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06|回复: 1

[端午节(五月初五)] 让端午唤醒文化记忆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6-9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端午唤醒文化记忆

粽香浓、雄黄烈;龙舟竞逐、吟诗折柳;插艾条、菖蒲辟邪,带铜钱、肚兜祈福……端午临近,这一中国节,再次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塑造着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灵认同。

“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端午节内涵丰富,从其各种别名中可见一斑。天中节、龙舟节、浴兰节、端阳节、诗人节……顾名可思义,岁时节点、人神祭祀、祈福纳祥、家庭人伦,是构成端午文化的多重景深。“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对诗人屈原的纪念,更让这个节日有了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有人极而言之,“没有端午,何以中国”,正是因为端午富含中华文化基因,既是中国人文化身份的表达,更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不过,就像很多传统节日一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端午也曾在“古今”和“中西”之间,一度失落。

自“古今”而观之,高楼大厦的生活,远离了田野山林,难以采摘艾草、菖蒲;流动时代的人们,虽能买到粽子,却少了一大家子包粽煮粽食粽的其乐融融。自“中西”而观之,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成了“闯入者”,其商业化、娱乐化、趣味性,对中国传统节日生态造成不少冲击。这样的“古今之变”“中西之惑”背后,是中国社会三千年未有之大转型,也是人类文明亘古未有之大交融。置身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大潮之中,基于农耕文明而形成的端午节俗,该如何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场景?如若让端午传统持续失落,无疑会有损文化认同感、消散文化向心力。

然而,中华文化却也正是在“古今”“中西”之间,获得了更大张力。文化恰似长河,既有大浪淘沙沉淀的河床,也有奔腾澎湃汇入的支脉,因而不舍昼夜、源远流长。外在环境越是变化,文化传统越需坚守,只有这样,传统方为传统——这是考验文化守成定力的重要维度。但传统也不是死水、不是静物,主动适应变化,创新表现方式,注入时代气质,传统方有生机也更具价值——这是考验文化应变创新能力的重要维度。

端午文化,应该更可以在传承中别开生面。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正可为端午提供新的载体、创制新的手段、赋予新的内涵。比如,立足对屈原的纪念,发掘“诗人节”传统,读诗诵诗赛诗,重塑“诗如海”的端午;比如,借鉴电商营销模式,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实现“数字化”的端午;比如,顺应全球化大趋势,推动东亚国家共建共享端午文化,打造“走出去”的端午。在这些方面,政府、企业、媒体、社会都可大有作为。端午如是,整个中国的文化建设又何尝不是这样?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前提是文化自觉,关键是文化创新。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是以文化创新形塑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从这个角度看,弘扬端午文化,正是为了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xing5205353 发表于 2025-4-10 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文化的守正与开新》

端午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符码,其价值不仅在于岁时节令的物质载体,更在于其承载着华夏民族的精神基因。从《荆楚岁时记》到《东京梦华录》,历代典籍记载的端午习俗,实为中国人"敬天法祖"文化心理的仪式化表达。当艾叶与菖蒲的清香穿越千年,我们应当以更深刻的文明自觉来审视这份文化遗产。

考诸文献,"端午"之名首见于晋代周处《风土记》,其"端"者始也,"午"者阳之正,暗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精义。龙舟竞渡可追溯至吴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粽籺包裹则蕴含着"阴阳包裹"的宇宙观。屈原传说与端午的结合,恰如顾炎武所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升华了节日的道德意涵。这种文化记忆的层累构成,正是钱穆先生所谓"温情与敬意"的历史延续。

面对现代性冲击,我们需警惕两种偏颇:或将传统僵化为博物馆标本,或将其解构为消费符号。王阳明《传习录》云"知行合一",保护端午文化既要存续"门悬艾虎"的物质形式,更要传承"重五恶日"背后的生命关怀。日本将端午发展为儿童节的变通智慧,新加坡"粽子工作坊"的社区实践,都启示我们:传统的活力在于创造性转化。

当代传承尤需把握三个维度:其一,以学术研究厘清文化本真,如闻一多《端午考》式的严谨考据;其二,通过教育体系构建传承机制,使包粽子、制香囊成为青少年必修的劳动课程;其三,运用数字技术构建虚拟体验,使云祭屈原、VR龙舟成为新的文化载体。政府当效法《周礼》"以岁时序其祭祀"的制度智慧,将端午纳入国家文化记忆工程。

传统节日如同流动的盛宴,其生命力在于常过常新。我们既要守护"彩线轻缠红玉臂"的古老仪式,也要开创"数字粽香飘四海"的现代表达。当每个中国人都能成为端午文化的持守者与传薪人,便是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一文化理想的最好践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