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大學之道】:無用之用與大學通識教育
20160505_004
『我們學習這門課有什麼用?』作爲教師,這是我們每學期都會面對的熟悉提問。 『大學裡爲什麼還要學習語文?語文學了有什麼用!』這是作爲承擔通識教育的大學語文老師常常面對的尖銳與無奈。 效果不能立竿見影,我們的努力似乎就會付諸東流。 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的演講中提到:他到大學選擇了一門書法課旁聽學習,當時並不指望書法在以後的生活中能有什麼實用價值。但是,十年之後,在設計第一台Ma⁃cintosh計算機時,這些所學浮現在他眼前並被設計進了計算機中,使之有了漂亮的文字版式。當初非功利性的偶然選擇卻在日後開出嬌艷的花朵,所以賈伯斯認爲:憑著好奇心和直覺所干的這些事情,有許多後來都證明是無價之寶。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爲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爲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爲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爲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爲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爲大樽,而浮於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莊子·逍遙遊】) 看似無用的大葫蘆,不過是被錯誤使用而已。 個人的成長史由無數個點連接而成。當我們在今天這個點厭棄某個選擇時,後來回首卻只能扼腕嘆息。在這個功利化、暴富論不斷衝擊我們三觀的時代,曾任哈佛大學校長的德雷克·博克在【回歸大學之道】中說,美國人也忍不住抱怨:『現在我們所說的知識,是指立即能派上用場,能見到成效的信息……我們的教育是爲了滿足經濟方面的需要,而不是培養富有批判性、社會責任感和自我反思能力的個性化群體。』 歷史沒有假如,有用與無用,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迅速驗明正身。譬如設計師馬克在創立『無用』這個品牌之時,她也沒有想到這些衣服有朝一日會穿在外交場合成爲民族品牌代表而蜚聲海內外。今天被某些人棄之如敝履的課程,其實本可以滋養他們的靈魂、點亮指引其前行的燈塔。 大學教育的目標到底是什麼?我們在苦苦思索,踐行現代大學教育已逾百年的美國人也在努力探求。【回歸大學之道】是一本若干年前出版的『舊書』,然而卻常讀常新。因爲它講述的是永恆的大道。書中結合許多畢業生的文字功底無法令雇主滿意的事實,對美國大學教育的歷史現狀進行了深入分析後認爲:表達能力、批判性思維、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識、適應多元文化素質的素養和廣泛的興趣是大學教育的培養目標。作者將學會表達作爲書中重要的一章詳細闡述,他對文化素養的推崇對我們的大學教育、特別是高職教育啟示深遠。何謂語文?語,言也;文;字也。看不見的『說』與看得見的『寫』,在有用的專業技能之外,卻是人人成長成才所必須。博克直言:人們很難找到其他哪門課程能像口頭和書面表達課程那樣,讓如此多本科生終身受益。例如,南希·索莫斯的研究就解釋了爲什麼人文專業的學生比自然科學專業的學生進步更大——因爲其文字作業的大量不斷練習促進了他們寫作水平的提高,而有效表達能力正是用人單位對求職者十分期待卻最不滿意的一項。 既然大學教育離不開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對大學教育意義重大,爲何通識課程如今卻不怎麼受人待見呢?對此,【回歸大學之道】一書也做了科學分析:首先,必須協調好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的關係;其次,改進教學方法、提高通識課程的質量。『鄰壁之光,堪借照焉。』因此,在轉變觀念的大前提下,通識課程的教師必須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更豐富的學養和更靈活高效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改變他人的偏見。我們應該從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出發,在教師精講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合作式教學、情境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課程討論、閱讀訓練及相關社團活動中培養其自主思考、各抒己見的能力,讓他們學會表達評價與接受評價。 古人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博克則斷言:『任何大學的校領導都有望創建一種「自我評估—不斷實驗—不斷改進」的校園文化。』求新求善、不懈追求的精神古今貫通,中西互釋。爲此,我們必須以更長遠的目光、更博大的胸懷和更堅決的勇氣來處理我們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改革問題。誠如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在該書的讀後感中對大學教育的批評:重當前的有形、有用,輕長遠的無形、『無用』。重,無可厚非,輕,則完全錯誤;而所輕的恰恰是更爲重要的、更爲基礎的。 【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第二版),[美]德雷克·博克著,侯定凱等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36.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