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36|回覆: 0

[儒學動態] 教育部社科司原司長繼承傳統文化並非『儒化中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6-17 16: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今天,推進改革開放和國家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高度,採取開放包容的態度。這首先包括對中華優秀文化進行系統、全面、深入的批判研究和繼承發展,同時認真汲取人類文明的各種優秀成果。這是人類歷史發展進步的必然邏輯,也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規律。以什麼名義忽視、排斥和拒絕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態度,都是不可取的。

教育部社科司原司長繼承傳統文化並非『儒化中國』

教育部社科司原司長繼承傳統文化並非『儒化中國』

本文作者:奚廣慶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不是截然對立的

按照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觀,以儒學爲標誌的中華傳統文化獨立於世界文明發展史之外。它和馬克思主義是對立的,與中國的社會主義運動沒有關係。也就是說,它不能成爲中國共產黨理論基礎的一個重要來源。應該說,這是一種不符合人類文明多樣化發展、不符合歷史實際的虛無主義論調。

習近平總書記曾精闢闡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地位:『20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諸子百家的盛況,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儒學體系和馬克思恩格斯學說都是以現實的人爲研究對象,是關於人的生存、交往和發展的學問。前者形成於華夏大地的農耕社會,後者形成於工業時代的西歐資本主義社會。它們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表述不盡相同的共同理念和追求,但如果認爲人類文明在19世紀取得的最先進思想文化成果——馬克思主義,和歷經幾千年發展不輟的中華傳統文化是完全對立、互不相干、不可以融通的,那無疑是片面的、非理性的。

事實上,那些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先進中國人,能夠成功地把馬克思主義吸收過來、運用起來,並和中國社會發展實踐結合起來,創造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進而用來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不斷取得勝利。這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說作爲人類解放和發展的科學,其形成發展有著廣闊豐富的思想文化來源,是建立在寬廣深厚的多樣化人類文明文化成果之上的。用這一歷史觀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和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不難看出它們必然不是狹隘、封閉的,而是開放、多元的,是放眼世界、放眼未來的。早在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曾闡明,中共指導思想的文化理論基礎,除了共產主義思想方法,還有中國文化遺產、非馬克思主義的外國思想。他強調,中國現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展而來的,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

在實現中國夢的新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我們必須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以這樣一種時代精神,才能夠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強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以,馬克思主義作爲人類文明發展的偉大成果是我們的研究對象,通過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從中提煉和把握它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我們的研究對象,要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進行開掘、繼承和弘揚。

把髒水統統潑到儒學頭上不符合歷史實際

在對待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係上,有兩點需要澄清:

其一,中國共產黨人走的是一條返本開新之路,而不是某些人說的『儒化中國』。中華民族傳統哲學思想包含著社會主義理想的基因。【禮記】提出,人類未來的美好社會應當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具體設想是,大同世界中,財產共有,人人平等,社會和諧;低一個層次的是小康社會,社會井然有序,治理有效,國泰民安。千百年來,這就是中國人民追求的目標,體現了經濟生產富庶、社會公平正義、人的全面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特徵。

我們黨吸取與創新這個思想成果,把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第一步目標定位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鼓舞、激勵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又用新的思想豐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我們應當總結髮揚這些經驗,把創造創新深化下去,進一步將實踐中的社會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銜接起來,建設時代進程和民族特色融爲一體、實踐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社會共同體。

其二,有論者認爲,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是爲落後反動的思想文化『招魂揚帆』,是爲復辟封建主義搖旗吶喊。這完全違背我們黨一貫堅持的唯物史觀。毛澤東同志早在上世紀40年代就深刻闡明,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發展,並不是頌古非今。

新時期,我們黨更充分認定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精闢闡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她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經濟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脫離歷史條件而簡單套用所謂民主自由來否定儒學思想,違背了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把所有髒水統統潑到儒學頭上,不符合歷史實際,也不是公正之言。

汲取儒家治國理政經驗切忌照抄照搬

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相通,至少有以下幾方面著力點:

一是以民爲本,崇尚仁愛。儒學的一個核心價值理念,就是以民爲本、崇尚仁愛。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觀點和價值取向,也是實現人的解放、自由、全面發展,打造自由人聯合體。正是把二者有機融爲一體,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爲了人民的根本觀點和路線。黨的十八大確定,以人爲本、執政爲民是檢驗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紮實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等一系列工作,加大辦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實事的步伐,日益落實讓發展成果更大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要求。這增強了人民對黨的信賴,煥發了創新創業的熱情、攻堅克難的智慧、迎接挑戰的勇氣,充分彰顯了以民爲本這個思想利器的威力與活力。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總結提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爲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實踐表明,重民本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翻譯成今天的語言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這是貫穿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一條紅線,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偉大創造。

二是塑造符合人性道德和社會擔當的新經濟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缺乏道德的市場,難以撐起世界繁榮發展的大廈。中華民族歷來注重道德倫理、價值觀教育,這對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來說,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力量和智慧。

秦代以來,中國有統一的疆土、貨幣、文字、交通、度量衡,商品貨幣關係一直存在。儒家針對商業經營活動實際,提出了開展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教育,倡導以義取利、義利相兼的精神。新形勢下,我們要弘揚優秀的倫理觀與價值觀傳統,彌補市場經濟之不足,繁榮經濟、發展社會、推進公正、造福人民,同時積極參與世界經濟治理,塑造符合人性道德、社會擔當的新型企業和新經濟人。

三是道德教化與幹部培訓。儒學創造並推行的政治哲學和行政倫理聞名於世。萬曆年間,首輔張居正專門編寫『經筵』教本【帝鑒圖說】,精選117個正反面治國理政的案例,以看圖說話的形式講解國家興衰存亡的道理。清代繼承了這個制度,同治年間確定15個專題,以南書房張之萬等編寫的【治平寶鑑】爲教本,結合宋、元、明、清的治國理政故事,教授如何弘揚道德、遵行禮義、躬親朝政的道理。當然,這些道德禮儀教育和安排,有其歷史局限性,而且在古典君主政治下難以貫徹始終。因此,照搬照抄是不對的,但也不能忽視它的積極意義。

總之,我們應當汲取歷史經驗,適應今天的情況,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把以德治黨與以規治黨結合起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原標題:繼承傳統文化並非『儒化中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