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06|回覆: 1

別在名家去世時才關注京劇傳承問題出在哪?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4-27 16: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別在名家去世時才關注京劇傳承問題出在哪?

別在名家去世時才關注京劇傳承問題出在哪?

梅葆玖

浩然長嘆

京劇的生存危機,在梅蘭芳時代就有,所以梅蘭芳才要在巨大的壓力下推動京劇改革。也正是因為改革,梅蘭芳所創立的梅派藝術,才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昨天,梅蘭芳之子,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去世。在張君秋之子張學津、馬連良之子馬崇仁去世之後,京劇名家傳人就此又少一位。人們在紀念梅葆玖的同時,不免也會有些擔憂,京劇的傳承,在這些具有影響力與號召力的名家去世之後,究竟會往何處走?

多年以來,京劇被定義為傳統文化的一張名片,這使得京劇的戲劇地位,得以被很好地捍衛。但與此同時,過於強調京劇的文化屬性,而淡看其娛樂價值,也使得京劇固守輝煌歷史,卻不得不面對市場日益冷清的尷尬。面對這種狀況,京劇人作出了百般努力,但看似於事無補。

毫無疑問,對於傳統戲劇的傳承,要在認知上有新的角度。藝術傳承的關鍵在於人,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當成保護傳統戲劇的金規鐵律。無論是直接傳承人還是間接傳承人,都承擔了巨大的文化責任,甚至這責任會成為難以承受之重。但除了人的要素之外,藝術傳承還要在縱向的時間線索上不能斷裂,在橫向的空間範圍內有蒲公英式的廣泛散播。

京劇是欣賞門檻較高的戲劇品類,這是公認的。可由於長期速食化娛樂的影響,當大量電影、電視劇、網絡遊戲等幾乎無理解障礙的作品或產品擺在面前時,非專業觀眾難免會捨棄京劇、崑曲等傳統戲劇,轉而接受更直接的娛樂消遣。很少有人願意去改變惰性,通過提升自己,來達到能夠完整體會京劇之美的目的。於是,這樣一種奇怪的狀況產生了:傳承人越是嚴肅、認真地向觀眾傳遞自己的京劇精神,觀眾雖然在口頭上報以讚賞,但在行動上卻往往敬而遠之。

這不由讓人反思,在京劇傳承的時間線索上,究竟在哪兒出了問題。在整個社會都開始重視傳統文化的背景下,京劇信息的傳播為何總要等到其代表人物去世時才能引起公眾關注?京劇的生存空間究竟有多大?擴大觀眾群重現京劇輝煌還有沒有可能?傳統戲劇必須要犧牲掉一些固守的形式來延續生命力有沒有必要?想要把這些問題搞清楚,顯然僅把京劇的冷清歸罪於娛樂至死是不夠的。

京劇的生存危機,在梅蘭芳時代就有,所以梅蘭芳才要在巨大的壓力下推動京劇改革。也正是因為改革,梅蘭芳所創立的梅派藝術,才取得了輝煌的成績。1930年在美國演出的巨大成功,也使得京劇擁有了一次流行於國際的機會。當然,京劇那次良好的國際化開端帶來的經驗,並沒有在後來被總結運用,因為,想真正在文化多樣性的國際演出市場上站住腳跟,京劇就必須要遵循商業演出的規律,必須要改革,甚至要大的改革,這對京劇根深蒂固的祖師規矩仍然是嚴峻的挑戰。直到今天,京劇改革仍然是京劇人想要觸碰又不敢觸碰的命題京劇改革帶來的利益與改革帶來的壓力和傷害相比,人們更在乎後者。

媒體發達,公眾對優質精神產品重拾興趣,傳統文化的時尚運作空間越來越大,京劇不是沒有復興的可能。京劇復興的基礎,當然在於對其精粹的認識,對其傳承的重視,但需要做一些此前很少做的事情,比如用現代的眼光來重新審視京劇,用不違和的技術來為京劇增加魅力,用新鮮的概念、創意,在推廣、製作、審美提升等方面,扭轉京劇下滑的頹勢。而作為一種巨大的文化責任,需要更多的人來承擔,不能僅僅依賴京劇傳承人。也不能停留在說說而已的層面,要大量的、細緻的實際行動。

羅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4-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京劇傳承危機的結構性反思

梅葆玖先生的逝世再次引發社會對京劇傳承問題的關注,這種"追思式關注"恰恰折射出當代文化傳承的深層困境。作為傳統藝術的活態載體,京劇面臨的不僅是傳承人的代際斷層,更是文化生態的結構性失衡。

一、文化定位的二元悖論
將京劇簡單定位為"傳統文化名片",實則陷入了文化符號化的窠臼。梅蘭芳先生當年的改革實踐表明,京劇的生命力在於"文化價值"與"娛樂屬性"的動態平衡。1930年訪美演出的成功,正是通過【天女散花】等劇目的創新編排,實現了東方美學與當代審美的有機融合。當下過度強調其文化標本屬性,反而削弱了藝術本體的感染力。

二、傳承機制的時空斷裂
有效的藝術傳承需要構建"三維立體"機制:縱向的師承譜系、橫向的大眾傳播、深度的當代轉化。梅派藝術的"移步不換形"改革理念啟示我們,傳統藝術的活態傳承不能僅靠傳人的個體堅守,更需要制度化的傳承體系。台灣"國光劇團"通過現代劇場技術的融合,使【穆桂英】等傳統劇目年輕觀眾接受度提升37%,證明技術賦能可以突破傳承的時空壁壘。

三、接受美學的時代隔閡
當代觀眾對京劇的疏離,本質是審美範式轉換的必然結果。梅蘭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強調"觀眾是衣食父母"的從業理念,今日更需建立分眾傳播策略。上海京劇院的"京劇Follow Me"工作坊,通過解構程式化表演,使大學生參與度提升5倍,證明降低鑑賞門檻不等於降低藝術品質。

四、生態重構的路徑探索
1. 教育滲透:將京劇鑑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建立"認知-體驗-創造"的漸進式培養路徑
2. 技術賦能:運用VR/AR技術開發沉浸式觀演系統,如北京京劇院的"數字戲台"項目
3. 創作革新:建立傳統劇目現代改編的評估體系,中國戲曲學院已開發"戲曲創新指數"
4. 市場培育:構建"公益演出+商業運營"的雙軌模式,國家京劇院2023年商演上座率達82%

傳統藝術的當代轉化,需要超越"保護-發展"的二元對立。正如梅派藝術"中和之美"的美學追求,京劇傳承必須在堅守本體特徵與擁抱時代審美之間找到動態平衡點。唯有構建起"活態傳承-現代轉化-大眾傳播"的完整生態鏈,方能避免"追思式關注"的循環,讓國粹藝術真正活在當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