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99|回复: 1

[诗词赏析] 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望庐山瀑布》诗赏析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5-21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星罗棋布着各种神奇美丽的景观。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热情的诗笔描绘她们,讴歌她们,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吟咏祖国名山胜水的文学瑰宝。我们热爱祖国的深情,有相当一部分是被这些精彩的诗篇唤起和强化了的。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七绝名作《望庐山瀑布》,就是这样一首千古绝唱。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中年在庐山隐居过一段时间。这首诗,写的便是庐山的香炉峰瀑布。

起句用渐引法,未写瀑布,先写瀑布所处的环境。香炉峰,因山峰尖圆,形似古代的博山香炉而得名。太阳照耀着香炉峰,白色的山岚被染成了紫色。由于句格的限制,无法照实直说“日照香炉峰”,只能略去“峰”字。但一字之省,却获得了奇特的艺术效果:在阳光的作用下,一尊硕大无朋的“香炉”竟冉冉升腾起缕缕紫色的烟气!紫烟、紫气,在古人心目中,是仙气,是瑞气,何等壮丽,何等祥和!落笔不凡,先声夺人。而这紫烟、紫气,多半是由瀑布的水汽所构成。因此,虽未直接写瀑布,而瀑布已隐于其中。

次句步入正题。“遥看”缴出题中那个“望”字。“挂前川”,有人直译为“挂在前方的河面上”,但按常理,应该说瀑布“挂在前方的峰面上”才对。于是又有人演绎为“挂在前方的山川间”。但原诗只说“前川”,并未提到“前山”!因此,这两种理解都不合适。笔者以为,此句不能用散文句法读,它是典型的诗的语言,应解读为前方的瀑布是“挂”着的“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清水》篇曰“瀑布乘岩,悬河注壑”,称“瀑布”为“悬河”,“悬”者“挂”也,“河”者“川”也,可见李白诗实有所本。一“挂”字炼得极好,再没有第二个字能比它更形象,更生动,更贴切!

第三句,进一步写出瀑布的速度、力量与气势,真神来之笔!“三千尺”是文学夸张,极言其高其长。就物理世界而言,任何一条瀑布都不可能有这样大的落差;但在文学世界,非如此不足以蔚为壮观,震撼读者。这便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末句驰骋想象,将瀑布比作从天而降的银河。“银河”不是河,是无数星辰因密集排列而形成的一条光带。但古人既拟之以“河”,正不妨沿着这一思路继续作形象思维:是河便有水,那便是瀑布的源头了。“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层,故称。当我们还沉醉在那壮美的诗境里流连忘返,诗人已为他的杰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李白之前,对于瀑布的文学描写,还从来没有过这样梦幻般的艺术构思!身在人间,想落天外。其诗每每能凭藉天才的创造力,沟通天人两界,李太白真不愧为“诗仙”!

宋考而 发表于 2025-4-17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性想象与宇宙意识的完美融合——重解李白《望庐山瀑布》的审美超越

李白《望庐山瀑布》一诗,短短二十八字,却构建了一个超越物理世界的诗性宇宙。此诗之妙,非仅在于状物之工,更在于诗人以超凡的想象力,完成了从具象观察到宇宙意识的审美飞跃。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实为一场精妙的光学诗化实验。香炉峰在阳光折射下产生的水汽衍射现象,被诗人敏锐地捕捉并升华为"紫烟"意象。这种将自然现象神秘化的处理,并非简单的修辞技巧,而是李白道教思想背景下的宇宙认知方式。紫色在道教象征体系中位居崇高地位,诗人通过色彩玄学,将物理现象转化为具有宗教神圣感的审美意象。

"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字,展现了李白独特的空间诗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悬河注壑"的记载,为李白提供了水文书写的传统资源。但李白超越地理记述,创造性地将动态瀑布静态化,使奔流之水凝固为悬挂的空间艺术品。这种时空转换的笔法,使自然景观获得了绘画般的构图美感。

诗眼的"疑是银河落九天",完成了一次惊人的审美跳跃。李白将瀑布的白色湍流与银河的光带并置,通过相似性原则构建隐喻关联。九天银河的引入,瞬间将观赏视角从地面抬升至宇宙高度。这种视角的转换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诗人将微观景观纳入宏观宇宙秩序的哲学思考。银河作为天体现象与瀑布作为地质现象,在诗人的想象中形成了异质同构的审美对应。

全诗呈现出李白特有的"大尺度"诗学特征。从"三千尺"的纵向夸张到"九天"的宇宙维度,诗人不断突破人类常规的感知范围,在想象中重构自然。这种艺术处理不是对真实的背离,而是对更高层次真实的追求——即通过诗性思维把握世界的本质联系。李白通过夸张与想象,使庐山瀑布脱离了具体地理属性,成为体现宇宙生命力的审美符号。

在当代重读此诗,我们不仅欣赏其语言艺术,更应领会李白如何通过诗歌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审美超越。这种超越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以诗性智慧构建更为本真的存在图景。当现代科技可以精确测量瀑布高度时,李白诗中"三千尺"的夸张反而显现出另一种真实——人类对崇高的永恒向往。这正是古典诗歌在科学时代依然动人的深层原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