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18|回覆: 0

[論史] 古剎夕照寺背後的隱事明代于謙曾造訪留墨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6-4 18: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剎夕照寺背後的隱事明代于謙曾造訪留墨

古剎夕照寺背後的隱事明代于謙曾造訪留墨

夕照寺

夕照寺是北京東南的一座著名古剎,位於廣渠門內的夕照寺中街,占地面積二十餘畝。其建置年代已無考,目前只考證到趙吉士【育嬰堂寺記】云:夕照寺,順治初已圮,僅存屋一楹,蓋其來舊矣。另據1943年【外三區夕照寺僧人秀靈登記廟產的呈及社會局的批示】所附登記表中記載,夕照寺舊門牌號爲外三區廣渠門內板廠一號,明萬曆年間私建,嘉慶三年重修。在【京師坊巷志稿記】、【宸垣識略】、【日下舊聞考】、【天咫偶聞】、【順天府志】、【燕京訪古錄】等古籍圖書中對它記載頗多,將這些文獻中的記載歸納起來,便可勾勒出一幅夕照古剎曾經的全景圖。

這座名寺是比較典型的三殿式回字形寺廟格局,坐北朝南,山門殿面闊三間,門額上書古蹟夕照寺,殿內左供蔡倫,右供關羽,後和其他寺廟一樣還供奉著持杵韋馱,山門殿內供蔡倫在寺廟供奉中絕無僅有。入山門,可見一道影壁,據寺僧傳說,當紅日西沉,夕陽直射此壁,映出一片紅光,煞是好看,想必這就是夕照寺之由來吧。影壁後有兩層大殿,前殿爲大雄寶殿,是夕照寺的中心建築,面闊三間,前後有廊廈。後殿爲大悲殿,面闊五間,殿壁左爲王安昆書【高松賦】,右爲陳壽山畫松,二者是夕照寺最具特點的作品,也是史料中記載最多的。寺院東西各有13間連排配殿,從後大殿再往裡還有一排房。寺後有一小門可通寺廟園林,也就是現在北京市第五幼兒園所在,當初以丁香爲盛。【燕京訪古錄】中記:循小門出爲園,園中遍植丁香,雜以幽花奇草。丁香盛放,不減法源。塵慮可滌,若參妙諦。禪房後有小榭,翼然而出,廣可數尺,上懸一額,顏曰靜觀。與小榭斜對,有一四角小亭,拾級而登,高可遠眺,壘層石以爲台,台高丈許,旁植丁香,間以海棠、薔薇、藤蘿之屬,翠陰如畫,堪稱佳景。亭邊圍以朱欄,風動影碧,浮映衣袂。亭之外,麟藤錯雜,煙墟遠樹,歷歷在目。據此記載推斷,此處可稱金台,與廟前影壁相映,堪稱金台夕照。清代文人黃天河的一首【夕照寺記游詩】中寫道:一代文流少嗣音,幾株楊柳黯疏林;游魚吹卻桃花片,不許春風引佛心。金颱風景占京畿,壁上雙松墨跡稀;剩有白雲千古在,夕陽高閣曬僧衣。爲後人描繪出夕照寺的美景。難怪有人把這裡當作燕京八景中的金台夕照,無論此金台夕照是否彼金台夕照,這裡曾是清代文人經常光顧之處是有史料依據的。

