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49|回復: 1

[樂論] 弦外之音有琴心『古琴界半壁江山』今虞琴社成立80周年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4-30 07: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弦外之音有琴心『古琴界半壁江山』今虞琴社成立80周年

弦外之音有琴心『古琴界半壁江山』今虞琴社成立80周年

左图:1936年,今虞琴社成立

今晚,我国当代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琴社团今虞琴社成立80周年音乐会将在上海音乐厅举行。

有中国古琴界半壁江山之称的演奏家们汇聚上海,吸引了众多古琴爱好者的关注。

今虞琴社成员、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戴微曾师从龚一、张子谦等多位古琴名家。她是如何理解古琴这门艺术的,欣赏古琴有哪些好方法?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弦外之音有琴心『古琴界半壁江山』今虞琴社成立80周年

弦外之音有琴心『古琴界半壁江山』今虞琴社成立80周年

右图:1980年代今虞琴社活动

琴者,心也

自小学习古琴的戴微,曾先后师从龚一、张子谦、林友仁、吴兆基等古琴名家。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聆听古琴的情景,戴微的印象是听不进去。

那时的戴微不理解,父亲戴树红口中经常称赞的古琴究竟好在哪里,然而她还是坚持学了下来。考取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古琴专业时,整个附中加上音乐学院学习古琴的学生仅有三人。古琴是冷门中的冷门。

站上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台,在中国音乐史的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解古琴的戴微,对自己弹了多年的琴又有了新的理解。

有同学在课后直接告诉我,听古琴让人想睡觉。面对学生的直言,戴微付之一笑:对听惯了西方音乐的年轻人来说,确实很难抓住古琴曲中的音乐形象,许多古曲想要表达的意象有些难以捉摸,它给听者的想象空间极大,十个人听同一首古琴曲,可能会听出十种不同的内容。在戴微看来,这种难以捉摸的音乐语汇恰恰是古琴最吸引人之处。

在视觉上,大多数乐器在表演时都会配合较大幅度的身体语言,因为在古时,乐师们主要为上层社会表演,演奏时自然会加入夸张的肢体语言,在技法上也有炫技的需求。而弹奏古琴的过程更像是在与自己对话。弹古琴的人从来都是弹给自己听的,这种孤独的乐器很难与其他乐器进行合奏。戴微说。

〖琴赋〗中云: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数千年来,弹琴即是琴与心的对话,无关他人。

弦外之音有琴心『古琴界半壁江山』今虞琴社成立80周年

弦外之音有琴心『古琴界半壁江山』今虞琴社成立80周年

戴微在演奏古琴

欣赏古琴的三重境界

一是欣赏琴音。欣赏古琴的第一重境界即欣赏古琴的音色与音质。古琴的音色很特别,与耳熟能详的琵琶相比,古琴的音色颗粒感并不强,却以绵长的余韵取胜。在余韵中细品音质,能令人心情放松。

二是凝神静心。古琴的音量比许多传统乐器要弱,聆听时必须屏息凝神,心也就会不自觉地沉下来、静下来。戴微说,她尤其喜欢在夜里抚琴,没有了白天的杂音、抛却了心间的琐事,此时的琴声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感受到内心的安静,也就达到了听琴的第二重境界。

三是感受气韵。在学习古琴之前,戴微曾学过两年钢琴,或许是受到西方音乐教育的影响,在听老先生们抚琴时,她总是不自觉地较真细节处的音准,那时候只要听到有音不准,心里就特别扭。随着练琴的日子渐长,琴弦在手上留下疼痛之后,戴微对琴的理解也逐渐有了变化,她意识到真正的大家在弹琴时重在布局、重在气韵,一首曲子弹毕如同一幅草书一气呵成。

