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65|回覆: 1

[文化觀點] 『經世致用』 知往鑒今以小說寫法爲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7-27 10: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源遠流長,以清初白話小說爲例,它在主題思想、題材內容、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關注社會現實,體現出經世致用的精神,尤其在主題思想和道德化形象兩個方面,對當代小說創作有啟示

●清初白話小說的崇實精神,對當代文學具有知往鑒今的作用,現實生活是文學的本源,小說需要反映社會生活、表現時代精神、傳達人民的心聲,同時也應重視小說的審美功能、藝術特徵,尊重文學的本體性與文學精神

中國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源遠流長,其始於【詩經】,到漢樂府、古詩十九首、建安古題樂府詩、東晉陶淵明的田園詩、唐代杜甫的『詩史』、元稹與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及至宋元話本、元雜劇和明清小說。以清初白話小說的崇實精神爲例,清初白話小說崇實精神的形成還與其思想文化背景有關,即清初的實學思潮。這一思潮是明清易代社會大變動的產物,與作爲時代思想文化主流的經世致用精神相呼應,關注社會現實,以天下爲己任,學以致用,救民濟世。其主體思想是儒家的思想觀念,同時吸收和繼承了明末徐光啟等人對西方『崇實』致用精神的借鑑。具體來說,清初經世致用實學思潮的思想觀念包括關注社會現實的學術精神、強調恢復儒家思想傳統的學術思想傾向、歷史反思與社會批判的學術精神、學術研究的實用觀、實行實踐的學術主張等幾大方面。

在這一實學思潮影響下,清初白話小說呈現出崇實精神,對當代小說創作具有重要啟示。中國當代文學發展至今已有近70年的歷史,現實主義始終是當代文學的主流。

清初白話小說的崇實精神對當代小說創作的啟示,主要爲主題思想和道德化形象兩個方面。首先,在主題思想和題材內容上,清初白話小說普遍表現出明確的社會問題意識,具有社會責任擔當的主體意識。世情小說反映社會現實,摹寫世態人情,題材內容相對集中於揭示道德淪喪、批判社會弊端兩大方面。清初創作最盛的才子佳人小說,與前代愛情婚姻小說相比,突破了只寫愛情婚姻的局限,現實內容增強,也有批判社會現實的筆墨。時事小說作爲歷史演義小說的重要分支,主要表現當時的重大事件,演述時事,甚至干預時政。英雄傳奇小說融合大量世情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繫更爲緊密。清初白話短篇小說可憑藉的舊題材較少,主要內容多記述當時社會見聞,表現日常生活,涉筆儒林醜態,針砭社會種種時弊。

當代現實主義小說創作在主題思想和題材內容上,也表現出關注社會的現實主義精神。比如,近十年來家庭倫理題材小說方興未艾,頗具代表性。這一題材小說最初的走俏與當時韓國家庭倫理劇的大量湧入有關。而韓劇熱逐漸降低,國內家庭倫理題材小說的熱度卻持續走高。其內在原因,正在於家庭倫理小說與現實的緊密呼應。家庭倫理小說反映了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家庭倫理問題以及與此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轉型期家庭倫理關係的矛盾爲:過分強調個人本位,淡漠家庭責任,婚姻自由與家庭穩定的矛盾,代際關係危機等。』儘管有學者指出當下國內家庭倫理小說還有待完善,但由於此類小說貼近社會生活、關注民生,順應時代變化,發展前景仍然廣闊。

再如,初興於20世紀末的反腐題材小說也不乏優秀之作。但總體上看,這類小說流於對表象的描述,缺乏實質性的揭示,諸如描寫權錢交易、權色交換等,甚至有的作品以展現升遷捷徑、仕途權術爲自身賣點。基於此,這類小說常被視爲通俗性、消費性文學,主流作家基本上缺席這類小說的創作。然而,在黨的十八大之後,反腐題材小說的創作生態發生轉變,一些主流作家參與其中,如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周大新的小說【曲終人在】,『直面了我們這個時代重大的社會問題和緊迫的精神問題』,從幹部制度、執政環境、社會環境、官本位思想等方面,深刻揭示了現實生態及其成因,探索了良好政治環境重新構建的方向,表現了一個作家的責任擔當和憂患意識。

與此同時,當代現實題材小說又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逃避現實的傾向:作品即便反映社會問題,由於主體意識弱化,主題思想價值觀念模糊,從而讓作品平面化。而清初白話小說則具有明確的社會問題意識和責任擔當的主體意識,可以作爲克服當前現實題材小說創作弊端的解藥。

