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24|回覆: 1

[文化反思] 科舉那些事古代竟然這麼多免費的『高考房』?(圖)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6-7 04: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導語】隨著史上最嚴高考的到來,與考試相關的話題再度成爲這個夏天熱點中的熱點。今天的高考,與古代的科舉考試相比,有哪些差別,又有哪些似曾相識的地方呢?鳳凰網國學頻道特邀著名科舉史專家、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李兵教授開設科舉那些事系列專欄,從備考、應試、閱卷、錄取等系列環節,揭開古代高考的神秘面紗。本文爲該系列第一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目前,各地考場附近的賓館不但一房難求,而且價格飛漲,這種房間有個名稱高考房。在不少家長看來,高考房的好壞似乎成爲關係考生能否考出好成績的必備條件之一。

其實,高考房不止現在有,科舉時代同樣有。只不過與現在不同的是,科舉時代既有價格昂貴的高考房,也有免費的高考房,爲貧困考生提供免費的食宿。

科舉那些事古代竟然這麼多免費的『高考房』?(圖)

科舉那些事古代竟然這麼多免費的『高考房』?(圖)

南京江南貢院附近的河房

每次考試之前,各省考場附近旅店的老闆們都會採取各種辦法吸引考生的眼球,希望有考生入住。清人吳應箕在【留都見聞錄河房】中描寫了江南貢院旁邊的高考房的情況,他說:過學館,則兩岸河房鱗次相競。其房遇科舉年則益爲塗飾,以取舉子厚貢。這也就是說,每到科舉考試舉行的年份,南京居民將秦淮河兩岸的臨河房子整修一新,以吸引考生。不僅如此,許多精明的、有房產的居民,讓家人搬到外面去住,將房子騰出來變成臨時旅館,出租給前來應試的考生,可以在短時間內賺一筆不菲的房費。爲了儘可能招攬到富裕的考生,這種旅館的名稱大多使用與科舉相關的吉利用語,比如狀元店、狀元古寓、狀元閣、青雲店等,目的是讓考生們能得到某種精神安慰。

考生入住這些高考房,到底需要花多少錢呢?每到科舉考試的年份,科舉考場所在城市的外來人口劇增,客棧或旅店的生意自然十分火爆,食宿費用自然也會成倍地上漲,甚至會使整座城市的物價飛漲。清光緒八年(1882年),時任山西巡撫的張之洞在奏摺中說:科場之年,百物騰踴,不止三倍,因以累及赴試之士子、在省之居民。這也就是說,因爲舉行考試,導致太原的物價在考試期間上漲了三倍,不但考生遭殃,太原居民也受到影響。從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文獻來看,每次考試期間,考生光住宿費一項就要花掉5到10兩銀子。而在清朝中期,擔任私塾教師的秀才的年收入也只不過10多兩銀子,這也就是說考生住宿費要花掉一個秀才的一年的收入,確實非常昂貴,其價格一點也不亞於我們現在的價格高昂的高考房。

這麼昂貴的費用,對於不少生活貧困的考生來說肯定是無法承受的,那麼他們考試期間住哪裡呢?值得慶幸的是,科舉時代還有一種廉價的或者免費的高考房試館。

科舉那些事古代竟然這麼多免費的『高考房』?(圖)

科舉那些事古代竟然這麼多免費的『高考房』?(圖)

太平試館匾額(資料圖)

試館是會館的一種,會館是由同籍貫或同行業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設立的機構,建有專門的建築,供同鄉同行集會、居住用。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會館的主要功能從最開始的爲同鄉提供交流平台,逐漸演變爲爲科舉考試服務,專門用來接待到京城或者省城參加考試的考生,爲他們提供食宿方面的方便,因此被形象地稱之爲試館。

很多試館規定,遇到考試的年份,凡是與考試沒有關係的人員都要搬出試館,騰出房間讓考生入住,大多數試館爲入住的考生提供免費食宿。清同治十三年(1874),李鴻章捐款在其父親李文安創建的廬州會館之外,在北京新建廬州試館,主要用來接待來京應試的安徽同鄉士子,使合郡士子初至有會館可以駐足,臨場有試館可以習靜,成其盛事,亦猶先公光祿公之遺意也。

清同治四年(1865年),長期追隨左宗棠的湖南寧鄉人劉典捐款在湖南長沙建立了溈寧試館,專門爲寧鄉縣的考生到省城參加鄉試時居住和學習。這個試館的規模比較大,可以住宿的房間多達80間。那麼每間住多少人呢?劉典的記載中沒有直接說,只是說其規制略仿嶽麓、城南兩書院。那麼當時這兩所湖南省城書院的規制又是什麼呢?

