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83|回覆: 1

[文化觀點]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中國思想界將迎來一個綜合的時代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4-26 14: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自20世紀初期開始,中國思想界就邁入了一個新的諸子百家時代。傳統的儒家經典從意識形態的高位上跌落下來,成為學術研究的基礎文獻或原始資料。在此背景下興起的新儒家,雖然也是一種重要的學術思潮,但是,其地位已經恢復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的儒家。在新儒家興起的同時,新法家也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思潮。後來,新墨家、新道家,都有人倡導。先秦時期的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紛紛以新的姿態重新在20世紀的中國思想界登場。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中國思想界將迎來一個綜合的時代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中國思想界將迎來一個綜合的時代

先秦諸子百家圖

用諸子百家來描述當代中國的思想界,並不過分

當然,20世紀的中國思想界畢竟不同於先秦時期,因為,從西方傳來的思潮吸引了更多人的心智,佔據了更加主流的地位。自由主義、國家主義甚至無政府主義等等,各有其影響的範圍,分別滿足了不同群體的思想期待。1949年以後,馬克思主義在全國範圍內取得了支配地位,成為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但是,隨着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思想解放與改革開放,在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主旋律的背景下,各種傳統思想、外來思想進一步活躍起來。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來自傳統的新儒家思想,甚至產生了比20世紀初期更廣泛、更深入的影響。在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新儒家之外,其他形形色色的思潮日趨多元化。用諸子百家來描述當代中國的思想界,並不過分。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思想界的未來走勢如何?回答是:中國思想界將迎來一個新的時代,那就是綜合的時代。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思想趨勢。在即將到來的綜合時代裏,傳統的思想、外來的思想,都會以當代中國的實際情況、現實格局為基礎,進行全面的、深度的融合,最終形成的一種兼容的、兼收並蓄的新思想。

歷史上有兩次典型的思想綜合

這樣的思想現象在中國歷史上已經出現過。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思想。那些相互爭執的思想在漢代進行了高度的綜合。【淮南子】【春秋繁露】之類的著作,就是思想綜合的學術產物與學術結晶。自漢代以後,從國家的主導思想來看,沒有純粹的儒家,也沒有純粹的法家,也沒有純粹的道家。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雖然都統領在儒家的旗幟下。但是,儒家只是一個旗號。在儒家這個旗號之下,包涵了先秦時代的各種主流思想。在宋明時期的儒家思想中,佛家的痕跡也是相當明顯的。

從儒家的立場來看,當然可以為董仲舒貼上漢儒的標籤,但就整個中國思想史來看,董仲舒其實是吸納百家,並予以體系化處理的思想綜合家。如董仲舒講的陰陽五行是典型的陰陽家思想,他講的孝弟力田是典型的墨家思想。【春秋繁露】就是董仲舒將諸子百家進行高度綜合,並進行體系化編排的結果。在中國文明史上,由【春秋繁露】所承載的思想,為西漢以後一千年的中國文明秩序提供了理據,在一千年左右的時間裏,充當了中國的文明秩序原理。

由朱熹代表的程朱理學,是中國思想第二次體系化的結晶。中國思想第二次體系化的核心,是把中國固有思想與印度傳來的佛教思想進行融會貫通。在中國文明史上,由程朱理學所承載的思想,為南宋以後將近八百年的中國文明秩序提供了理據,在八百年左右的時間裏,充當了中國的文明秩序原理。

歷朝歷代為了合法性的需要,把董仲舒、朱熹稱為儒家,只是一種技術性的處理。實際上,他們都不是純粹的儒家。董仲舒、朱熹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功績,主要是作為思想綜合家的功績。他們把各家各派、各種各樣的思想冶於一爐,並進行體系化的處理、編排,這就使得他們的思想體系具有足夠的包容性、適應性,能夠有效地反映各種各樣的訴求,因而能夠長久地居於支配地位。

不妥協、不融合的思想姿態將很難適應這個即將到來的綜合時代

當代中國也是這樣。在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思想鬥爭、思想劃界之後,將會出現一個以綜合、融和為指向的思想生態。不妥協、不屈服、不融合的思想姿態將很難適應這個即將到來的綜合時代。各種教條的、僵硬的、原教旨主義的思想,都很難獲得生長發展的空間。只有兼容性較強的、善於吸收其他思想的思想,才能茁壯成長,才能在未來的思想市場上佔據更大的份額。處於指導地位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具有時代性、實踐性和開放性,需要一如既往地以包容、吸納、接收的態度對待其他思想,吸收其所包含的有價值的成分或因子。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一個受到普遍認同的主導思想,就意味着這個國家的思想領域還處於割據狀態。要走出割據狀態,就需要一種主導性的思想受到普遍認同。在當今這個時代,思想要獲得普遍認同,只有依靠思想本身的包容能力、創新能力和引領能力,只有擴大思想本身的寬度、深度、包容度,只有提升思想本身的感召力,思想才能得到認同。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正好具備這種能力。居於主導地位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在時代化、大眾化中必然要自覺回應思想界即將出現的綜合時代。

馮夕底 發表於 2025-4-6 17: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國思想界的綜合時代:歷史脈絡與當代啟示】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提出的"中國思想界將迎來綜合時代"的論斷,實為洞見。縱觀中國思想發展史,綜合創新實為思想演進的內在規律。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表象下,實則是以儒家為框架,對陰陽家、法家等思想的系統整合;宋明理學在堅持儒家本位的同時,充分吸收了佛道二家的思維方法,形成"理一分殊"的哲學體系。這種"綜羅百代"的思想傳統,恰是中華文明保持連續性的重要機制。

當代思想界的多元格局與先秦時期確有形式相似性,但存在本質差異。新儒家、新法家等思潮的復興,並非簡單的歷史重複,而是在現代化語境下的創造性轉化。徐復觀、牟宗三等人的新儒學建構,已突破傳統心性之學的藩籬,吸納了康德哲學等西方思想資源;當代法治思想既繼承"緣法而治"的傳統,又融合了現代權利觀念。這種綜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其基礎不再是"六經注我"的經學傳統,而是在全球視野下的跨文明對話。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本身就是思想綜合的典範。從毛澤東的"實事求是"到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再到新時代的"兩個結合"理論,中國共產黨始終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這種結合不是機械拼湊,而是如朱熹所言"理同而氣合"的創造性融合。實踐表明,只有通過這種深度綜合,外來理論才能在中國土壤生根發芽。

未來思想綜合將呈現三大趨勢:其一,方法論上將突破"體用之爭"的二元思維,形成結構性融合;其二,內容上將更注重挖掘傳統思想的現代價值,如"天下觀"對全球治理的啟示;其三,形式上將從學術層面的整合轉向實踐層面的創新。這種綜合不是折衷調和,而是如張岱年先生所說的"創造的綜合",即在消化吸收基礎上的理論新建構。

思想綜合時代的到來,要求我們以更開放的胸襟看待各種思想資源。正如錢穆先生所言:"惟能綜合,乃能創新。"在保持文化主體性的同時,積極吸收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方能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思想體系。這既是歷史經驗的啟示,更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