其次,在道德化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清初白話小說也給今天的創作者以啟發。清初白話小說以儒家思想爲標準塑造或正面或反面的人物,這些人物形象大多承載著道德教化的功用,基本爲觀念化人物形象,容易流於扁平。但其中如薛素姐、狄希陳、岳飛等人物形象,雖也略有觀念化,但生動鮮活,人物行動符合性格邏輯,從而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上述清初白話小說道德化人物形象塑造的得失,對於當代現實主義小說的人物塑造有借鑑作用。當代現實主義小說中也不乏道德化的人物形象。如【白鹿原】中的主人公白嘉軒,人物的基本內涵是儒家的仁義觀念,但作者從人性角度,寫出了這一人物善惡相兼的複雜性。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作者依據道德觀念塑造或鍾愛或憎恨的人物,並且根據人物的道德水準安排不同的結局。但路遙筆下的人物『創造了從生活出發,從個人體驗出發,從個人出發的典型觀;人物心理描寫上,路遙擺脫了【創業史】描寫人物心理活動時政治理念的束縛,寫出了與具體環境相適應的人物心理感情與思想性格。』

現實主義小說中,作者通常借作品中的道德化人物,形象表達自己對社會生活的價值判斷和主觀情感。這與新寫實小說『零度主觀情感』介入截然不同。道德化的人物具有褒貶善惡、弘揚理想、摒棄卑劣的重要作用。但道德化人物有時也會流於觀念化的『符號』性人物。當代小說特別是經典作品,突破道德觀念化的人物痼疾,塑造了真實而複雜的典型人物。

清初白話小說在主題思想、題材內容、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表現出了關注社會現實的崇實精神,體現出經世致用的精神。誠然,當代文學包括小說創作的現實主義流派,在表現空間、表現方式、表現手法等諸多方面,早已越出了傳統現實主義的疆界,但是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即關注社會現實的精神、審美的客觀性未曾改變。清初白話小說崇實精神,對於當代文學仍具有知往鑒今的作用,其啟示在於,現實生活是文學的本源,反映社會生活、表現時代精神、傳達人民的心聲是小說創作的根本任務,是由小說的社會功能所決定的。同時,我們也應重視小說的審美功能、藝術特徵,避免讓文學創作成爲教化的傳聲筒,而要尊重文學的本體性與文學精神。

(作者爲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幽魂~ 發表於 2025-4-16 01:33 | 顯示全部樓層
【經世致用之學與小說創作的古今對話】

中國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實爲一種"文以載道"的實踐哲學。清初白話小說所彰顯的崇實精神,非徒文學技法之變,實乃士人精神在鼎革之際的自我重構。顧炎武"凡文之不關於六經之指、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爲"的宣言,恰爲此時期文學創作的最佳註腳。

一、實學思潮的文學轉譯
清初實學絕非簡單的復古運動,而是將儒家"修齊治平"理想轉化爲具象的敘事策略。以【醒世姻緣傳】爲例,其以市井家庭糾紛爲經緯,實則構建了完整的道德診斷系統:經濟活動中的人倫失序、科舉制度下的價值扭曲,皆通過"以事明理"的敘事得以具象化。這種"顯微闡幽"的創作手法,使小說成爲社會病理學的特殊文本。李漁【十二樓】更將經世思想隱於詼諧敘事,每則故事皆可視爲社會治理的"案例研究"。

二、道德敘事的現代困境
當代家庭倫理題材創作面臨"雙重祛魅"挑戰:既需突破傳統道德說教的窠臼,又須避免淪爲純粹的現象羅列。清初小說家處理"情"與"理"的辯證關係頗具啟示——【紅樓夢】以"大旨談情"開篇,卻通過四大家族的興衰完成對封建倫理的系統解構。當下某些作品或流於道德審判,或止於問題展示,恰缺失了這種"即事以窮理"的思辨深度。先賢"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家筆法,仍是處理現實題材的圭臬。

三、敘事智慧的當代轉化
清初小說的現代性啟示在於:其"崇實"精神包含三個維度——題材的現實性、思想的批判性、審美的建構性。【儒林外史】以"燭幽索隱"之筆寫科舉生態,既具社會檔案價值,又創造出"范進中舉"這般超越時代的隱喻符號。當代創作者當由此領悟:現實主義非惟題材之實,更需思維之真。莫言【蛙】對計劃生育政策的文學處理,正是這種"事實-價值"雙重真實的當代典範。

要之,經世致用傳統在敘事領域的生命力,在於將"天下興亡"的士人情懷轉化爲具體的敘事倫理。當代創作者若能承續這種"修辭立其誠"的精神,在直面現實的同時保持審美距離,在批判反思中建構人文價值,則中國現實主義文學必能煥發新的生機。此非簡單的傳統復歸,實爲中華美學精神在敘事領域的創造性轉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