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724|回复: 0

[中医理论] 周仲瑛论治高血压(上)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6-6-18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中医学虽无高血压病的名称,但实际上对本病已早有认识,根据其临床症状,主要隶属于肝经病证,与眩晕、头痛、厥证、中风有一定联系,是探讨其病理机制及辨证施治规律的依据。笔者有幸跟随周仲瑛教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本文虽然是讨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辨证施治,但对症状性高血压,亦可以本篇为基础,结合辨病治疗。

《病因病机》

病因

本病可因情志刺激,五志过极,忧郁、恼怒、惊恐,思虑过度,持续性精神紧张;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辛辣,纵情饮酒;或劳欲过度,精气内伤;或体质禀赋偏盛、偏虚,如过瘦、过肥等多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导致,且总以内因为发病的基础。当其发病之后,由于素体及原始病因的不同,疾病先后阶段的演变发展,可以表现为多种病理变化及不同证候。

病机

病理变化主要为肝、肾、心的阴阳失调,阴虚阳亢。审证求因,高血压病虽然表现以肝经病候为主,但因内脏之间的整体关系,往往与肾、心紧密相关,早期多以肝为主,以后常见与肾、心同病,且可涉及到脾,但其间又有主次的不同。

由于脏腑阴阳的平衡失调,表现阳亢与阴虚两个方面的病变。阳亢主要为心肝阳亢,但久延可致伤阴,发展为肝肾阴虚;而肝肾(心)阴虚,阴不制阳,又可导致心肝阳亢。两者之间互为联系、演变,故其病理中心以“阴虚阳亢”为主,表现“下虚上实”之候。少数患者,后期阴伤及阳,可致阴阳两虚。

从其病程经过而言,一般初起及中青年者以阳亢为居多,逐渐发展为阴虚阳亢,久病不愈又可见阴虚为主。阳亢为标,多属暂时性,阴虚是本,常为重要的后果。标实与本虚互为对立、影响联系。

脏腑阴阳的正常功能活动,是生化气血并主宰其运行的基础,脏腑阴阳失调也必然引起气血运行的反常,而气血运行的紊乱又可加重脏腑阴阳的失调,如《管见大全良方》在论述中风病时指出:“皆因阴阳不调,脏腑气偏,荣卫失度,气血错乱。”提示气血运行的紊乱又可加重脏腑阴阳失调是高血压病发展至中风的病理基础,它是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部分妇女患者,因妊娠、多育或天癸将竭之际,阴阳乖逆,可导致冲任失调。因冲任隶属肝肾,冲为血海,任主一身之阴,而肝藏血,肾藏阴精,故肝肾阴虚,则冲任失调为病。

病理因素为风、火、痰,三者可以相互转化、并见。在脏腑阴阳失调的基础上,不但阳亢与阴虚互为因果,且可导致化火、动风、生痰,三者又可相互转化、兼夹,表现“火动风生”“风助火势”“痰因火动”“痰郁化火”“风动痰升”等。惟在不同个体及病的不同阶段,又有主次、先后之分。

风、火、痰三者均有偏实、偏虚的不同。凡属阳亢而致心肝火盛,阳化内风,蒸液成痰者属实,久延伤阴,则由实转虚;因阴虚而致虚风内动,虚火上炎,灼津成痰(或气不化津)者属因虚致实,表现本虚标实(虚中夹实)之证。

久病气血逆乱可见气升血逆及血瘀络痹的病理转归。如病延日久,或病情急剧发展,虚实向两极分化,阴虚于下,阳亢于上,肝风痰火升腾,冲激气血,气血逆乱,可见气升血逆,甚至阻塞窍络,突发昏厥卒中之变,或风痰入络,气血郁滞,血瘀络痹,而致肢体不遂,偏枯㖞僻,或因心脉瘀阻而见胸痹、心痛。《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说明了高血压病发展转归为中风的严重后果。

《辨证要点》

1.辨清病理性质,掌握阳亢与阴虚,标实与本虚的主次,予以潜阳、滋阴;阴虚及阳者又当温养。

2.区别病理因素标实为主者,分清风、火、痰的主次、兼夹,予以熄风、清火、化痰。

3.审察脏腑病机本虚为主者,鉴别肝、肾、心的重点,予以柔肝、滋肾、养心。

《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滋阴潜阳为原则,区分主次处理,标实阳亢者,熄风清火化痰,本虚为主者,柔肝滋肾养心,阴伤及阳者又当温养。

