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4|回覆: 1

[文化資訊] 詩城奉節為【名人與奉節】序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7-29 08: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詩城奉節——為【名人與奉節】序

20160727_009

20160727_009

【名人與奉節】,朱茂主編,團結出版社2016年4月,268.00元

擺在案頭的【名人與奉節】書稿,是一部關於奉節歷代名人的地方文獻,主要包含三個部分,第一是名宦篇,即歷史上曾經在奉節仕宦為官的名人。第二部分是游寓篇,是曾經在奉節遊歷和寓居的名人。第三部分是鄉賢篇,記敘歷代奉節籍名人。這大概是按照明代文士何宇度【益部談資】所記當時夔州知府郭棐曾作【夔門三傳】之分類,其內容翔實,敘述簡潔,對於了解奉節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着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文章的撰寫者是一批奉節本土文化界人士,他們對奉節地方歷史和人文資源十分熟悉,且滿懷由衷的熱愛和自豪之情,寫來自然有其獨到的優勢。我之所以願意勉為其難為之作序,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於執着於心、無法割捨的夔州情結。

是啊,奉節,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具備十分豐厚的資源,這固然包括其特別的山水自然資源,諸如白帝城、天坑地縫等,尤其是其據巴蜀門戶扼長江咽喉的特殊地理位置與環境,如杜甫所謂『眾水匯涪萬,瞿塘爭一門』,清代本土詩人傅作楫也曾描寫其地勢『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群山』。赤甲白鹽,晴暉曙色,春綠秋紅,交相爭艷,歷代吟詠。郭沫若也極推瞿塘之美:『若言風景異,三峽此為魁』。瞿塘為三峽之首,所謂『夔門天下雄』的美譽當之無愧。

但是,所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僅靠自然風光和地理優勢遠遠不夠,比之更重要的應該是歷史文化等人文資源,而奉節在此方面同樣得天獨厚。

奉節,本身就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騷人墨客,為此流連忘返,吟詠不絕,號稱詩城。同時還會將它與另一個名字——夔州聯繫起來。古屬夔州,從漢代起至20世紀初,奉節一直為川東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先後為巴東郡、巴州、信州、夔州、夔州府和江關都尉、三巴校尉等治地。縣城永安鎮,歷代曾為路、府、州、郡治地,因此人們往往也以夔州代指奉節。

每當提到奉節這個名字,首先就會令人想起詩聖杜甫名篇【秋興八首】。眼前就會浮現出歷經戰亂,漂泊西南的詩聖杜甫暮年充滿憂患翹首企盼的身影,同時還會想起他【登高】中的名句:『無邊落木瀟瀟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想起【詠懷古蹟五首】【諸將五首】【最能行】【負薪行】【又呈吳郎】【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等眾多膾炙人口的夔州絕唱。杜甫在巴蜀和夔州期間,其思想境界升華到全新的高度,詩歌藝術水平亦趨於爐火純青。兩年時間裡,寫下了四百多首詩歌,占全部杜詩近三分之一,杜甫因此成為歷代旅居夔州詩人創作最豐的第一人,其夔州詩也被認為是整個杜甫詩歌成就最高峰。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它寫出了暮年杜甫對京華故國的無比懷念,也充滿對開元全盛日的無限期待和呼喚。盛唐氣象,一去不復返,徒留下『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至死不能歸鄉,成為詩聖心頭永遠的傷痛。後來,夔州百姓根據杜甫詩意將古城面臨長江的大南門命名為『依斗門』。它表達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濃厚的家國情懷,成為夔州這個一個城市的物化記憶和標誌。

記得2002年11月4日,為了三峽工程大壩的建設需要,奉節古城最後一批建築隨着一聲聲巨大的爆破逐漸沉入水底,吸引了全國多家媒體數百名記者前來報道,許多媒體都用了『千年詩城瞬間消失』這樣的題目;多少奉節市民聚集在『依斗門』下,痛哭流涕;一批本土詩人集體吟誦杜甫【秋興八首】組詩,場面令人動容。隨後,依斗門進行整體拆遷,易地重建。十多年後,筆者仍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情景。當日上午十時許,我正在千里之外的校園講授杜詩,課堂中雖然聽不到爆破聲,但我仍然暫停下講授內容,給聽課的同學們說道:『此時,可能正在爆破,依斗門將永遠地沉入長江,以後再也見不到了。』講到這裡,我眼睛潮濕,聲音哽咽,盡力克制,才沒有讓自己的淚水流出。站在教室窗前眺望川東奉節方向,千言萬語,百感交集,默默向詩聖杜甫致敬,向千年詩城道別……

