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43|回覆: 0

[狹義文字學] 聚焦漢字文明·楷書端莊方正 人字楷模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4-23 19: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聚焦漢字文明·楷書:端莊方正 人字楷模

楷書是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字體。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結構嚴謹。我們今天閱讀的書籍、報刊上的漢字,電腦字庫中的宋體、仿宋體、楷體、黑體等,都屬於楷書的變體。

和人們通常的看法不同,楷書是篆、隸、草、行諸體中最後形成的一種字體。它產生於漢末,吸收了隸書結構勻稱明晰的優點,把隸書筆畫的波磔(zhé)改爲平直,把其形體的扁平改爲方正,形成橫平豎直的『方塊字』。

楷書又名正書、真書(『正』『真』通假)。楷書的『楷』是楷模的意思。唐代張懷瓘【書斷】稱:『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意思是說,楷書是具有法度、可作楷模的書體。這種楷模作用還影響到人倫道德。中國古人一貫強調『作字先做人』『人正則字正』,在儒家看來,方正莊嚴、齊整大度的楷書已超出書法本身的意義,被賦予了『溫柔敦厚』的人格象徵和教化意義。

楷書作爲一種標準字體沿用了1800年左右。就其種類而言,分爲小楷、中楷、大楷及榜書;就其演變而言,經歷了隸楷、晉楷、魏楷、唐楷4個時期,分別標誌著楷書的萌芽、成熟、發展和鼎盛。

❶ 隸楷

楷書萌生於漢末,初期的楷書,仍殘留隸書的筆意,故名『隸楷』。史載漢末三國的書法家鍾繇是楷書的創始人,他把民間流行隸書中那些方正平直、簡單易寫的成分集中起來,用楷書的橫、捺筆畫取代隸書的蠶頭雁尾,並加入一些篆書、草書中的圓轉筆畫,使楷書初步定型,被後世尊爲『正書之祖』。代表作爲【宣示表】【賀捷表】【力命表】【薦季直表】,2007年我國發行的【楷書】郵票,首枚即爲【宣示表】。

楷書鼻祖 書聖師祖

鍾繇小楷【宣示表】共18行,字體寬博而扁方,仍留有隸書的筆意和體勢,然點畫之間已初具楷法。由於處在由隸入楷的嬗變過程中,自然流露出一種清新朴茂、古意盎然的趣味和來自篆、隸的遙遠氣息格調。

【宣示表】始見於北宋【淳化閣帖】,一般認爲是根據王羲之臨本摹刻。相傳此帖後歸琅琊王氏所有,西晉末年南渡時,王導將此帖縫入衣帶攜至江南,傳給侄子王羲之。王羲之研習臨摹後,將原件送給了著作郎王修。王修24歲英年早逝,悲傷的母親知道兒子生前酷愛此帖,就將它放進王修的棺中陪葬,【宣示表】真跡從此不見天日。

鍾繇與『書聖』王羲之並稱爲『鐘王』。王羲之的書法學自衛夫人,而衛夫人又師承鍾繇,鍾繇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❷ 晉楷

晉代沿襲漢魏餘風,楷法漸趨成熟。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增損古法,大膽革新,脫盡漢魏以來的滯重用筆,把鍾繇楷書中與隸書相近的橫體勢轉化爲方長體勢,創出了妍美俊逸的新體楷書。王羲之的【黃庭經】【樂毅論】【曹娥碑】以及王獻之的【洛神賦】等爲後世確立了楷書的審美定式。

玉版十三行 其珍比玉昂

王獻之小楷【洛神賦】,內容爲三國文學家曹植的辭賦名篇。原跡爲麻箋本,入宋殘損,南宋權相賈似道先得九行,後又續得四行,刻於似碧玉的佳石上,世稱『玉版十三行』。後石佚,至明萬曆年間,在杭州西湖葛嶺半閒堂舊址復得。清康熙年間入內府,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後,此石流入民間,新中國成立後由國家收購,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洛神賦】筆畫秀勁圓潤,結字蕭散逸宕,顧盼有致,被譽爲『小楷極則』。其楷書筆法不再帶有隸意,字形也由橫勢變爲縱勢,已是比較成熟的楷書作品。

爨寶子碑 亦楷亦隸

晉代是隸書向楷書的轉換期,新舊雜糅,楷隸相參:有的以隸爲體,參以楷法,隸多於楷;有的以楷爲體,留有隸意,楷多於隸;有的則楷隸參半,亦楷亦隸,如被譽爲『南碑瑰寶』的【爨寶子碑】。

