下直接導致越文化的衰退,影響了越文化中心的南退和原始瓷生產中心的南移,隨之而來的是,原始瓷的生產擴展到了寧紹平原的蕭山、紹興一帶,器類也大量減少。南移之前,東苕溪流域的窯場都純燒原始瓷,基本不見印紋陶,而寧紹平原目前發現的窯址都是原始瓷與印紋陶合燒,且原始瓷比例較少。

而後局勢扭轉,自公元前510年吳伐越至前473年越滅吳,經三十八年,越國終於在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的帶領下,從一個周文化邊緣的夷蠻民族走向中原,躋身於中原大國之列,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越滅吳後在短期內政治、經濟均走向巔峰。此時,窯業技術也達到整個先秦時期原始瓷發展的高峰時期:產品種類豐富、質量高、裝飾複雜,滿釉,胎釉結合好;進入戰國中期後原始瓷逐步走向衰落,種類減少,器形變小而裝飾更粗率。

由此看來,原始瓷的誕生、發展與輝煌同越文化有着緊密的聯繫,正如展覽所言,縱觀原始瓷百世變遷,由早期蓬勃向上的衝擊,擴展為一個時代的洪流,又漸漸流向衰落,直至乾涸,一個完整的輪迴剛好與越族的興衰軌跡近乎疊合。睹物觀史,原始瓷不僅是物質工藝的珍貴遺存,也是越地文明的忠實記錄。

越文化中的原始瓷點燃瓷器文明第一把窯火

越文化中的原始瓷點燃瓷器文明第一把窯火

春秋早期原始瓷雲雷紋卣

燒制工藝的革新:龍窯與窯具

原始瓷禮樂器的產生和發展源於禮儀的需求,而原始瓷生產技術的革新不僅為它的出現創造了可能,更為後世成熟瓷器的誕生打下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燒制工藝的進步主要是在原始瓷生產的兩個高峰期完成。由於生產規模迅速擴大,製作技術大幅提升,裝燒方式出現改革創新,窯爐結構也日漸合理,這些都為大量燒造仿銅禮樂器提供了技術支持,使高質量大型仿銅禮樂器的燒造成為可能。其中最重要的革新莫過於龍窯的誕生。

龍窯的出現使原始瓷的生產成為可能,其後龍窯的不斷發展是成熟瓷器誕生的必要保證。瓷器孕育於東苕溪流域,當地物資充沛、山體平緩,好似為龍窯而生。龍窯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以斜臥似龍而得名。由於它隨山而成的坡度形成自然的火焰抽力,升溫降溫快,對瓷器的燒制十分有利。火燒山、亭子橋等典型的原始瓷窯址都是龍窯形制。

此外,窯工還設計出了兩類輔助裝燒的窯具:間隔具和支燒墊具。為了保證產量,器物通常被摞疊起來放入窯內燒制,而間隔具保證了摞疊着的器物不致粘連,平穩又最大限度地利用窯內空間。托珠是間隔具最初的形態,最遲在春秋早期已被使用。墊具的產生是為了減少低窯位的廢品率,提高低窯位的高度。支燒墊具在戰國開始廣泛出現。

越文化中的原始瓷點燃瓷器文明第一把窯火

越文化中的原始瓷點燃瓷器文明第一把窯火

戰國原始瓷魚簍尊

匯入中原:原始瓷的第二個高峰

原始瓷發展有兩個高峰,第一個階段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第二個階段是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兩個高峰都體現在對青銅器的模仿上。相比於第一個高峰,第二個高峰期的原始瓷絕大多數可以找到其模仿的青銅器的樣本。在強盛之際,越國採用中原的制度進行政治經濟改革的同時,也逐漸接受中原的禮制,並對中原的青銅器進行包括器形、紋飾等在內的全方位模仿,除早期即開始模仿的禮器外,還有樂器、兵器、農具、工具等,幾乎涉及到青銅器的所有門類,也有相對固定的器物組合規律,由此迎來了原始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

與中原地區的高等級墓葬不同,在越國貴族的墓葬中,有着隨葬品不使用青銅禮樂器,而常以原始瓷替代的現象,可見從日用器到仿青銅禮樂器,原始瓷器在越國的廣泛應用,幾乎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值得注意的是,原始瓷禮樂器作為一種禮儀用器,為越地所獨有。原始瓷禮樂器中的一些器形和紋飾源自越地傳統,逐漸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禮儀符號體系。

這一原始瓷在越文化中的顯著表徵,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這類瓷製禮器無疑代表了先秦時期原始瓷工藝的最高水準。更為重要的是,與青銅禮樂器一樣,原始瓷禮樂器同樣是權力、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蘊含着等級和禮制的豐富內涵,它從側面勾勒出那個列國紛爭、變革圖強的歷史圖景:在中原強大的政治制度下,身處周文化邊緣的越國採納中原的制度改革本國政治、經濟的同時,也逐漸接受着中原的禮制與民俗。

原始瓷從萌發到輝煌,繼而漸漸匯入中原文化的大河,不再是耀曄的獨立閃爍,從此成為中華文化漁火燦星之一點,正是本次展覽以存世文物遙映那個變革時代的生動總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