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36|回覆: 2

[論史] 求真的努力多元敘事下的監獄圖景讀【清代私牢研究】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4-30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求真的努力:多元敘事下的監獄圖景——讀【清代私牢研究】

20160428_007

20160428_007

【清代私牢研究】 陳兆肆著 人民出版社

擺在案前的【清代私牢研究】一書,由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陳兆肆博士所著,2015年年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這位歷史學者『求真』的筆下,其使用多元資料互參比勘之法,給我們展現出了一種多視角的監獄圖景。

陳兆肆筆下的清代『私牢』,與法定監獄同中有異,作為彼時羈押未審嫌犯、現審輕犯以及干連證佐的場所,亦時時成為衙役借端需索的利窟。作者尤為關切私牢之中無辜平民的命運,展現他們在官府藉助『法權』名義而肆意踐踏『人權』下無奈多舛的人生。清代諸如此類名目的私牢設施,如班房(或曰班館)、卡房、自新所、翼房、黑窯等,作者一一考鏡源流。尤有進者,作者秉持『治史如斷獄』的理念,以偏信之暗為戒,着意於爬梳清代各類群體對私牢設施之『歷史意見』(錢穆先生語),強調充分徵用能代表各方立場的多樣文獻,參伍錯綜,排比辨詰,以逼近歷史真相。是故,文中既大量使用官方立場的實錄、檔案、律例等文本,同時亦勠力尋找反映『民間立場』的資料。不過,民間立場的資料,殊難尋見於官方史料之中。是故,作者發揮『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精神,廣搜博輯,除了使用大量民間京控狀紙外,亦十分注意小說文學作品的使用,比如文中所大量採用的小說【活地獄】一書,即對吏役群體運作私牢有着入木三分的刻畫。

作者通過這些不同群體立場的資料,意欲展現清代私牢的多重面向。透過民間立場的資料,私牢無疑是殘民以逞的鬼魅地獄。不過,當作者檢視以【衙役職事】等類吏役立場類的資料時,民間立場的私牢景觀徹底被顛覆。在取證技術有欠發達而罪以供定的時代,命盜重案的審理,實有賴於相關鄰里佐證屍親等人供詞,為防逃脫,亦為隨審隨到起見,勢不能不對之進行暫時收押。居住條件惡劣,則是因監獄財政有限而不得不然,暴力相向則是為了嚴訊問供,而在彼時的法律中,捶楚訊供並不算完全違法。

通過京控訴狀獲得民間私牢情弊的中央官員們,對私牢問題出現了意見上的分裂,並非呈現鐵板一塊,大致分為御史和刑部二種派別,前者偏向民間立場,而後者則同情吏役主張。有意思的是,即就帝王而言,也出現了康熙和雍正兩朝君主態度的絕大差異,前者偏向民間立場,主張杜絕此類私牢,而後者則主要制度化地加以利用,實則折現出兩朝君主為政風格和個性的殊異。雍正的主張最終引來地方務實大員的認同,從而推動了地方私牢的『制度化』和『合法化』。然而,地方吏役正是通過這種合法化的改革作掩護,濫施卑伎,舞弊營私。

作者利用這種『眾聲喧譁』的多元文本互參之法,固然可呈現出清代私牢多面相的圖景,難能對其作出『非黑即白』的明確定性,但作者並未就此確定『相對主義』的歷史觀,而滑入不可知論的境地。在言說同一歷史片斷時,當不同群體立場的文本出現互異時,作者注重對各類歷史敘事文本的細讀及其深研,重視對文本背後未言之事的發覆,然後確定『優位敘事』。作者在本書中,往往不自覺地透露出本人的『底層』立場。一般而言,官員和吏役出現事實敘述互異時,作者傾向於對吏役予以更多同情,而吏役與民間出現事實認定互異時,作者又往往傾向於支持民間的主張。在私牢長期禁而不絕的問題上,作者其實取逐層『向上』檢視的態度,認為大量官員實與底層吏役存在着利益一體的關聯和勾結,甚至是官員而非吏役需對弊病叢生的私牢問題負主要之責,而制度之惡的一面尤不可忽視,如資源與人口之間結構性矛盾突出、逐節自動審轉的司法制度、監獄財政的短絀、吏役群體位賤俸薄等,這些無不加劇了清朝私牢問題的嚴峻性。(作者為人民出版社編輯)

興華 發表於 2025-4-14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獄制之辨:清代私牢研究中的權力敘事與歷史真實

陳兆肆博士【清代私牢研究】以"治史如斷獄"的嚴謹態度,為我們揭開了清代司法體系中這一特殊場域的多重面相。私牢作為法定監獄之外的羈押場所,其存在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制度性悖論——既是司法程序中的必要環節,又成為權力濫用的淵藪。作者通過多元史料的互證,展現了不同群體對這一制度的"歷史意見",實則揭示了傳統中國司法實踐中權力與權利的永恆博弈。