【爨寶子碑】刻於東晉大亨四年(405年,實爲義熙元年),爲雲南邊疆少數民族首領爨氏仿效漢制而立。字體介於隸、楷之間,一些橫畫仍保留著隸書的波挑,但結體方整又近乎楷書,康有爲評曰『端朴若古佛之容』。其立碑時間距王羲之辭世僅數十年,卻與王羲之清雅俊逸的書風大異其趣。

【爨寶子碑】1778年在雲南曲靖出土,被一農戶用做壓豆腐的石板,後曲靖知府發現豆腐上有字跡,此碑方爲世人所知。想必大家對『公式』4字並不陌生,它是1987年由87歲的廣東書協主席秦咢生先生題寫。秦先生曾作【集爨論爨十絕】,所作『爨體』,尤得其神理意趣,時人美其名曰『秦寶子』。請看【爨寶子碑】中的『行』字,是不是有似曾相識之感。

❸ 魏楷

楷書在南北朝取代隸書成爲正體。因南北分裂,書法亦分南北兩派。北派書法,猶帶漢隸遺型,筆法古拙勁正,書風質樸雄強,長於碑版;南派書法,爲『二王』一脈,多疏放妍妙,秀美典雅,長於尺牘;據不完全統計,北碑有數千種之多,著名的如【龍門二十品】【張玄墓誌】【張猛龍碑】【鄭文公碑】等。南朝禁碑,存世碑刻僅有【爨龍顏碑】【瘞鶴銘】等數十種。南北朝碑版既以魏爲主,故統稱爲『魏碑』。

人民幣上有魏碑 張玄墓誌是真身

【張玄墓誌】刻於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墓主張玄,字黑(hè)女(rǔ),清代爲避康熙帝玄燁諱,改稱【張黑女墓誌】。結體扁方,多參隸意。既有北碑俊邁之氣,又含南帖溫潤之美;既承北魏神韻,又開唐楷法則,兼具眾美,堪稱魏碑中的極品。遺憾的是,此志原石早已不知去向,現存舊拓本爲海內孤本。【張玄墓誌】距今近1500年,可它的遺脈就在您的囊中夾內。大家熟悉的第二套至第五套人民幣上的『公式』,就屬於『張黑女體』。這6字爲馬文蔚先生於1950年題寫,爲漢隸和魏碑的變體。比對一下墓誌中的『行』字,是不是形神逼肖?

華文新魏 浴火重生

其實,魏楷在我們身邊觸手可及、觸目皆是,這就是浴火重生的新魏體。它將魏碑結體特點融入印刷體中,筆畫斬釘截鐵,險勁而富於變化;結體內斂外放,有大氣磅礴之勢。

上世紀40年代末,宜興人陳祿淵在凌厲森嚴的【張猛龍碑】骨架基礎上,加上晚清碑派大家張裕釗的漲墨筆法所形成筆畫交界處內角的圓轉,並由京劇抑揚頓挫的唱腔得到啟發,整合成用筆提按有致,極具緊張感、節奏感的新魏體。『文革』期間,劍拔弩張的政治氣氛需要同樣劍拔弩張的字體,於是新魏體便如日中天,擠進了印刷字體的行列。如今,這種新魏體仍熱度不減,廣見於報刊標題,還被許多機構應用爲商標字體,如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等。

【張猛龍碑】號稱『魏碑第一』,明代金石學家趙崡評曰:『正書虬健,已開歐、虞之門戶。』其用筆完全擺脫了隸書痕跡,開隋唐楷書之先河。

❹ 唐楷

隋朝統一中國後,楷書南北混一,既吸收南方清勁秀逸之書風,又融進北方朴茂雄渾之氣象,【龍藏寺碑】【董美人墓誌】以及智永【千字文】已十分接近唐人楷書。另外,傳爲智永的 『永字八法』和智果的【心成頌】,爲楷書用筆理論和結構理論建立了法則。

混一南北 唐楷先聲

【董美人墓誌】清嘉慶年間出土,原石1853年毀於兵燹。董美人爲隋文帝四子蜀王楊秀的愛妃,病逝時年方19歲。楊秀對其感情頗深,故撰文哀悼,刻爲墓誌隨葬。細觀此志,筆意精到細膩,點畫清勁挺秀,堪稱隋志小楷之冠。從字體面貌看,楷法純一,隸意脫盡,已與晉人小楷、北朝墓誌迥別。由於隋朝國祚短暫,楷書規範化不可能在30餘年間完成,這一任務便歷史地落到了唐代。