這,何嘗不是縈繞心頭的濃郁夔州情結的流露。

聞一多先生在其第一篇學術論文【杜甫】稱杜甫為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該文開始即以杜甫兒時於中原觀公孫大娘劍器舞的描繪而引出對詩聖歷程的評述,全部素材則來源於杜甫晚年在夔州所做【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之童年記憶。詩仙李白同樣為夔州創作了【早發白帝城】【渡遠荊門】等千古名篇。大唐盛世詩國星空中最為耀眼的雙子星座,不約而同地為奉節留下不朽經典,這在中國歷史和文學史上都十分難得。夔州詩城之名也由此而確立。

李杜之外,在夔州留下題詠的詩人可謂群星璀璨。據2009年重慶出版社出版【夔州詩全集】收錄歷代詩人742位,作品4464首,共九巨冊,實際上還遠未收錄完整。許多詩人吸收夔州民俗風情和藝術特色營養,在創作上另闢蹊徑,這方面成就最明顯的為唐代詩豪劉禹錫,借鑑夔州巴渝一帶民間歌謠,創新翻唱竹枝詞,廣為流傳。南宋狀元王十朋施行德政,夔州父老特以其字號『梅溪』命名城郊河流。而留下萬首詩篇的南宋愛國詩人陸放翁,因其在劍南巴蜀地區悟到『詩家三昧』,詩風為之一變,真正學會寫詩,故將其詩集取名為【劍南詩稿】,而夔州則為其入蜀第一站,其意義不容低估。此外,如該書所記載之著名詩人如唐代之陳子昂、張說、王維、孟浩然、李益、盧綸、司空曙、元稹、白居易、韓愈、孟郊、張祜、鄭谷,宋元之寇準、周敦頤、蘇軾、蘇轍、黃庭堅、王十朋、陸游、范成大、文天祥、汪元量、趙孟頫,明代之楊維禎、方孝孺、胡應麟、何景明、王廷相、鍾惺、楊慎,清代之朱彝尊、陶澍、王士禎、張問陶、李調元、劉光第、以及民國之趙熙、雷鐵崖,吳芳吉等,皆因詩與夔州結緣,相關行跡可由此書之介紹而一目了然。

除了眾多詩人之外,夔州歷史上發生的許多故事和人物如白帝城與公孫述,臨終託孤的劉備,八陣圖與諸葛亮等等,都廣為國人熟知,甚至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內容和傑出代表。『諸葛大名傳宇宙,萬古雲霄一羽毛。』

歷史舞台變化莫測,人生角色生旦淨丑,奉節因其長江要衝、山水名勝、詩歌名城而為自然人文之重鎮,亦成為縮微精華版的中國大舞台。其中既有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李靖,慷慨仗義的杜甫摯交夔州刺史柏貞節,被譽為『千古一人』的南宋抗金名將虞允文,南宋著名忠臣義士劉光祖,『巴渝第一狀元』馮時行,受到康熙欣賞的本土詩人兼鐵骨御史傅作楫,驍勇善戰的清末湘軍名將鮑超,書寫『依斗門』而留名的奉節知縣潘煥等,另有榮寵朝野的隋代權相楊素,毀多於譽的北宋天才宰臣丁謂,以及貪生怕死、留下恥辱的各色人等,雁過留痕,令人慨嘆,唏噓不已。

由此而言,瀏覽此書如同進入奉節歷史人物畫廊,可觀人生世象百態。閱讀之中,可以了解一座名城,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何嘗不可有所借鑑,對自己人生道路之選擇有所感悟呢!

(本文為【名人與奉節】序,發表時有刪節)

黃承孝 發表於 2025-4-11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詩城奉節與人文淵藪——〖名人與奉節〗序言芻議】

奉節一地,襟帶三峽,鎖鑰夔門,自漢唐以降即為巴蜀人文淵藪。【名人與奉節】一編,承明代郭棐【夔門三傳】遺緒,分名宦、游寓、鄉賢三篇,誠為鈎沉地域文脈之力作。其編纂體例之精當,考據之翔實,足見編纂者深諳方志之學,尤以本土學者操觚,更得"地近則易核,時近則跡真"之要義。

考奉節人文之盛,實肇基於其"江山之助"。瞿塘峽"兩山夾抱如門闕"的險峻地勢,自【水經注】"夏後疏鑿"之載已見端倪。杜工部"眾水匯涪萬"之詠,陸放翁"浪花高飛暑路雪"之嘆,皆印證此地實為文人"得江山助"的絕佳註腳。然地理形勝僅為表象,其深層價值在於孕育了獨特的文化生態:白帝城託孤的悲壯、竹枝詞的俚俗、峽江縴夫的號子,共同構成了多元文化層累的活態標本。