《分型治疗》

风阳上亢证

表现:头晕目眩,头胀头痛,或颞顶掣痛,面赤升火,头筋跃起,脑响耳鸣,烦躁,肢麻肉膶,口干口苦,苔薄黄,舌质红,脉弦数。

治法:熄风潜阳。

常用药:钩藤、天麻、决明子、野菊花、罗布麻叶、珍珠母、玄参、车前草。

加减:肢麻不利加臭梧桐、豨莶草;头晕痛甚加白蒺藜、蝉衣;面红、目赤、鼻衄、便结加龙胆草、黑山栀或大黄。

痰火内盛证

表现:头晕重痛,咯吐黏痰,胸闷,神烦善惊,形体多肥,身重肢麻,语謇多涎,口干口苦或黏,舌苔黄腻、舌尖红,脉弦滑数。

治法:清火化痰。

常用药:竹沥半夏、陈胆星、炒黄芩、夏枯草、炙僵蚕、海藻、牡蛎、泽泻。

加减:心烦梦多加黄连(或莲芯)、茯神;神情异常加郁金、天竺黄;胸闷、痰多、便秘加瓜蒌、风化硝。

气血失调证

表现:头痛头胀,或痛处如针刺,面色黯红,时有烘热,胸部有紧压感,或胸痛如刺,间有心悸,肢体窜痛或顽麻,妇女月经不调,口干,苔薄,舌质偏黯,或有紫斑、瘀斑,脉或细、或涩、或结代。

治法:调气活血。

常用药:丹参、川芎、大(小)蓟、怀牛膝、天仙藤、生槐米、广地龙、代赭石。

加减:头昏加白蒺藜;颈项强急加葛根;胸闷胸痛加瓜蒌皮、片姜黄;肢麻不利加鸡血藤、红花;胸胁胀满或窜痛加柴胡、青木香;妇女月经不调加茺蔚子。

肝肾阴虚证

表现:头昏晕痛,目涩视糊,耳鸣,遇劳则面赤升火,肢麻,腰酸腿软,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弦或细数。

治法:滋柔肝肾。

常用药:大生地、枸杞子、炙女贞子、制首乌、桑寄生、生石决明、菊花、白蒺藜。

加减:头眩、面色潮红加牡蛎、鳖甲;烦热加知母、黄柏;肢麻加白芍;失眠多梦加枣仁、阿胶。

阴虚及阳证

表现:头昏,目花,视糊,面白少华,间有烘热,神疲气短,腰酸腿软,夜尿频数,舌淡红或淡白、质胖,脉沉细。

治法:温养肝肾。

常用药:仙灵脾、淡苁蓉、当归、大熟地、枸杞、杜仲、灵磁石、黄柏。

加减:头昏目花加潼蒺藜;心悸气短加生黄芪、五味子;倦怠、大便不实加党参、淮山药;怯寒、足肿加制附子、白术。

《常用药对》

肝风上扰,天麻蒺藜平肝熄风

天麻味甘辛,性平,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治眩晕、头痛之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品有降低血管外周阻力,减慢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及冠状血管流量,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等作用。白蒺藜性味辛苦,性微温,本品轻清疏利,搜风通络,对肝气郁滞、肝风内动、上犯清空、旁走肢节均有作用。天麻配伍白蒺藜,降压利尿,益肾平肝,熄风止眩,疗效殊佳。由于天麻不论虚证、实证随不同配伍皆可应用。

肝火上炎,野菊花罗布麻清肝降压

野菊花味苦,性微寒,功效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本品有明显的降压作用。罗布麻叶甘苦而凉,清凉泻火,强心利尿,降血压,现代研究证明其有稳定可靠的降压作用,无论虚实均可使用。

络阻水停,鸡血藤天仙藤活血利水

鸡血藤性温,味苦微甘,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现代研究证明本品能明显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天仙藤性温,味苦,“凉血活血,祛风利湿,走经络”,并能“宣通经隧,导达郁滞,疏肝行气”。鸡血藤配天仙藤活血通络,行气利水,用于四肢肿胀、麻木等症状,常获捷效。

虚风内动,牡蛎珍珠母熄风潜阳

牡蛎味咸涩,性凉,功擅敛阴潜阳,镇摄浮火虚风,以其咸敛下降,故对面赤升火、烦躁盗汗、惊悸者较宜。珍珠母味咸,性凉,功能熄风定惊,对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眩晕、耳鸣、惊悸、失眠有较好疗效。

内风窜络,豨莶草臭梧桐祛风降压

豨莶草性寒,味苦,祛风除湿,利筋骨,解毒,周仲瑛教授认为:豨莶草凉燥,搜风通络,燥湿行血,内外风俱宜,且能入于肝肾,兼养阴血,平降冲逆,并具降压作用。臭梧桐性凉,味辛苦甘,祛风除湿,通经络,凉肝平肝。豨莶草、臭梧桐二味相伍,祛风降压,通经活络。

肝肾阴虚,玄参生地滋阴降火、滋养肝肾

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降火,《本草纲目》云:“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生地甘苦寒,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医学启源》云:“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玄参与生地配伍,加强清热凉血,滋阴降火,滋养肝肾之阴的功能。

肾阳亏虚,仙灵脾巴戟天温补肾阳

仙灵脾味辛甘,性温,补肾阳,祛风湿,强筋骨,药理研究发现本品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并能调节免疫,有激素样作用。巴戟天味辛甘,性温,补肾壮阳,祛风除湿,强筋壮骨,现代研究显示本品可调节免疫、肾上肾皮质激素样作用,并具有降压、利尿等作用。仙灵脾配巴戟天,加强温补肾阳之效,并能降压、调节免疫。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