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30|回覆: 0

[考古發現] 『蔡倫後人』堅守古法造紙已傳15代人 需72道工序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4-26 12: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蔡倫後人』堅守古法造紙已傳15代人 需72道工序

『蔡倫後人』堅守古法造紙已傳15代人 需72道工序

蔡倫造紙

在蔡倫誕辰1955年之際,貴州印江縣舉辦2016中國印江蔡倫先師祭祀大典暨傳統造紙產業發展研討會,數千遊客走進蔡倫後人所在的印江合水鎮興旺村,體驗千年古法造紙。

相傳明代洪武年間,精通造紙術的蔡倫後代因躲避戰亂,從湖南萊陽經江西入貴州後,落戶於印江合水的蔡家坳(今興旺村的一個村民組),從此,蔡倫古法造紙術在合水鎮興旺村興起。至今,該村仍有蔡氏傳人。他們傳承下來的蔡倫古法造紙術,一度成為當地增收致富的一種渠道。

清末到民國時期,合水鎮興旺村至木黃鎮陽壩沿印江上游一帶,約有五六百戶人家從事手工造紙業。這門手藝從祖輩手裏一代代傳承下來,至今已有15代人的歷史。

在這裏,造紙人家都尊蔡倫為造紙鼻祖,奉為紙神。蔡姓的堂屋香龕牌位上都有歷代祖師蔡倫先師之位。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九,造紙人家都要舉行蔡倫會。

後來,世居在合水興旺一帶的盧氏、饒氏、帥氏、楊氏、陸氏等也掌握了古法造紙技術。興盛時期,僅興旺村就有300多戶在造紙。只要你到興旺村,不管問誰,對古法造紙術的工藝流程,他們說起來都頭頭是道。

據悉,用蔡氏古法造紙工藝生產的印江白皮紙,潔白柔軟、韌性好、有防蛀功效,利於永久收藏保存。早在清末民初,合水的白皮紙就因紙質優良享譽四方,一度遠銷四川、湖南、廣東、福建、天津等省市,出口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但隨着時代的發展,現代造紙業的蓬勃興起使得合水古法造紙業受到巨大衝擊。手工紙市場日益萎縮,大量從業人員改行,手工作坊因此被棄或撤。

近年來,蔡氏古法造紙再次受到重視,貴州省文物局投入資金在興旺村新建了全省最大的古法造紙露天博物館;印江政府啟動合水古法造紙作坊維修工程,有效保護和傳承古法造紙工藝,並於2006年12月,將蔡倫古法造紙工藝公佈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逐步將古法造紙作坊遺址建成印江旅遊景點。2009年9月,該製作技藝被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

如今,印江合水鎮古法造紙作坊和造紙術已成梵淨山旅遊線上一道靚麗風景,吸引大批遊客前往觀光、體驗。 (記者簡冰冰)

千年造紙術七十二道工

走進興旺村古法造紙作坊,千年造紙術,古韻今猶存。

造紙不輕鬆,七十二道工,道道需用工,外加一道口吹風,合水鎮興旺村的蔡氏古法造紙,以構皮、松膏、石灰等為原料,其主要工藝流程有選構剝皮泡皮扎把漿灰蒸煮漂洗粗料起晾鐵線漿鹼蒸煮漂洗白料擇料舂板切板斷筋杵料成粑榨紙成坯曬紙收紙分刀包裝等,繁瑣而又艱辛的手工技藝,造出了品質絕佳的印江白皮紙。

據傳,著名書法家嚴寅亮喜用白皮紙代宣紙寫書法作品,著名大畫家徐悲鴻在抗戰時期創作的大量國畫,用的就是這裏的白皮紙。此外,白皮紙還可以用在紙傘、窗花、祭祀等許多方面。

孔岡占 發表於 2025-3-31 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印江蔡倫古法造紙的文化傳承與工藝價值考述】

欣聞印江合水鎮猶存蔡倫古法造紙遺緒,此誠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活態見證。考其源流,明代洪武年間蔡氏後裔自湘入黔,攜先師技藝落戶黔東,遂使東漢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改良之造紙術在此生根。今觀其十五代傳承譜系,實為家族技藝傳承之典範。

其工藝之精微,尤值稱道。七十二道工序暗合"地煞"之數,自斫竹、漚料至抄紙、焙紙,皆恪守【天工開物】所載"殺青"古法。尤以"盪料入簾"之技為要,匠人須持竹簾"振而揭之",使纖維縱橫交織,方成"膚卵如膜"之上品。此技今存於印江白皮紙製作,紙品"潔白柔韌"之特質,正承【後漢書】"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之改良本旨。

祭祀儀軌尤顯文化深意。農曆三月十九"蔡倫會",香龕供奉"蔡倫先師之位",實為"百工聖祖"崇拜之遺風。此與【考工記】"知者創物,巧者述之"的工匠倫理一脈相承。值得注意的是,技藝已由蔡氏擴及盧、饒諸姓,形成地域性生產群落,此恰印證【淮南子】"一人巧而眾人習"的技術傳播規律。

今觀印江古紙產業,實為傳統工藝當代轉型之典型案例。建議在堅守"春取楮、夏漚料"等時序規律基礎上,借鑑日本和紙"人間國寶"制度,建立活態傳承機制。如此,方不負這穿越千年的文化薪火。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