夔州詩脈尤值稱道。杜甫旅夔兩載,創作量占存世作品三分之一,其"沉鬱頓挫"詩風於此臻於化境。【秋興八首】以夔府秋色為經緯,將個人身世與家國命運熔鑄為七律典範。至若劉禹錫革新竹枝詞,蘇軾"白鹽赤甲"之詠,范成大【瞿塘行】之紀,皆可視為對杜詩傳統的創造性轉化。這種"江山文人交相成"的現象,正合王夫之"景生情,情生景"的藝境論。

該著價值更在於揭示奉節作為文化容器的獨特功能。名宦篇載李貽孫、王十朋等循吏,見證"為官一任,化民一方"的儒治傳統;游寓篇錄李白、陸游等過客,展現"江山留勝跡"的文脈傳承;鄉賢篇記傅作楫、劉玉璋等士人,彰顯"地靈人傑"的教化之功。三者交織,恰構成地域文化研究的"三重證據"。

今觀是編,不惟存一方之文獻,更啟文化自覺之深思。昔顧炎武倡"采銅於山"的治學精神,此書正是對地方文化礦脈的深度開採。當全球化浪潮衝擊地域文化認同之際,此類深耕方志的著述,實為守護文化基因庫的礎石之作。願讀者藉此得窺詩城文脈,更續寫新時代的"夔州絕唱"。
君君的辮子 發表於 2025-4-22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詩城奉節與人文淵藪——〖名人與奉節〗序】

奉節,古稱夔州,雄踞巴蜀東門,襟帶三峽,鎖鑰長江。其地赤甲白鹽對峙,瞿塘灩澦爭流,自古為詩人騁懷、名宦駐足之所。今觀朱茂先生主編之【名人與奉節】,分列名宦、游寓、鄉賢三篇,鈎沉索隱,蔚為大觀。此書承明代郭棐【夔門三傳】之遺緒,以方志為體,以人文為魂,實為梳理奉節歷史脈絡之重要文獻。

一、地理形勝與人文積澱
奉節之盛名,首賴其山川之險峻壯麗。杜甫詩云『眾水匯涪萬,瞿塘爭一門』,道盡夔門吞納萬壑之氣象;傅作楫『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群山』,更點明其戰略要衝之地位。然地理之勝,終需人文點化。自漢唐以降,奉節為巴東郡治、夔州府所,非惟軍事重鎮,亦為文脈樞紐。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之飄逸,劉禹錫『東邊日出西邊雨』之靈秀,皆因夔州山水而增色。至若郭沫若譽瞿塘『三峽此為魁』,則是對自然與人文交融之最高禮讚。

二、詩城魂魄與杜甫精神
奉節別稱『詩城』,其內核在於杜甫。大曆元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居一年有半,卻留下詩作四百餘首,占其存世作品三成。【秋興八首】以雄渾之筆寫家國之思,【登高】以蒼涼之境寓身世之悲,乃至【負薪行】【最能行】等作,皆紮根夔州風土,而升華至普世人性。清人沈德潛評曰:『少陵夔州詩,如老吏斷獄,無一字虛設。』此般錘鍊,非夔州險山惡水不能激發,非亂世飄零不能成就。故奉節之詩性,實為杜甫以生命鑄就。

三、名宦遊寓與文化交融
【名人與奉節】所錄名宦如諸葛亮、陸游,游寓如白居易、蘇軾,皆以夔州為人生驛站,卻在此留下深刻印記。諸葛亮於白帝城受託孤之重,陸游任夔州通判時作【入蜀記】,筆底盡顯憂國之情。至若鄉賢篇所載本土俊傑,如清代傅作楫、近代彭聚星等,更見奉節文脈之綿長。此書可貴之處,在於不囿於方志陳例,而以人物為經緯,揭示奉節作為『文化碼頭』的樞紐意義——巴蜀之悍勇、荊楚之浪漫、中原之厚重,在此碰撞交融。

結語:名城的當代啟示
今日奉節,白帝城猶存,灩澦堆已沒,然人文薪火未熄。讀【名人與奉節】,當知一地之輝煌,非僅賴天賜山水,更在人力經營。杜甫詩云:『三峽樓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此中氣象,正是奉節作為詩城的永恆魅力——它不僅是地理坐標,更是精神高地。願此書問世,能喚起世人對詩城人文底蘊之珍視,使夔州之風雅,長隨大江東去,生生不息。

(全文約780字)

註:序文以學術性與文學性兼顧為要,突出奉節『詩城』特質,強調杜甫與夔州之關係,並點明【名人與奉節】一書的史學價值。引證古典詩文以增強說服力,結尾呼應當代,體現人文關懷。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