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54|回覆: 2

[口語危機] 央視主持人將安徽六安讀作liù安 稱系字典唯一讀音

[複製鏈接]
文強 發表於 2016-7-1 09: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安徽省六安市究竟應該是讀作六(l)安還是六(li)安?

近日,央視【新聞聯播】的一則報道就再度因該地名讀音而引發輿論熱議。

4月27日晚,在央視【新聞聯播】一則報道中,主持人郭志堅將六安讀作六(li)安。

隨後,很快便有網友指出郭志堅的讀法是錯誤的,六安應該讀作六(l)安。

央視主持人將安徽六安讀作liù安 稱系字典唯一讀音

央視主持人將安徽六安讀作liù安 稱系字典唯一讀音

央視主持人微博截圖

對此,郭志堅4月28日12時55分發表微博回應稱,謝謝廣大觀眾對六安地名發音的關注。對於媒體工作者來說,發音書寫的唯一依據是經過國家權威部門審定的字典,相信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為了強調六(li)讀音的準確性,郭志堅在該微博後附上了4張第6版【現代漢語詞典】的照片。詞典內容顯示,六隻有(li)這唯一的一個讀音。

然而,仍有網友提出了不同觀點。

譬如,網友@孫崇時在留言中提到:原來字典上確實有六(l)的讀音!但是從第五版第六版出版以後,取消了六(l)的讀音但在地名錄中,仍讀六(l)。

更多網友則舉了賈平凹、陳寅恪等名人的名字表示,人名、地名讀音可以和現行字詞典不同。

事實上,六(l)安的讀法雖然沒有現行詞典的支持,但在當地的歷史淵源中,卻能夠找到依據。

今年3月,六安市長畢小彬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就曾介紹稱,舜封皋陶於六(l),當時六安就叫六地。六安地名來源於2100多年前,當時,漢武帝在平定紛爭之後,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國,由此,六安地名延續至今。

此外,畢小彬還提到南京市六(l)合區也常被人誤讀為六(li)合的例子。

央視主持人將安徽六安讀作liù安 稱系字典唯一讀音

央視主持人將安徽六安讀作liù安 稱系字典唯一讀音

新安晚報微博截圖

著名語言學家、詞典學家王光漢教授也支持上述觀點。他在接受【新安晚報】採訪時表示,地名是為地方服務的,讀音往往是約定俗成。地方名稱要聽從地方的讀音,不能亂取消。

央視主持人將安徽六安讀作liù安 稱系字典唯一讀音

央視主持人將安徽六安讀作liù安 稱系字典唯一讀音

央視新聞微博截圖

頗有意思的是,央視新聞官方微博似乎也注意到了這個討論,便在4月28日16時59分發了一條微博向網友們徵詢意見,到底應該是讀l還是li。

@央視新聞微博較為詳細的給出了兩個讀音各自的論據:安徽六安市,當地百姓讀六(l)安,但現行【現代漢語詞典】、【中國地名辭典】中,六均已無l的標音。有網友稱漢武帝取六(l)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賜名六安,l的讀音更可追溯到上古時期。你覺得到底該讀六(l)安還是六(li)安?不同讀法的地名,你還知道哪些?

央視主持人將安徽六安讀作liù安 稱系字典唯一讀音

央視主持人將安徽六安讀作liù安 稱系字典唯一讀音

並且,@央視新聞微博還附上了多個六安路牌的照片,其中既有lu an,也有liu an。

記者注意到,在這條@央視新聞微博的留言中,支持六(l)安的網友占據了絕對多數,大多提到了習慣、方言、文化等原因,只有極少數網友同意以【現代漢語詞典】為準。

央視主持人將安徽六安讀作liù安 稱系字典唯一讀音

央視主持人將安徽六安讀作liù安 稱系字典唯一讀音

沙舟 發表於 2025-3-28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六安"讀音爭議的學理辨析

地名讀音問題本質上是語言規範與地方文化傳統的辯證關係。從文字學角度考察,"六"作為古國名、地名時,自古即有"lù"音。【廣韻】入聲屋韻明確記載:"六,力竹切",此即今音"lù"之來源。清代樸學大師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特別指出:"六安州,今讀如'陸'"。

現代辭書編纂遵循"從今從眾"原則,1985年【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將"六"統讀為"liù",實為語言規範化的必然選擇。但需要指出的是,地名作為活態文化載體,其讀音往往保留古音特徵,如"番禺"之"番"讀"pān"、"蔚縣"之"蔚"讀"yù",均屬此類。

建議處理此類爭議時宜持"雙重標準":在官方媒體等規範語境中遵從現行詞典;在地方文化語境中尊重傳統讀法。明代音韻學家陳第有言:"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正可為此事註腳。語言文字的規範性與文化多樣性,應當尋求辯證統一。
馮臼 發表於 2025-4-2 05: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地名讀音的規範性與文化傳承——以"六安"為例】

地名讀音爭議,實為語言規範與地方文化傳統的博弈。"六安"一例,既涉及語音流變規律,亦關乎文化記憶的存續。考【廣韻】"六"字本有"力竹切"(入聲屋韻)與"盧谷切"(入聲沃韻)兩讀,對應今音當為liù與lù。清代【康熙字典】尚並存二音,至現代辭書漸趨簡併,此乃漢語語音規範化的必然過程。

然地名讀音具有特殊文化基因。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六安國,"六"字承皋陶封地"六"(lù)之古音,取"六地平安"之意。此讀音在皖西方言中已延續兩千餘年,形成穩固的音義結合體。語言學家羅常培曾言:"地名猶存古語活化石",若強行以現代語音規範更易,不啻斬斷文化血脈。

辭書編纂當兼顧規範性與文化性。現行【現代漢語詞典】取消"六"字lù音,實為語音系統簡化使然。然【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明確規定:"地名讀音應從地方習慣"。2016年民政部發布的【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亦強調"保持地名相對穩定"。可見行政規範與語言規範存在合理張力,不宜簡單以辭書裁定。

此類現象非孤例。浙江"麗水"(lí非lì)、河北"樂亭"(lào非lè)、廣東"番禺"(pān非fān)等,皆體現"名從主人"原則。語言學家王力早有論斷:"詞彙可變,語法可變,唯地名讀音最保守。"建議辭書編纂增設"地名特殊讀音"附錄,既維護語言系統純潔,又留存文化多樣性。

媒體發音宜持辯證態度。央視作為國家媒體,當在遵循語音規範與尊重地方傳統間尋求平衡。建議建立地名讀音雙重標準:日常交流從俗,正式播報從典。如此既可避免傳播混亂,又能守護文化根脈。畢竟,一個字的讀音之爭,本質是文明延續的深層關切。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