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65|回复: 1

[文化资讯] 中国话语·传薪绝学中国因明研究的可喜进展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7-29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话语·传薪绝学:中国因明研究的可喜进展

因明,即佛家逻辑,肇源于古印度,是印度“五明”之一。公元5世纪起,印度因明先后传入中国汉地和藏蒙地区,逐渐形成了中国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两个传统。中国因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过辉煌,成为过世界因明的高峰;也有过低潮,以至成为绝学。最近一次低潮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当时,全国从事因明研究的学者已没有几人,成果更是寥若晨星。

1982年初,中国几位学者发出抢救因明的呼吁,明确提出“抢救因明遗产是当前学术界和出版界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这个呼吁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的重视。1983年8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中国逻辑史研究会、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人民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全国首届因明学术研讨会在敦煌举行。这次会议对抢救因明遗产、推动因明发展作出了规划和部署。30多年过去了,中国因明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

这些年,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一支专业的因明研究队伍,并且有了自己的学术组织。1983年成立了因明研究工作小组,2006年成立了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先后召开12次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我国因明学界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中国社科院等重大科研项目、重点科研项目和一般科研项目近20项。截至目前,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实际招收因明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有10多个点,累计培养因明硕士博士30多人。

我国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两个传统各具特点,近年来彼此间交流不断增多。汉藏学者互译因明研究成果,合作申请科研课题,共同研讨因明问题。2006年立项的教育部逻辑基地重大项目“佛教逻辑研究”、2012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因明研究”、重点项目“近现代国内外因明研究”等都是汉藏学者共同承担的。

我国因明学者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也在不断增多。一是国内因明学者翻译出版了国外学者的重要因明著作,介绍国外同行的学术动态和新的研究成果;中国因明学者出席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与国外同行面对面进行学术交流。二是在国内举办因明以及相关学科的国际研讨会,邀请国外学者来中国进行学术研讨;有的高校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三是国内外因明学者共同研究贝叶经因明文献,共同编写有关因明的书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关注中国因明、研究中国因明、热爱中国因明。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有所拓展,研究方法有所创新。一些学者运用现代逻辑考察因明,从溯因推理、非形式逻辑视域分析因明,在一些问题上有了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

30多年来,国内学者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因明著作,发表了数百篇因明论文。沈剑英的《因明学研究》《中国佛教逻辑史》(主编)《敦煌因明文献研究》,郑伟宏的《因明正理门论直解》《汉传佛教因明研究》《因明大疏校释、今译、研究》《佛教逻辑研究》(主编),张忠义的《因明蠡测》,多识仁波切的《藏传佛教认识论》,杨化群的《藏传因明学》,剧宗林的《藏传佛教因明史略》,祁顺来的《藏传因明学通论》,霍韬晦的《佛家逻辑研究》,巫寿康的《因明正理门论研究》,图·乌力吉的《阿旺丹德尔因明学》,以及姚南强的《因明辞典》(主编)等,都受到了同行的关注。

因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因明对于哲学研究、逻辑研究、佛学研究都有重要作用,对于提高人们的思维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当然,目前我国的因明研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以下两点尤其值得关注:首先是人才问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事因明研究的学者,多数已经退休或将要退休,近年培养的因明硕士和博士,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从事因明研究或没有专门从事因明研究工作,实在可惜。如何把因明人才集聚到因明研究和因明教育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需要有关方面重视。其次,因明研究要有广阔的视野、现代的学术眼光。因明涉及论辩、逻辑、认识论多学科,各学科都涌现出许多新的成果。选取新的视角,站在科学发展的新高度去反观因明的过去,有助于发现新的问题,做出新的解读。

(刘培育,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得瑟炊烟花 发表于 2025-4-6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因明学研究的复兴与当代发展路径探赜

因明学作为东方逻辑学的重要分支,其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沉浮恰似一面文化镜像,映照着中华文明对外来智慧的消化与创新。自1982年学界发出"抢救因明"的呼声至今,四十年间中国因明研究确实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学术图景,其发展路径尤具范式意义。

学科建制化进程彰显系统性复兴特征。从1983年敦煌会议的"破冰之举",到2006年因明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中国因明研究完成了从个体学术实践到学科共同体建构的转变。12次全国研讨会形成的学术网络,近20项国家级课题支撑的研究体系,10余个硕士博士培养点构建的人才梯队,共同构成了学科发展的制度性保障。这种"学术机构-科研项目-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为绝学传承提供了可持续机制。

汉藏因明研究的融合开创了新的学术范式。教育部"佛教逻辑研究"等重大项目的跨学科合作,打破了传统上汉传因明与藏传因明的研究壁垒。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文献互译层面,更深入到方法论的交融:汉学传统的考据功夫与藏学擅长的辩经实践相互补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因明研究方法论体系。2012年"百年中国因明研究"项目对学术史的梳理,更凸显出多元传统融合的学术自觉。

国际对话能力的提升标志着研究范式的转型。从早期单向引进国外成果,到共同编撰研究著作、合作解读贝叶经文献,中国学者正从"学习者"转变为"对话者"。这种转变背后是研究视野的拓展:当代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三支作法"分析,而是将因明置于更广阔的知识论、语言哲学视域中考察,使古老的逻辑智慧焕发现代生机。

当前研究仍面临若干深层挑战:文献整理的精细化程度有待提升,特别是敦煌遗书、藏文典籍中的因明文献尚需系统挖掘;研究方法论需要突破"以西释中"的窠臼,建立更契合东方思维特质的阐释框架;理论创新方面,如何从"接着讲"转向"重新讲",构建具有当代价值的因明理论体系,仍是学界亟待突破的课题。

展望未来,中国因明研究应当立足三个维度:在文献维度推进《因明大疏》等经典的数字化与跨语种对照研究;在理论维度探索因明与人工智能逻辑的对话可能;在实践维度加强因明思维方法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唯有如此,这门千年绝学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供独特的逻辑资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