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29|回覆: 1

[儒家學說] 以『大學之道』燭照青年心靈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5-6 21: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以『大學之道』燭照青年心靈

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架好橋梁,讓教師成為青年學生的知心人、熱心人

又逢『五四』青年節。青年,富有活力、敢為人先、開拓進取,是反映時代的最靈敏的一個晴雨表。青年肩負着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又處在人生成長的關鍵節點,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未定型,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如何引導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大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作為高校共青團工作者,習慣上,我和我的同事常被稱為『學工老師』,是直接與青年打交道的群體。在這個崗位上工作多年,我體會到,做好青年工作,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架好橋梁,讓教師成為青年學生的知心人、熱心人,以『大學之道』燭照青年心靈。

比如,學校各院系在每年兩會之際都會組織集體學習,這樣的活動如果只有學生參加,往往熱度有餘深度不足,也不乏有人敷衍了事。後來,我們嘗試邀請兩會教師代表為同學們講解自己的提案,大家反響熱烈而且討論深入。這是因為,代表們講得實、講得真,講的是經過自己研究、有理有據的東西,青年學生們自然愛聽。再比如,暑期社會實踐中,一些學生由於缺乏經驗,自己組團容易浮於形式、缺少內容。相比之下,由教師親自帶隊,則往往方向明確、分工有序,學生大多能高質量地完成調研任務。而這,都得益於教師求真務實的學術精神,以及他們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個人閱歷。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究其原因,我認為,一方面,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是直接面對學生傳授知識和經驗的人,是給青年思想播種的人,他們往往學養深厚,學有專長,能夠『以理服人』,贏得青年的認可和信服。恰如梅貽琦先生在【大學一解】中所言:『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這種『不求而至,不為而成』,正是青年工作收穫成效的關鍵所在。

另一方面,作為『燃燈者』,教師對青年的影響早已超出課堂範疇。『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高校教師所傳之『道』,既是某一學科領域的知識,也是他們的治學精神、人格操守、學術趣味等,這些『道』都會深入影響青年治學、修身、養性。成功的大學教育,應該能夠培養出『信仰真理而不迷信個人』的青年群體。在大學階段,教師恰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精神的重要責任者。

有人說,『青年是寶藏,青年是黃金;寶藏要挖掘,黃金需熔煉』。的確,再好的寶劍,不經磨礪,永遠不會出鋒;再好的璞玉,不經雕琢,無法顯現奪目的光彩。以『大學之道』為燈塔,青年的人生路才會越走越寬。

(作者為北京大學哲學系團委書記)

陳尤狀 發表於 2025-4-11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以"大學之道"構建師生精神共同體——論青年成長中的師者引領】

在當代高等教育語境中重審【大學】開篇三綱,我們會發現"明明德"實為師生共同的精神追求,"親民"體現教育的社會關懷,"止於至善"則指向師生共同的生命境界。青年成長的關鍵期恰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治玉過程,而教師當為執玉之匠人。

一、師道尊嚴與真理傳承
梅貽琦先生的"從遊說"揭示教育真諦:教師當如"大魚"般在前引導,其學術造詣與人格魅力自然形成"不求而至"的教化力量。我們組織的"兩會代表進課堂"活動之所以成效顯著,正因教師以"格物致知"的治學態度,將抽象政策轉化為具象認知。這種轉化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記】所謂"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啟發式教育。

二、知行合一的教育實踐
暑期調研中教師的引領作用,印證了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學。教師以其"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術修為,為青年樹立"尊德性而道問學"的實踐典範。這種身教勝於言傳的育人方式,恰是【論語】"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現代詮釋。

三、精神成人的師者擔當
當代教師當繼承韓愈"傳道"傳統,其內涵已擴展為三重境界:知識傳授的"器之道"、思維訓練的"術之道"、人格培育的"人之道"。我們倡導的"導師制"之所以成效顯著,在於教師以"仁者愛人"的情懷,在"朝夕與共"中完成精神的相互照亮。這種關係超越了簡單的師生倫理,形成【周易】所謂"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的學術共同體。

結語:
青年如璞玉,教師似良工。真正的大學教育應如【中庸】所言"致廣大而盡精微",在"尊師重道"的傳統中注入現代精神。當教師以"明德"自持,以"親民"為念,以"至善"為鵠,自然能成就"師者父母心"的教育境界,培養出既有獨立精神又能擔當大任的新時代青年。這或許正是"大學之道"在當代最具生命力的詮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