寺內最著名的當數大悲殿東、西牆上的畫壁。據1947年北平市民政局檔案【北平市第十區廣渠門內夕照寺住持秀靈呈送寺廟登記表】所記:後殿西牆畫松一壁,落款壽山陳松,東壁書有高松賦,落款平圃王安昆。那幅【五松圖】是安徽天長縣人陳松(字壽山)所繪。從俞青源所著【陳壽山傳】中,我們可以解讀到陳壽山畫這幅壁畫時的情形。據說,這陳壽山在家鄉沒有什麼發展,便來到京城,也只是以賣畫爲生。但他的畫總是不能脫俗,筆多匠氣,觀之令人胸次作惡。真正懂繪畫的人根本不找他作畫。可說來也怪,獨夕照五松,離奇天驕,蒼翠濃郁,恍聞謖濤聲,起檐際而置身千岩萬壑間。余每入寺,必瞻玩移晷,不忍去。讓陳壽山名留千古。寺僧傳說:陳壽山在作這幅畫時,正值盛夏,他光著膀子,酌巨觥連飲,突發靈感,找來一塊瓦當硯台磨墨,一邊研墨,一邊眯著眼在壁前瞄了好久,之後便累幾而上,借著酒勁兒,他便皴擦勾研,颯颯有聲地畫開了。此時已是晌午時分,忽然天降大雨,傾注若黃河乍瀉,千珠萬珠跳擲階下。不一會兒,院裡的水就積了一尺多深。陳壽山依然光著膀子,手中的筆在牆壁上左、右、上、下地揮舞。雨停的時候,他的這幅【五松圖】也畫成了,雖然已是下午,但夕陽還高高地掛在天空上。可謂一蹴而就。只此就令人讚嘆不已。正如【陳壽山傳】中所贊:殿壁縱橫各二尺有奇,松本圍徑尺而有參天之勢,枝幹屈曲,針葉疏密,均得手法,畫松之能事畢矣。清末時,曾有一洋人來到寺中,要出高價買壁畫,當時寺中住持秀泉不爲金錢所動,說:你就是再爲我修個夕照寺,我也不賣。

關於那幅【高松賦】,已找不到其原始照片資料,只在【桃花聖解庵日記】有簡單的記載,說這首【高松賦】記錄了夕照寺畫壁的生成背景。

明代于謙曾造訪過夕照寺

這位名臣英邁過人,歷事三朝,並曾在明正統十四年臨危受命,做了兵部尚書,並在著名的土木堡北京保衛戰中立下過汗馬功勞。在明永樂年間他曾路過這裡,並留下墨寶,收於乾隆【三希堂法帖】中,全文是這樣的:余以巡撫奉命還京。道過都城東南之夕照寺,有僧普朗者,出其師古拙俊禪師所遺公中塔圖並贊語,和南請余題。余惟師之是作,蓋易所謂立象盡意者也。圖以立象,而意已寓於象之中;言以顯意,而象不出於意之外。所謂貫通一理而包括三教,因境悟道而舍妄歸真者也。非機鋒峻拔、性智圓融而深造佛諦者,烏足以語此哉。普朗能寶而藏之,日夕觀象以求其意,則於真如之境也何有。焚香讚嘆之餘,書此數語以遺之。 正議大夫資治尹兵部侍郎于謙書。現在這幅字代替了【高松賦】,懸於大悲殿東壁。

時至清朝中晚期,外城東南的萬柳堂和法藏寺都已蕭條,唯獨夕照寺廟宇完整,法事不斷。尤其在山門前舉辦的水陸道場很是風光了一陣,【鴻雪因緣圖記】中描述:是日在山門演飛鐃經,妙音法曲,恍若步虛。就事僧均披織龍袈裟,持鐃者飛舞盤旋,能傳師教,尚不至作廣陵散。

鐃、鈸都是佛教做法事時常用的法器,飛鐃,也有稱飛鈸的,據傳說,在十八羅漢當中,有一名飛鈸羅漢,也叫飛鈸尊者,他不但是佛祖的得意弟子,還有一手絕技,能使銅鈸在他手中飛來飛去,出招變化各種動作。據說飛鈸羅漢手中的銅鈸也叫日月鈸,擲高有撥雲見日的寓意,是超度死者的一種祭奠儀式。曾經,夕照寺里有個叫杲堂的僧人善飛鐃,他先將手中的一隻鐃高高地拋向天空,任其在空中盤旋打轉,待落下時,用另一隻鐃將其接住,只見落下之鐃立在手中這隻鐃上高速旋轉,沙沙作響,令觀者稱奇。

原標題:古剎夕照寺 于謙留墨跡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