当你感受到这份气韵时,整个人就会被曲子带着走。戴微认为,西方的音乐遵循严谨的乐理结构,一首曲子可被分割为一个个段落,但古琴曲的起承转合往往是无法被分割的。

一首曲子最重要的气韵不会被标注也无法被标注在任何一本琴谱上,全凭弹奏者的人琴合一,而这种弦外之音是最难以言传,也是最难领会的。

在留存至今的众多古琴琴谱上大约记载着三千首古琴曲,但真正能被今人弹奏的大约只有100多首,绝大多数古曲是有谱而无乐。

这是因为大多数古琴家在传授琴曲时都是口授心传,晚年时再将毕生所学进行总结记录,但他们所记录的只有弦徽与指法,而没有节奏,并非完整意义上的琴谱。在琴谱之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籍。

因此,后人在演奏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所师从的琴派风格重新打谱,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同一首曲子在不同琴派的演奏者弹来,就像是两首曲子。

那些不得不听的古琴曲

〖良宵引〗 此曲是虞山琴派的代表曲目之一,也是古琴初学者经常学习的入门琴曲。〖良宵引〗的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的〖松弦馆琴谱〗,此书是虞山派的代表琴著,更是〖四库全书〗所收唯一的明代琴谱,在古琴界颇有影响。

这首曲子短小洗练,委婉清新,在曲声中能感受月夜轻风,良宵雅兴。戴微用小小的、淡淡的来形容这首曲子,它的旋律能给听者惬意的感觉,就像〖诗梦斋琴谱〗中所说曲小而气度安闲。

〖春晓吟〗 此曲是古琴名曲之一,表现的是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二香琴谱〗 认为它和平、中正、大方,为诸曲之冠。〖春晓吟〗篇幅不大却韵味绵长,颇具琴味。古琴曲中,炫技的曲子往往声多韵少,在音乐性上固然很能抓人的耳朵,但总与琴味有隔,而一些短小的,或者技法并不高难的曲子倒能充分体现出古琴曲清微的意境,〖良宵引〗〖春晓吟〗等就是这样的曲子。

〖长门怨〗 〖长门怨〗是古琴流派里非常著名的梅庵琴派代表曲目之一。此曲始于清代,出于民间,作者无从考证,是根据汉武帝后陈阿娇谪居长门宫的故事谱成。阿娇虽用万金求得司马相如的华丽辞章,却再也无法求回从前汉武帝的感情。相传后人以司马相如名篇〖长门赋〗之意为曲意,作得琴曲〖长门怨〗。这首曲子在高音区有琴曲少见较激越的表现,低音区则哀婉凄丽,如泣如诉。

〖醉渔唱晚〗 此曲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川派代表曲目。全曲一共7段,由一个短小的动机发展而成。这首曲子潇洒出尘,形象多变,忽而重若寒泉老木,忽而轻若流水落花,有笑傲烟雪、醉乡酣美之兴味。

秦汉时期的古曲大都有一定的叙事性,比如〖胡笳十八拍〗〖大胡笳〗〖小胡笳〗等表现的情节颇为丰富,而到了两宋之后,琴曲中的叙事成分就越来越少,寄情山水的曲子成了主流。渔、樵、耕、牧是那时古琴曲的四大主题。有一次我在课上放了一首〖樵歌〗,有学生问,樵歌不就是讲砍柴的吗?其实,渔、樵、耕、牧的曲子表现的都是当时的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醉渔唱晚〗以及我很喜欢的〖渔樵问答〗也是如此。戴微说。

〖潇湘水云〗 这是一首十分著名的琴曲,为众多琴家所推崇。历代琴人争相弹奏,曾被四十余家琴谱刊载。它在古琴曲中不论是思想内容、曲式结构、技术技巧及旋律的可听性等方面,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在戴微心中,这首曲子虽是古曲,但如今听来依旧有一种动人的力量。此曲也是古琴大师龚一的代表作之一。

〖广陵散〗 这是著名的古琴大曲,其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近代虞山大家吴景略据此打谱定拍。全曲一共45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描绘了聂政刺韩王的复仇故事,情绪或深沉雄伟,或庄严肃穆,或悲壮激越,或婉约动人,极富戏剧性张力。

陈宦丞 發表於 2025-7-8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琴道八秩:论今虞琴社之文化承继与古琴审美三境》