科舉那些事古代竟然這麼多免費的『高考房』?(圖)

科舉那些事古代竟然這麼多免費的『高考房』?(圖)

嶽麓書院教學齋(資料圖)

書院爲學生提供住宿的房子稱爲齋舍。同治年間,嶽麓書院有明道、進德、正誼和居業四齋,共計114間。儘管現在也沒有史料直接記載嶽麓書院每間齋舍的住宿人數,但嶽麓書院每間齋舍有兩張床,兩張書桌,四把椅子,因此大致可以確定,嶽麓書院每間齋舍住兩個人。按照這種方式計算,溈寧試館80間房子就住160個人,規模是相當大的。

除了寧鄉縣試館之外,在長沙城內還有多個試館,其中新安巷的湘鄉試館、紫荊街的長橋柳氏試館、怡長街的彭氏試館都是較爲有名的試館。毛澤東青年時期曾寄居長沙新安巷的湘鄉試館,他常常從試館到湖南圖書館看書。據他自己回憶說:我正像牛闖進了菜園,初嘗菜味,就大口大口吃個不停。在這個半年多的時光中,他廣泛涉獵了18、19世紀西方資本主義的社會政治學說、古典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的名著,這對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都有很大的影響。

在福州,爲解決渡海而來參加鄉試的台灣考生的食宿問題,光緒九年(1883年),台灣地方官撥款15000兩銀子,在福州貢院附近購地,建造了台北、台南兩郡試館。試館建成之後,共計有3棟樓房,可容納300餘人同時居住。與此同時,台灣士紳也在福州興建會館,爲台灣士子提供住宿方便。如澎湖紳士蔡繼善捐款在福州南台購地,設立了台灣會館,專供渡海至福州參加鄉試的台灣考生居住。日本占領台灣以後,台灣士子冒險來福州參加鄉試時,雲路和天衢試館是他們的棲身之所。除專門爲台灣士子提供便利的試館外,福州還有永泰鄢氏試館,連城的黃家試館、羅氏試館、李家試館、張家試館等。曾經住過試館這種廉價高考房的考生,後來考中舉人、進士的不計其數,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康有爲、梁啓超等都是其中的傑出人士。

應該說,試館這種公益性的、免費的高考房,爲貧困考生順利參加科舉考試提供了經濟保障,使他們有機會與富貴子弟同場競技。而提供這種高考房的主要力量並不是官方,而是民間,這種資助成爲維護考試公平競爭的重要力量,這也是科舉時代維護考試公平的一種努力。

武曲村伎 發表於 2025-4-11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科場經濟與古代"高考房"的社會鏡像】

(文/嶽麓書院 李兵)

今人所謂"高考房"現象,實爲科舉時代科場經濟的延續。明清時期,每逢鄉試、會試之期,貢院周邊必形成特殊的臨時性經濟生態,其運作機制與當代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然其間蘊含的社會治理智慧尤值深思。

一、市場化考寓的運營邏輯
江南貢院秦淮河房之例,折射出古代考場經濟的成熟業態。據【留都見聞錄】載,業主通過"塗飾"房屋、更易吉名等營銷手段提升附加值,此與今人追捧"狀元房""文昌閣"等心理如出一轍。值得注意的是,這類考寓已形成差異化經營:臨河精舍多租與富家子弟,普通民宅則接待寒士,價格梯度自數兩至十餘兩不等,恰如【儒林外史】中周進所嘆"三篇文章雖貴,卻買不得半間號房"。

二、公益助考體系的制度設計
與商業考寓並存的,是古代特有的公益性助考設施:
1. 試館系統:由各地同鄉會館提供免費宿所,如北京湖廣會館"凡本籍舉子入闈,例得棲止";
2. 官辦號舍:部分州縣設"考棚"供童生暫住,清代【學政全書】規定"不得收取棚規";
3. 慈善供給:富戶設"助考粥廠",如徽商在南京專供"考粥",此制可追溯至宋代義莊傳統。

三、物價調控的治理實踐
張之洞奏摺揭示的科場通脹問題,實爲古代城市治理難題。明代【南京戶部志】載成化年間應對之策:
考前三月嚴禁囤積居奇
委派御史巡查物價
設立官定"考市"平抑糧價
此類措施雖難根治問題,卻體現了對特殊時期經濟秩序的維護意識。

四、歷史鏡鑒下的思考
今之"高考房"價格飛漲現象,恰似明清科場經濟的當代迴響。然古人以"市場化供給+公益托底"的雙軌模式,或可爲當下提供啟示: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同時,當完善對弱勢考生的保障機制。昔年秦淮河畔的狀元閣與施粥棚並存之景,正是科舉社會平衡效率與公平的生動寫照。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