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0|回覆: 1

【瀚海天山】唐朝經營西域的歷史畫卷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5-9 21: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509_002

20160509_002

【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軍政體制研究】,劉子凡著,中西書局2016年4月第一版,80.00元

伊州(今哈密)、西州(今吐魯番)、庭州(今吉木薩爾縣),是唐朝在西域地區設立的三個重要邊州,扼守自中原進入西域的門戶,是唐朝經營西域的根本所在,也是唐代伊西北庭節度使控制的區域。【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軍政體制研究】一書即以唐代伊、西、庭三州為研究對象,充分利用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和傳世史料,詳細勾勒了伊、西、庭三州建立、發展、廢止的歷史,指出了其自安西都護府治下的伊、西、庭軍政體系到北庭節度使節制的伊、西、北庭軍政體系的發展過程,及相關歷史背景。實際上,【瀚海天山】一書的研究遠遠超越了三州的範圍,對於與之相關的安西四鎮、西突厥、吐蕃、回鶻等問題也都有廣泛涉及和深入討論,可以說本書以伊、西、庭為核心,描繪出了整個唐代經營西域的歷史畫卷。同時,本書對於唐代西域史上諸多聚訟紛紜的問題,如金山都護府的興廢、瀚海軍的設立、安西與北庭兩節度使的關係,等等,都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進行了周密地考證,多有創見。另一方面,本書也為唐代邊州研究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案例,生動展示了邊州在唐朝政治、軍事和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唐前期國家行政、軍事制度變革帶動下,邊州軍政體制相應發展的歷史過程。總之,【瀚海天山】一書以開闊的視野、精當的考證,為唐代西域史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具體來說,本書將伊、西、庭三州的發展分為幾個階段:

首先是安西都護府時期。貞觀四年(630)唐朝於伊吾置西伊州,貞觀八年(634)改西伊州為伊州。伊吾的粟特首領歸唐與西伊州的設立,是唐朝擊敗東突厥頡利可汗及招撫東突厥流散部落的結果。貞觀十四年(640)八月,唐朝討平高昌國後,設立西州、庭州。同年九月,置安西都護府,建立起以安西都護府統轄伊、西、庭三州的軍政體制。從史料及出土文書看,至少自貞觀十六年正月以後,安西都護府實際上就是西州唯一的州府級行政機構。安西都護府對伊州、庭州也有行政統屬關係。貞觀十六年以後,唐朝在西州採取了進一步的安撫策略,同時開始經略天山以南的綠洲諸國。

其次是與安西四鎮並立時期。顯慶三年五月,安西都護府遷龜茲。西州升級為都督府,西州都督府成為了西州實際管理軍政事務的州府級機構。安西都護府節制伊、西、庭三州的軍政關係已不復存在。此後,西州都督府一度在處理天山以北事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龍朔三年(663)十月後,唐朝在庭州設立金山都護府,庭州的軍政力量得到加強。咸亨元年(670)、儀鳳二年(677)、垂拱二年(686)吐蕃先後三次大規模進攻四鎮,綜合各種史料看,安西都護府在此期間未必遷回西州,西州保持都督府的建制。調露元年(678)唐朝取得碎葉後,庭州和碎葉之間開始具有密切的聯繫。永淳年間,金山都護府即已罷廢。於是便形成了安西都護治龜茲,兩個副都護分別鎮碎葉、庭州的局面。

再次是北庭節度使建立和定型時期。長安二年(702),唐朝於庭州設立北庭都護府,以應對東突厥的西進和突騎施的崛起。庭州也改稱為北庭,庭州建制隨之取消,同時又有瀚海軍和輪台縣的設立,北庭的軍政力量得到全面提升。先天元年(712),伊西節度使創立,亦稱北庭節度使、伊西北庭節度使,是以北庭為中心的節度使。伊西節度使設立後,伊州和西州就隸屬北庭,這也標誌着新的伊、西、北庭軍政體系的建立。先天二年(713)前,唐朝又設立四鎮節度使,亦稱磧西節度使。此後安西、北庭數度分合,至開元二十九年(741)才最終固定為兩節度,分別定名為安西四鎮節度使和伊西北庭節度使。

最後是安史之亂後。北庭、安西與河西形成聯防的形勢,但隨着涼州的失守,北庭選擇自保。之後只能通過回鶻與中原聯絡,並最終在德宗貞元年間陷落。唐朝統治西域的時代也就此終結。

