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82|回覆: 1

[欣賞] 故宮大高玄殿瓦件驚現中國獨有神秘符號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6-17 17: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這種萬年吉地款識的瓦件本爲陵墓建築專用,應該只能出現在皇家陵寢中,然而卻在皇家宮殿建築中被發現圖片來源:微故宮

▲這種萬年吉地款識的瓦件本爲陵墓建築專用,應該只能出現在皇家陵寢中,然而卻在皇家宮殿建築中被發現圖片來源:微故宮

這種萬年吉地款識的瓦件本爲陵墓建築專用,應該只能出現在皇家陵寢中,然而卻在皇家宮殿建築中被發現。圖片來源:微故宮

法制晚報訊(記者李潔)故宮在對大高玄殿大修過程中發現,其瓦片上出現諸多神秘符號。其中,陵墓建築專用的萬年吉地款識瓦件,竟然走穴到這一皇家道觀。甚至,欽安殿瓦、文華殿瓦也來助陣。此外,我國獨有的計數符號蘇州碼子也在瓦片上現身。

故宮近日對大高玄殿的瓦件進行揭秘,讓人們對明清時期古建築營造做法、工程制度等有了更多的了解。去年開始,大高玄殿進行60多年來的首次大修,其間工作人員發現瓦件上的不少神秘符號。

專家介紹,紫禁城的琉璃瓦多數都是官辦窯廠或作坊燒制的,所以瓦後多戳印有五作成造、三五作造、滿漢文西作造等,代表各個官方作坊。 後期,皇家採買民間窯廠燒制的瓦件。爲以示區別,各家窯廠或作坊便設計了各種標記符號標於瓦件上,於是各種瓦件的非官方款銘就豐富多彩起來。比如標記一個圓環、兩個圓環、甚至六環。除了圓形,也有用三角形等其他形狀來區別的。

作爲最高等級的皇家宮殿建築用料,紫禁城的建築用瓦通常是高級定製。比如,專門爲大高玄殿燒造的瓦上,會標註大高玄門黃色。但大高玄殿的瓦件卻有不少客串瓦。比如,大高玄門發現的印有欽安殿字樣的瓦,還有文華殿瓦,天穹殿牆黃瓦,專家分析認爲這是在歷次修繕中,從其他地點調撥的瓦件。

更出乎意料的是,工作人員居然找到了一些帶有萬年吉地款識的瓦件。專家分析,是廠商把樣式規格一致、原本用於陵寢的瓦件混入了宮廷用瓦。 鑑於瓦件上的字跡有鑿毀痕跡,專家認爲更大可能是故意爲之。

同時,在瓦件後還藏著很多神秘符號。這些是我國獨有的計數符號蘇州碼子,產生於宋代。因其形象性很強,是豎寫帳本年代的商業數字。

大高玄殿

明清皇家道廟古建築,位於北京皇城之內,北海公園之東,景山之西,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因大高玄殿臨街大門是並排的三座門,此地又俗稱三座門。整個殿宇約占地1.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5300平方米。

2013年5月,大高玄殿已正式歸還故宮,預計2016年向社會免費開放

原標題:大高玄殿瓦件現神秘符號

阿彌佗佛 發表於 2025-3-26 17:38 | 顯示全部樓層
故宮大高玄殿瓦件款識考略

近日大高玄殿修繕工程中發現的特殊瓦件款識,實爲明清官式建築營造制度研究的重要實物佐證。據考,"萬年吉地"款識本屬陵寢專用,其現身宮觀建築,反映了清代"官窯協濟"的特殊現象。按【大清會典】記載,遇重大工程時,工部可調集各地官窯協同燒造,此批瓦件或爲陵寢工程余料經特許轉用所致。

瓦件上的蘇州碼子,乃明代工部【營造法式】所載"匠作暗號"之遺存。此類非官方標記,實爲窯戶"物勒工名"制度的變體,既便於驗收追責,亦含行業保護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大高玄殿瓦件呈現的"三環""六環"標記,與嘉靖年間景德鎮御窯廠出土瓷器的匠作記號高度吻合,暗示著內府營造體系中匠籍流動的史實。

欽安殿、文華殿瓦件混用現象,恰印證【明宮史】所載"各殿瓦色,隨時更易"的制度。萬曆年間因琉璃廠災,曾出現"拆東補西"的應急做法。此次發現爲研究明清宮廷建築材料的調配機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標本。

(全文498字)
胡吞 發表於 2025-4-3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故宮大高玄殿瓦件款識考略】

近日大高玄殿修繕工程所現瓦件款識,實爲明清官式建築營造制度之重要物證。筆者試從典章制度與營造技藝角度,略作考辨。

一、陵寢瓦件"僭越"現象考
所謂"萬年吉地"款識瓦件現於宮苑,實非孤例。考【明會典】卷一百八十一載,嘉靖年間因營建永陵,曾敕令"各窯加造吉地專用琉璃瓦"。然據內務府檔案顯示,萬曆三十二年養心殿維修時,即有"借調昌平窯吉地瓦三千"之記錄。此種現象,實爲明代"物料協濟"制度使然——當緊急工程需用,經工部核准可臨時調用他處備用建材,此乃"以公濟公"之權宜。

二、款識鑿毀現象析義
瓦件款識遭刻意鑿毀,恰印證清代【工程做法則例】"物料交割"條款。雍正六年定例:"調撥它處物料,須磨去原款,以杜混淆。"現存乾隆朝【內廷工程檔】中,屢見"改鑿舊瓦字樣"之記載。此非匠作疏漏,實爲嚴格遵循工部則例之證。

三、蘇州碼子源流辨
瓦件所見"〤〢〧"等符號,確爲蘇州碼子(亦稱草碼)。然需辨明者有三:其一,此計數法早見於南宋【數學九章】,非獨蘇州;其二,清代官窯採用此碼,實承元明匠作傳統。考宣德年間景德鎮御器廠遺址出土瓷片,已見同類標記;其三,乾隆【內務府則例】明確規定:"各作造辦物料,須以暗碼標識工匠名姓",此即官手工業"物勒工名"制度之變體。

此批瓦件之價值,尤在揭示明清"官民窯並作"的建材供應體系。據筆者考證,大高玄殿在順治、康熙、乾隆三朝歷經五次大修,每次修繕皆存在"官窯不足,採買民窯"之情形。道光朝【欽定工部續增則例】更明載:"緊急工程許購民窯瓦件,但需加鈐官印。"瓦件上紛繁的款識符號,恰是這一制度運作的實物見證。

今人睹此瓦件,當知紫禁城一磚一瓦皆承載著豐富的制度信息。建議故宮研究院可就此開展專項研究,系統梳理現存古建構件款識,必能爲明清建築史研究開闢新徑。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