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活態傳承的基礎在民間 6月1日,一款由方言愛好者獨立開發的『韻典』手機APP悄然上線。記者在手機應用商店中檢索發現,不只是『韻典』,目前已有近百個與方言相關的APP應用,比如我要學方言、中華鄉音、全國方言四六級考試、閏土社交、方言發音字典等等,涵蓋了教育、遊戲、社交、工具等多個類別。 在行動網際網路上如火如荼的方言熱背後,卻是『漢語方言傳承鏈在一些地區越來越微弱甚至斷裂』的現實。長期從事漢語方言調查研究的北京語言大學教授趙日新指出:『方言的瀕危化會導致地域文化失去營養,使地域文化碎片化甚至空殼化。』 這一熱一冷,意味著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參與到了方言的傳承保護之中。『韻典』的開發者熊韋華坦言自己出於『興趣與使命感』,才在工作之餘編寫了APP應用,以方便方言愛好者查詢音韻。 無獨有偶,已運作十年的『平紀配音工作室』同樣經歷了上海話配音由『好玩兒』到『使命感』的過程。此外,還有24歲的浙江桐鄉小伙兒王家輝,拍攝製作了方言微紀錄片【探訪正在消失的鄉音】;上海大學語言學博士朱貞淼用上海話寫微博,傳播吳語文化…… 很顯然,在新技術、新媒體的助推下,方言APP應用、方言微博、方言微電影、微鄉音大賽等一些新鮮時尚的保護方式,因其更接地氣的趣味性、廣泛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說鄉音、寄鄉情,也逐步與政府行爲、學界研究形成了互補互動。 『越來越多的人重新審視,也更加珍視方言的傳統文化價值。』中國社科院語言所研究員劉祥柏對民間保護方言的效果十分肯定。作爲推動方言傳承的積極踐行者,劉祥柏也以學者的身份參與了多檔電視方言節目的策劃錄製工作。在他看來:『方言娛樂節目寓教於樂,而且明星嘉賓對年輕人喜歡方言有很強的引導作用。』 語言存活於氣息吐納之際和唇齒之間。這也正是專家學者反覆強調民間活態傳承對於方言保護重要性的原因。趙日新特別希望能通過媒體表達學界對於方言保護的一個觀點:『從有識之士呼籲到政府主導、學者參與、社會協同,是方言資源保護的重要保證;方言活態傳承的基礎在民間,公眾自覺的母語意識,才是方言文化長久不衰、發揚光大的最堅實基礎。』 (記者 柴如瑾 李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