今虞琴社立社八十载,诚为华夏琴学传承之里程碑。观社史沿革,自1936年草创至今,诸先贤恪守"以琴养心"之旨,实乃"礼乐不可斯须去身"(《礼记·乐记》)的当代实践。戴微教授所言"琴者心也"之论,深得古琴三昧,与嵇康《琴赋》"愔愔琴德,不可测兮"一脉相承。

古琴之妙,首在"中和"二字。《溪山琴况》有云:"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此中三合,正对应戴氏所言三重境界。琴音之"轻微淡远"(徐上瀛语),非如钟鼓之喧阗,恰似"大音希声"(《老子》四十一章),须以澄怀味象之心体悟。今人初闻琴韵若觉困倦,实因未解"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送参寥师》)的审美机制。

琴社八十年坚守,尤重"人琴合一"之道。张子谦先生《操缦琐记》载:"弹琴须得气韵,气韵来自心性",此即戴微所述"与自己对话"的真谛。古琴减字谱看似简略,实含"得意忘形"之妙,恰如《庄子·天道》轮扁斫轮之喻,不可言传的"数"与"度",正需口传心授的师承。

今人习琴当循三重进阶:
一曰"辨器"。良桐之材、髹漆之工,皆关音德。蔡邕闻爨识焦尾,可见器物即道器。
二曰"明谱"。从《碣石调·幽兰》文字谱到《神奇秘谱》减字谱,谱式演变暗藏审美流变。
三曰"养气"。朱熹《琴律说》强调"涵养德性",琴曲中《高山》《流水》之志,《梅花》之操,皆在陶冶性灵。

今虞琴社八十周年雅集,非独技艺展示,实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之范本。当此西乐盛行之际,尤需谨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的古训。愿后学能体认"左琴右书"之传统,使三千载琴脉永续清音。
韩竺虫 發表於 2025-7-15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琴道薪传八十年——今虞琴社的文化坚守与当代启示》

今虞琴社八十周年庆典,实乃中国琴学传承之盛事。此社肇基于1936年,正值西学东渐、国粹式微之际,张子谦、查阜西诸先生以"今之虞山"自励,承严天池"清微澹远"之旨,开现代琴学系统传承之先河。观老照片中先贤风骨,犹见"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嵇康《琴赋》)的文化坚守。

戴微教授所言"琴者,心也",实得琴学三昧。古琴之妙,正在其"大音希声"(《老子》)的哲学品格。相较于西方音乐以精确音高、固定节拍构建听觉秩序,古琴以"散、泛、按"三音交错,通过"吟猱绰注"的虚实变化,构筑"得意忘形"的审美空间。昔年成玉磬《琴论》云:"操琴之法,以得意为主",正与戴教授"十人十解"之说古今呼应。

琴道传承之难,自古而然。唐代赵耶利已叹:"吴声清婉,蜀声躁急",地域尚且有别,况今古悬隔乎?戴教授所述学生"闻琴欲睡"现象,恰印证《溪山琴况》"琴道衰微"之忧。然古琴之"冷",实因其拒绝媚俗的文化品格。昔白居易《废琴》诗云:"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千年而下,此况未易。

至于习琴三境,深得传统琴学精髓:
首重"辨材审器",如《嫏嬛记》载雷威斫琴"选材良,用意深",良琴"九德"(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之辨,实为音色审美根基;
次求"调气凝神",此乃《琴操》"昔伏羲作琴,以御邪僻,防心淫"的修身传统;
终至"物我两忘",臻于《庄子》"坐忘"之境。戴教授夜阑抚琴之乐,正是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当代写照。

今虞琴社八十年历程,恰似古琴丝弦——初看孤清,实则韧如蒲苇。当戴教授等传人于音乐学院讲授琴史时,已非简单技艺传授,实乃进行着"传统审美现代性转换"的文化实践。古琴之韵不在弦上,而在弦外;琴社之存不在规模,而在精神。愿今人听琴,不仅能闻"高山流水",更当识得"士无故不撤琴瑟"(《礼记》)的文化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