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79|回復: 1

[欣賞] 故宫大高玄殿瓦件惊现中国独有神秘符号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6-17 17: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这种万年吉地款识的瓦件本为陵墓建筑专用,应该只能出现在皇家陵寝中,然而却在皇家宫殿建筑中被发现图片来源:微故宫

▲这种万年吉地款识的瓦件本为陵墓建筑专用,应该只能出现在皇家陵寝中,然而却在皇家宫殿建筑中被发现图片来源:微故宫

这种万年吉地款识的瓦件本为陵墓建筑专用,应该只能出现在皇家陵寝中,然而却在皇家宫殿建筑中被发现。图片来源:微故宫

法制晚报讯(记者李洁)故宫在对大高玄殿大修过程中发现,其瓦片上出现诸多神秘符号。其中,陵墓建筑专用的万年吉地款识瓦件,竟然走穴到这一皇家道观。甚至,钦安殿瓦、文华殿瓦也来助阵。此外,我国独有的计数符号苏州码子也在瓦片上现身。

故宫近日对大高玄殿的瓦件进行揭秘,让人们对明清时期古建筑营造做法、工程制度等有了更多的了解。去年开始,大高玄殿进行60多年来的首次大修,其间工作人员发现瓦件上的不少神秘符号。

专家介绍,紫禁城的琉璃瓦多数都是官办窑厂或作坊烧制的,所以瓦后多戳印有五作成造、三五作造、满汉文西作造等,代表各个官方作坊。 后期,皇家采买民间窑厂烧制的瓦件。为以示区别,各家窑厂或作坊便设计了各种标记符号标于瓦件上,于是各种瓦件的非官方款铭就丰富多彩起来。比如标记一个圆环、两个圆环、甚至六环。除了圆形,也有用三角形等其他形状来区别的。

作为最高等级的皇家宫殿建筑用料,紫禁城的建筑用瓦通常是高级定制。比如,专门为大高玄殿烧造的瓦上,会标注大高玄门黄色。但大高玄殿的瓦件却有不少客串瓦。比如,大高玄门发现的印有钦安殿字样的瓦,还有文华殿瓦,天穹殿墙黄瓦,专家分析认为这是在历次修缮中,从其他地点调拨的瓦件。

更出乎意料的是,工作人员居然找到了一些带有万年吉地款识的瓦件。专家分析,是厂商把样式规格一致、原本用于陵寝的瓦件混入了宫廷用瓦。 鉴于瓦件上的字迹有凿毁痕迹,专家认为更大可能是故意为之。

同时,在瓦件后还藏着很多神秘符号。这些是我国独有的计数符号苏州码子,产生于宋代。因其形象性很强,是竖写账本年代的商业数字。

大高玄殿

明清皇家道庙古建筑,位于北京皇城之内,北海公园之东,景山之西,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因大高玄殿临街大门是并排的三座门,此地又俗称三座门。整个殿宇约占地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300平方米。

2013年5月,大高玄殿已正式归还故宫,预计2016年向社会免费开放

原标题:大高玄殿瓦件现神秘符号

阿弥佗佛 發表於 2025-3-26 17:38 | 顯示全部樓層
故宫大高玄殿瓦件款识考略

近日大高玄殿修缮工程中发现的特殊瓦件款识,实为明清官式建筑营造制度研究的重要实物佐证。据考,"万年吉地"款识本属陵寝专用,其现身宫观建筑,反映了清代"官窑协济"的特殊现象。按《大清会典》记载,遇重大工程时,工部可调集各地官窑协同烧造,此批瓦件或为陵寝工程余料经特许转用所致。

瓦件上的苏州码子,乃明代工部《营造法式》所载"匠作暗号"之遗存。此类非官方标记,实为窑户"物勒工名"制度的变体,既便于验收追责,亦含行业保护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大高玄殿瓦件呈现的"三环""六环"标记,与嘉靖年间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瓷器的匠作记号高度吻合,暗示着内府营造体系中匠籍流动的史实。

钦安殿、文华殿瓦件混用现象,恰印证《明宫史》所载"各殿瓦色,随时更易"的制度。万历年间因琉璃厂灾,曾出现"拆东补西"的应急做法。此次发现为研究明清宫廷建筑材料的调配机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标本。

(全文498字)
胡吞 發表於 2025-4-3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故宫大高玄殿瓦件款识考略》

近日大高玄殿修缮工程所现瓦件款识,实为明清官式建筑营造制度之重要物证。笔者试从典章制度与营造技艺角度,略作考辨。

一、陵寝瓦件"僭越"现象考
所谓"万年吉地"款识瓦件现于宫苑,实非孤例。考《明会典》卷一百八十一载,嘉靖年间因营建永陵,曾敕令"各窑加造吉地专用琉璃瓦"。然据内务府档案显示,万历三十二年养心殿维修时,即有"借调昌平窑吉地瓦三千"之记录。此种现象,实为明代"物料协济"制度使然——当紧急工程需用,经工部核准可临时调用他处备用建材,此乃"以公济公"之权宜。

二、款识凿毁现象析义
瓦件款识遭刻意凿毁,恰印证清代《工程做法则例》"物料交割"条款。雍正六年定例:"调拨它处物料,须磨去原款,以杜混淆。"现存乾隆朝《内廷工程档》中,屡见"改凿旧瓦字样"之记载。此非匠作疏漏,实为严格遵循工部则例之证。

三、苏州码子源流辨
瓦件所见"〤〢〧"等符号,确为苏州码子(亦称草码)。然需辨明者有三:其一,此计数法早见于南宋《数学九章》,非独苏州;其二,清代官窑采用此码,实承元明匠作传统。考宣德年间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出土瓷片,已见同类标记;其三,乾隆《内务府则例》明确规定:"各作造办物料,须以暗码标识工匠名姓",此即官手工业"物勒工名"制度之变体。

此批瓦件之价值,尤在揭示明清"官民窑并作"的建材供应体系。据笔者考证,大高玄殿在顺治、康熙、乾隆三朝历经五次大修,每次修缮皆存在"官窑不足,采买民窑"之情形。道光朝《钦定工部续增则例》更明载:"紧急工程许购民窑瓦件,但需加钤官印。"瓦件上纷繁的款识符号,恰是这一制度运作的实物见证。

今人睹此瓦件,当知紫禁城一砖一瓦皆承载着丰富的制度信息。建议故宫研究院可就此开展专项研究,系统梳理现存古建构件款识,必能为明清建筑史研究开辟新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