楷書到了唐代,法度已臻完善,體勢亦趨完備,很快達到鼎盛期。唐代楷書可分三個時期,初唐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基本沿襲『二王』書風,崇尚清瘦;中唐以顏真卿爲代表,創新求變,以肥勁爲美;晚唐以柳公權爲代表,融顏、歐之長,自創新意,以骨力見勝。唐人尚法,最好的例證就是歐陽詢。

歐體楷書 楷法極則

歐陽詢是建立楷書典範最早的書家之一,他博採眾家之長,以破膽奪氣的勇氣,創出唐楷新書體——『歐體』。其『戈戟森然』之筆勢,主要受北派書風影響,同時兼容南派『秀骨清相』之氣象,傳世作品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皇甫誕碑】等。歐體規矩法度森嚴,被視爲『楷法極則』,後世科舉考試常以之作爲標準書體,遂致千手雷同、千人一面,至明、清成了廣受詬病的『台閣體』『館閣體』。

歐陽詢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楷書創作理論,撰有【傳授訣】【用筆論】【八訣】【三十六法】等,具體總結了用筆、結體、章法等書法形式技巧和美學要求,爲『唐人尚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顏筋柳骨 字如其人

中唐的顏真卿和晚唐的柳公權並稱爲『顏筋柳骨』。顏真卿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自成一格,開創了雄強豐腴、寬博大度的『顏體』,傳世作品有【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顏勤禮碑】等。柳公權學顏又出顏,變顏體的肥壯爲瘦勁,創立了法度更爲嚴謹的『柳體』,傳世作品有【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等。

顏、柳的書法成爲千古楷則,還與兩人的精神境界不無關係。中國古人認爲『字如其人』,宋朱長文【續書斷】稱顏真卿的書法『如忠臣義士,正色立朝,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指出其書品和人品的一致性。顏真卿一生秉性正直,從不阿附權貴、屈意媚上,以義烈名於時。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顏真卿以社稷爲重,親赴敵營,曉以大義,凜然拒賊,終被縊殺。顏真卿的忠烈事跡,更加提高了他的書法地位。

柳公權亦是『字如其人』的典範,『其書嚴正之氣溢於楮(chǔ,紙)墨』。據【舊唐書】記載,唐穆宗怠於朝政。一次,他向柳公權詢問怎樣用筆才能寫好字,柳公權答道:『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穆宗爲之改容,知道這是柳公權用書法之道來規諫自己。這就是廣爲後世傳頌的『筆諫』佳話。

印刷之源 進仕之階

有唐近300年間,湧現出眾多的楷書名家,樹立了楷書的範式和法度。到中唐開成年間(836年—840年),楷書的筆畫和結構規範已經定型。唐楷爲現代規範漢字奠定了基礎,也爲標準印刷字體提供了範本。現在常用的老宋體即是在歐、顏、柳三體基礎上演變而來,並派生出書宋、報宋、標宋、宋三、秀麗、小姚體等諸多變體。

唐代楷書整體水平如此之高,不得不歸功於當時的科舉制度。唐代實行『以書取仕』制度,選拔官員的標準爲『身、言、書、判』,其中『書』的要求爲『楷法遒美』。這就使得參加科考的士人必須苦練楷書,同時唐翰林院有侍書學士、國子監有書學博士,楷書在全社會得到空前的普及和提高。正如南宋洪邁【容齋隨筆】所言:『既以書爲藝,故唐人無不工楷法。』

❺ 結語

作爲最後成熟的一種字體,楷書在唐代以後再也沒有出現第二次高峰。唐楷在完善法度的同時,也完成了對楷書的最終定型。唐以後的歷代書家雖有善楷法者,終未能跳出晉唐人的藩籬,即使像創出『瘦金書』的宋徽宗和以『趙體』與歐、顏、柳並列爲『楷書四大家』的元代趙孟頫。唐楷的規矩法度和結構整飭恰恰成爲個性發展和自由書寫的絆腳石,以致唐以後千餘年間楷書僅呈流風餘響、日漸式微之勢。

『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中的這句話,不僅闡明了文字傳承文化的功績,也道出了文字超越時空的作用。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地質層,記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根,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情節、中華民族的睿智和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漢字也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園,每個人的魂魄中,都融入了方塊字的點、橫、豎、撇、捺!(記者楊立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