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前來問詢書法學習事宜的人問我:郭老師,學習書法應該怎樣執筆?是不是就應該五指執筆才是正確的?
實際上,關於執筆到底該如何,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東坡先生在【論書】以詩中就給出了答案: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這簡單的十個字,也正是寫字執筆的真正要領和精髓。
不同的學習經歷,或許我們都經歷過這樣的誤導:老師說執筆要五指執筆才正確,並附帶了一個生動的小故事以正視聽。
這個一個以訛傳訛的故事是這樣的:傳說書聖王羲之在兒子練字的時候,乘其不注意在背後突然拔其所執之毛筆,王獻之沒有攥緊毛筆,就這樣被王羲之把毛筆抽了出來。因此書聖教導兒子,執筆要把毛筆抓緊,如不抓緊執筆松垮是寫不好字的。日後王獻之改正了這個毛病,果然成就了書法史上『小王』的美名。
這個故事是不可信的,相信很多人在學習書法的時候都曾聽到這樣的說教。
首先是執筆的方法。執筆的方法有多種多樣,有單鉤法、雙鉤法、撥鐙法、握管法等,關於執筆的方法一致被歷代書法家和學書入所重視,『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就是說的執筆是沒有固定的方法的,在能靈活應用使轉的基礎上抓緊毛筆即可。
比較普遍運用的是『五字執筆法』,即:撅、押、鉤、格、抵五字法,大家認爲它比較科學和實用。著名的書法家沈尹默就十分推祟此法。五字執筆法講求五指各司其職,通力配合。執筆的目的是寫字,就有如吃飯吃飯用筷子一樣,不管怎麼拿筷子,最終是要把飯菜送進嘴裡,無論是怎麼拿筷子,需要能靈活應用才正確。執筆也是這個道理,在保證手指手腕靈活的前提下,怎麼執筆要隨每個人不同的習慣而定,並不是用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把人們都架構起來。人的性格各異,習慣各不相同,對執筆的理解和實用操作程度自然不會千篇一律。一開始學習的時候固然可以用通用的科學執筆法,但是就久而久之,通過手和筆之間的磨合,自己對書法的感悟認識,便可以有了最適合自己的舒適的執筆方法了。
毛筆的執筆方法確實是多種多樣,所以執筆也是可以有自己的理念,沒有必要太整齊劃一。執筆需要有一定的力度,執筆緊固然可以穩定的控制毛筆,但是如果太緊,筆不能靈活應用就成死板了。轉筆自然不會太靈活。反之,握筆太松,運筆時肯定容易脫筆,手上無力 ,筆都拿不穩,又怎能寫出有筋骨的字呢?
因此執筆力度應該是根據個人的情況去把握,把筆抓緊但又能靈活使轉,這就叫指實掌虛。指實,一定要把指頭實在地捏在筆桿上,力在指上,穩固方可行筆;掌虛,無論是五字執筆法,還是撥鐙法等,筆桿和手掌之間必定有段距離,這樣手掌空出來,便於手指靈活,運腕自如。正像李世民在【筆法訣】中說道:『次實指,指實則節力均平。次虛掌,掌虛則運用便易。』。
康有爲在【廣藝舟雙楫】中說道:『學書有序,必先能執筆。』可見執筆是重要的。雖說重要,但是我們不能把它格式化.書法是一門修身養性的藝術,可以根據性情來抒發自身情感。並不能像有著統一公式的數學。蘇東坡使用三指執筆法,依舊剛健有力;何紹基使用回腕執筆法,同樣筆勢開張。所以,我們執筆也無需太死板硬套,執筆無定法,抓緊毛筆,能靈活使轉就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