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33|回覆: 1

[考古方法與思路] 學會這一招 教你如何辨別青銅器真偽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4-23 20: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學會這一招 教你如何辨別青銅器真偽

學會這一招 教你如何辨別青銅器真偽

資料圖

辨別青銅器的真偽,是個複雜的問題。 青銅器的鑑定專家,一般是從銅器的造型、紋飾、銘文、地子與鏽蝕等方面進行分析,並形成了一套鑑定的方法,它是經過長期的實踐而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這些經驗傳給了一些人,有很多的人學習了這些經驗之後便用於鑑定。但也有一些人學了這些經驗之後,專門研究仿真作假。歷史上作偽者就大有人在,加之現在收藏又是熱門,便形成了一支龐大的造假大軍。這些人學了鑑定功夫之後,千方百計研究怎樣騙人。他們學習的目的就是爲了反鑑定。

文物鑑定的專家,鑑定時,因爲是文物,所以要注意文物的安全,輕拿輕放,這樣便不能了解其內質,因此從外表辨真偽難免會出現誤差。

從文物修復的角度辨其真偽,一般情況下還是比較準確的。銅器的修復人員,可以從修復的過程中,看到銅器的內質,從破損程度、鏽質、鏽色、紋飾、銘文能看出其真偽、年代及生產工藝等。在這個基礎上積累的經驗,也能運用於完整無損的文物上。

我在文物修復工作中,遇到過1件漢代銅牛車、1件漢代牛面飾、1件漢代銅鋪首,從表面看,器物的造型、紋飾、地子、鏽蝕都很像漢代的器物,根本看不出是複製的。其中的牛面飾、鋪首、據說還是一家文物商店收購的。

在銅器的鑑定、修復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仿真器物。古人仿製和近代仿製的都有,在作偽的技術上,有的有著相當高的水平,如何辨出它的真偽,是個複雜的問題。

從器物的安全考慮,我使用了自製的竹籤,輕輕地劃了器物背後面的地方,劃時要考慮找些凹處,不明顯的部位,劃後便露出新銅,便知此器是偽制的,而且是近代仿的。大家都知道,銅器是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經過自然界的各種侵蝕,才有了表面層的地子。各種顏色的地子是歷經千餘年腐蝕生成的,因此很結實,就是地子掉皮後,銅器表面爲麻沙地。而新銅的地子是後作上的,用膠或顏色作上,很不牢固,顏色掉後,呈現出平地,細看會有打磨的痕跡。

鏽蝕辨偽。古代青銅器都經過漫長歲月的地下埋藏,由於受地下環境的影響,它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腐蝕。由於各個青銅器所處的環境不同,經歷的條件不同,所以腐蝕情況和程度也各有不同。

銅器上的鏽是多年生成的,一般比較堅硬,它們是銅質里生成的,猶如礦藏一樣,是一層一層,一點點的長出來的,堅固緻密,不易剝落(有害鏽除外)。

作偽的銅器要用銅鏽偽裝,而其表層也要經各種偽裝處理,但不管怎樣偽裝,假的決不能變成真的,觀察銅器的表層和鏽斑,是銅器辨偽的關鍵。

傳統的做鏽,一般均採用點土噴鏽。因作法技術高超,一般作的很像。但有很多的弱點。因它不是多年腐蝕生成的鏽,實質並不結實,用硬物磕碰露出破綻。如果輕輕摳下一小塊,用硬物一碾便成碎末。這種鏽,還可觀察鏽底部,新銅平而光滑。如底銅質腐蝕,凹凸不平,有不同程度的腐蝕坑窪,便可識真偽。

遇上這樣的器物,也可用酒精試驗,但最好不要在器物上試,不要把工藝品毀了,可弄下一小塊試驗。還有一種生鏽方法,做出來的鏽很真實,這就是用銅末經化學腐蝕生成的真銅鏽。這種鏽是用密封、潮濕等方法生成的化學鏽,而且是時間越長效果越好。做出的化學鏽,能以假亂真,一般人是不容易辨別出來的。遇上這種鏽,可以從多方面去觀察,如造型、地子、紋飾等也不難辨出真偽。這種鏽,修舊的器物不便使用,所以只有在複製的新銅器中使用。這種銅器用手拿起感到有加重感,用手摸,新、舊器物的手感也不一樣。

直接用化學藥品生成漂亮的化學鏽,時間長了也很結實而且很像。經化學試驗可行,但太繁雜,觀察時將鏽比較一下,也不難看出它的真偽。

了解了古代銅器鏽的生成和修復古代銅器中作鏽的方法與複製新銅器時的化學作鏽方法,在銅器的辨識中,是不難發現它的真偽的。

原標題:從文物修復的角度辨銅器的真偽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4-10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青銅鑒偽芻議】

青銅器辨偽之道,實乃一門融合器物學、化學、工藝學之綜合學問。今就諸君所詢,略陳管見。

一、辨偽之要,首察肌理
古器歷經千年,其銅質氧化形成"地子",乃自然生成之層次。真品地子呈麻沙狀,層次分明,猶如老樹之年輪。偽器多用化學腐蝕或膠黏之法,其地子平整呆板,細察可見機械打磨痕跡。昔年在修復漢鋪首時,以竹籤輕刮隱處,即見新銅本色,此乃辨偽要訣。

二、鏽色辨微,當觀其變
古銅之鏽,乃"層鏽疊彩"之態。真鏽層次多達七至九層,每層色澤紋理皆異,如雲母之疊壓。偽鏽多呈"一色到底",或艷若桃李,或濁如泥漿。尤須警惕"浮鏽",此乃膠黏作假之證,以針輕探即知虛實。

三、鑄痕工藝,最見真章
三代之器,范線自然,墊片分布合度;偽器常失古法,或過分規整,或雜亂無章。曾見一仿漢銅牛車,紋飾雖精,然其范線竟呈現代機械切割狀,此乃"時代錯位"之鐵證。

四、綜合判斷,慎之又慎
辨偽當如老吏斷獄,需"五證俱全":一證形制合於典章,二證紋飾合乎時代,三證銘文書風無訛,四證銅質氧化合理,五證鑄造工藝相符。缺一不可妄斷。

今人作偽,雖得科技之助,然終難逃"器有元神"之律。古器經歲月淬鍊,自有一股渾厚之氣,此非人力可仿。建議諸君多觀博物館真品,培養"器感",方得鑑藏真諦。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