在方法論層面,陳著的價值在於突破了傳統法制史研究的單一視角。官方檔案呈現的是制度設計的理想狀態,而京控狀紙與【活地獄】等小說則暴露出制度運行的黑暗現實。這種"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雙重視角,使歷史研究擺脫了非此即彼的簡單判斷,呈現出司法實踐中複雜的權力生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吏役群體立場的發掘,揭示了底層執法者在制度夾縫中的生存邏輯——他們既是壓迫的實施者,也是僵化制度的犧牲品。

從康熙的嚴禁到雍正的制度化,帝王態度的轉變折射出清代治理術的深層矛盾。私牢問題上的政策搖擺,實則是中央集權與地方治理、司法理想與現實條件之間張力的體現。雍正朝的務實轉向,反映了傳統中國"實用理性"在司法領域的勝利——當理想主義的治理方案遭遇現實困境時,統治者往往選擇對既有弊政加以規範而非根除。這種治理邏輯,至今仍值得我們深思。

陳著對民間立場的特別關注,使那些沉默的大多數得以在歷史敘事中發聲。通過分析京控案件中的冤情陳述,作者揭示了法定程序如何在實際運作中異化為壓迫工具。這些被羈押的"干連證佐",既非罪犯亦非自由之身,其權利保障的缺失,暴露出傳統司法中程序正義觀念的薄弱。而不同群體對這一現象的態度分歧,則展現了傳統社會對"正義"理解的多元性。

【清代私牢研究】最終呈現的,不僅是一段塵封的司法制度史,更是一部關於權力如何運作的社會史。在取證技術落後、司法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清代司法系統發展出了一套"將錯就錯"的實用主義邏輯。這種邏輯既維持了帝國的基本秩序,也付出了巨大的社會代價。陳兆肆博士的研究提醒我們,對歷史制度的評價,必須置於特定的時空語境中,既要看到其存在的現實合理性,也要清醒認識其內在的不公正性。這種平衡的歷史觀,或許正是本書留給當代讀者最寶貴的思想遺產。
龍盆沅 發表於 2025-4-14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清代私牢研究】的多元敘事與歷史求真

陳兆肆博士所著【清代私牢研究】以『治史如斷獄』的嚴謹態度,通過多元史料互證,揭示了清代私牢這一制度性暴力空間的複雜面相。該書不僅填補了法制史研究的空白,更以『歷史意見』的辯證方法,展現了官方、民間、吏役等多方立場的博弈,其學術價值與思想深度值得深入探討。

一、史料互參與『歷史意見』的辯證
錢穆先生曾言『歷史意見』需從當時人切身感受中提煉。陳氏深諳此道,以實錄、律例等官方文獻為經,以京控狀紙、小說【活地獄】等民間文本為緯,構建起立體化的敘事框架。尤為可貴的是,作者並未止步於單一批判,而是通過【衙役職事】等吏役內部文獻,還原了『罪以供定』司法體系下私牢存在的制度邏輯——惡劣環境源於財政困絀,暴力審訊因於取證技術局限。這種『同情之理解』,恰是陳寅恪所倡『了解之同情』的實踐。

二、皇權意志與制度異化的張力
書中揭示的康熙、雍正兩朝對私牢態度的差異,實為清代治理哲學變遷的縮影。康熙以『仁政』理想試圖取締私牢,雍正則以實用主義將之制度化,這種轉變折射出『儒家理想型』與『法家技術化』治理模式的拉鋸。而刑部與御史的立場分化,更暴露了官僚體系內部『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永恆矛盾。作者通過帝王硃批與奏摺往來,將制度異化的過程動態呈現,恰如瞿同祖所言『法律儒家化』進程中的現實妥協。

三、文學證史的方法論啟示
陳氏大量採用【活地獄】等小說史料,體現了『以文補史』的洞見。李伯元筆下『胥吏如虎,牢獄若淵』的描寫,雖具文學誇張,卻與【刑案匯覽】中『瘐斃』『索賄』等記載形成互文。這種跨文本研究,暗合陳垣『史源學』之要義——當正史諱言民間疾苦時,稗官野史恰成『亡國之音哀以思』的註腳。

結語:求真與人文的雙重維度
該書最終超越制度史層面,直指『法權』與『人權』的永恆命題。在考證班房、卡房等設施流變時,作者始終凝視着被碾壓的個體命運。這種『史家之筆』與『仁者之心』的結合,恰是乾嘉考據與人文關懷的當代迴響。若謂遺憾,或在於對私牢地域性差異的探討尚有深化空間,然此白璧微瑕,不掩其以多元敘事重構歷史真實的學術價值。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