縱觀自伊州設立至伊西北庭節度使固定化這一百餘年的歷史,可以看到,伊州、西州與庭州的建立和發展,是與唐朝的西域經營相伴始終的。眾所周知,爭取對西域的控制,是自漢代以來中原王朝針對北方邊疆局勢的一貫戰略。唐朝也繼承了這樣一種戰略思路,通過向西拓展來維護邊疆穩定。只不過唐朝面對的敵人不僅有來自北方草原的東、西突厥,更有強勢的吐蕃。縱觀唐朝經營西域的百餘年歷史,可以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根據西域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環境,唐朝採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統治方式,在天山東部的伊、西、庭三州建立起同於內地的軍政體制,而安西四鎮地區則是羈縻府州結合軍鎮的模式。根據時局的變化和制度的變革,各種軍政體制的細節也會隨之調整,從而支撐起唐朝在西域的統治。伊、西、庭軍政體制的每一次變化調整,都體現着整個西域局勢的變化以及唐朝制度的變革。而伊、西、庭三州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也發揮着關鍵的作用。可以說,伊、西、庭三州軍政體制的建立和發展,是唐朝維繫百餘年西域統治的基礎。而當我們將沉沒於歷史記憶中的碎片化的史料拼接起來的時候,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動人心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這也正是【瀚海天山】一書希望呈現給讀者的風景。

高杉 發表於 2025-4-12 22:58 | 顯示全部樓層
【瀚海天山】與唐代西域軍政研究的範式突破

劉子凡先生【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軍政體制研究】的問世,實為近年來唐史研究領域不可多得的力作。該書以伊、西、庭三州為切入點,運用"制度史"與"區域史"雙重視角,重構了唐代經營西域的立體圖景,其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史料運用的範式突破
作者創造性地將敦煌吐魯番文書與傳世文獻進行互證,解決了傳統西域研究中"文獻不足征"的困境。如通過【唐開元二十一年西州都督府勘過所案卷】等出土文書,實證了貞觀十六年後安西都護府對西州的直接管轄;利用【唐天寶十載交河郡客使文書】揭示了庭州作為絲綢之路樞紐的軍事職能。這種"二重證據法"的嫻熟運用,使制度變遷的考證具有了出土文獻的堅實支撐。

二、軍政體制的動態解析
本書突破靜態制度描述的窠臼,敏銳把握住唐代西域治理的階段性特徵:
1. 貞觀體制(630-658年):以安西都護府為中樞的三州統屬體系,體現"以夷制夷"的羈縻政策。作者指出,西州都督府"領縣不領蕃"的特殊建制,正是唐太宗"因俗而治"治國方略的體現。
2. 龍朔轉型(658-702年):隨着安西都護府西遷龜茲,三州軍政體系發生結構性調整。書中詳考"瀚海軍"設置時間,推翻舊說認為在調露元年(679年)的傳統觀點,提出應不晚於儀鳳二年(677年)的新證。
3. 北庭體系(702年後):通過辨析【唐會要】與【元和郡縣圖志】的記載矛盾,論證北庭節度使的設立實為應對吐蕃北侵的戰略調整,形成與安西四鎮"東西呼應"的防禦格局。

三、地緣政治的宏觀視野
作者將三州研究置於7-8世紀歐亞大陸權力博弈的背景下,揭示出:
西突厥十姓部落的歸附與叛亂,直接影響庭州都督府的職能轉變
吐蕃經略西域的"北進戰略"促使唐朝強化北庭防禦體系
回鶻汗國的崛起導致伊州成為唐蕃回三方角力的前哨

書中對"金山都護府"存廢問題的考辨尤見功力,通過梳理12件吐魯番軍府文書,確證其存在時間不超過麟德二年至總章元年(665-668年),這一結論徹底釐清了學界長期爭議。

該研究的啟示在於:唐代邊疆治理絕非簡單的軍事征服,而是包含行政建制調整、民族政策適配、交通體系維護的複雜系統工程。劉著以三州為鏡,映照出大唐帝國經略西域的完整戰略思維,其學術意義已超越區域研究本身,為理解中國古代邊疆治理模式提供了典型樣本。未來研究或可進一步關注三州與河西走廊的聯動機制,以及粟特商團在軍政體系中的特殊作用,使這幅歷史畫卷更臻完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