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06|回复: 0

[思维启发] 陈寅恪的哥哥凭什么影响民国画坛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8-1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中,风俗题材并不占大宗,而且文人画家也极少参与描绘此类。但在民国初年为文人画正名且身体力行推进文人绘画新变的陈师曾笔下,民间风俗题材却成为他颇为关注的对象,并描绘出《北京风俗图》这样的赫赫巨册。如何解读这一作品?这一作品又与其整个画学思想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呢?

且先从此册的基本状况说起。

此册原为经折装,现为打散单页,所用册页为松华斋制,普通的木板夹封。封面为陈师曾自署北京风俗四字,首页为金城篆书风采宣南,次页为程康隶书北京风俗,署年乙卯(1915年),接下来三十四页分绘人物场景,除墙有耳一页为师曾原题外,其余皆无款识,个别钤有师曾白文方印,另有程康、陈止、童大年、何宾笙、马公愚、张启后、叶恭绰、金城、郑午昌、陈叔通等十余人诗文题记,共计62则,最末三页为潘语舲乙丑(1925年)跋、张志鱼庚午(1930年)跋、王薳(秋湄)及遐道人(叶恭绰)跋。根据册中出现的各个纪年大致推断,此作应完成于1915至1917年间。上世纪20年代梁启超以七百金收藏,解放初期由文化部购藏,现珍藏于中国美术馆。

从画面内容来看,王秋湄跋语可作注脚:北京旧城为帝王都,典章冠冕今成陈迹,唯民间风习未尽变易,犹有足资存纪此虽燕京采风小景,直可作民俗图志观。这一部民俗图志可谓是民初北京宣南(广义是指宣武门以南地区,是与皇城文化鼎足而立的士人文化、平民文化最集中的区域,尤以琉璃厂、大栅栏、天桥一带为中心)地区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市井街头常见的各色人物与风习俱收罗笔下。若将这些图像内容稍作细分,可大致概括为三类:第一类描绘北京的城市贫民及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占半数以上,如收破烂、赶大车、掏粪工、卖货郎、山背子、乞婆等;第二类描绘北京的婚嫁习俗、民间娱乐以及没落王孙,如打执事、吹鼓手、压轿嬷嬷、旱龙船、玩鸟、说书人、旗装少妇、喇嘛僧人等;第三类描绘不安的时局,如隔墙有耳等。整个作品的内容并不同于传统风俗画所惯写的承平气象,此册于游戏之中,寓警世之意(潘语舲跋),其向下的眼光、对时局的关怀以及伤今怀古的复杂情感皆寓于其中,其意义正如俞剑华所言:陈师曾的这些画,不仅在绘画史上少有,而且富有社会意义;至于人物的传神,即在专门的人物画家中亦不多见。

陈师曾虽然不是一个专门的人物画家,但对于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却有着理性而清醒的认识,其《中国人物画之变迁》一文对汉唐以至现代人物画性质和画法的变迁进行系统梳理,归纳为伦理、宗教、赏玩三种类型,虽然他承认中国画暂告停顿,却不能说中国画自身发展的历史不是进步的,在《中国画是进步的》一文中,他再次重申这一观点,并以人物画为例指出历史风俗画这条道路大可发挥,想必这便是其于画史认知后自觉投身于风俗画创新实践的初衷所在。这一初衷基于对中国画生命力的自信,基于通变思想的转换求新,同时敏锐于时代转折的种种问题。或许,我们可以说,他通过《北京风俗图》为传统人物画赋予了直面现实的题材取向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涵。

再就此册的绘画风格而言,有论者视其为速写与漫画,同时兼有金冬心、罗两峰遗意。在周作人《陈师曾的风俗画》一文中,曾记载陈师曾追花轿的趣事,风俗画中人物场景都是其现场观察,甚至写生得来,也因此略具草草写就的意味;而早在1912年,陈师曾便应挚友李叔同之邀,在《太平洋画报》发表六十余幅漫画作品,后来漫画大家丰子恺称其为近代漫画之开山鼻祖。的确,留日七年让陈师曾对西方绘画有着同时代人难以比拟的深刻认识,源自于西方的速写与漫画的影响在此套册页中确有明显的体现,如观此风俗画之炭朽,即为西法之证(张志鱼跋),再如画面极为干净、明亮的薄彩施色,犹如水彩画一般清透,还比如画面中对透视法的巧妙运用,对人物瞬间动态和神情的把握,对明暗变化的微妙处理,以及在构图上的不完整性和破边截取等。当然,此册的基本手法还是传统笔墨的勾勒,而且以硬毫中锋为主,在快速书写中取形简括、意趣生动,显示出渊源有自的写意性笔墨功力。诚如王秋湄所感慨:曩见师曾绘时妆景物眇肖,雅有士气。时髦漫画讵可齐观?盖其书浑淳厚,笔简而意工。

从观念、技巧甚至题材选择上,此册既与中国传统风俗图绘存在着显著差异,又不会让我们在观后得出这是一种西画风格的感觉。陈师曾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他以一个处于时代转型和中西文化碰撞之际的文人之思来发表个性与其感想,在秉持艺术以精神相应的根本前提下,在自觉挖掘文人画的价值精髓中,西法可以借鉴并融合,但研究之法,宜以本国之画为主体,舍我之短,采人之长。

正是在这样的画学思想的主导下,陈师曾的艺术实践范围极广。诗书画印诸体兼善,人物、山水、花卉各科皆能;画过油画、漫画,引导刻铜、制笺之时风;同时组织画会、为师任教,沟通中日、提携同道;在吴昌硕与齐白石两位大师之间搭建桥梁,并与黄宾虹砥砺交流,影响潘天寿、傅抱石等诸多后学。不仅成为民初北京画坛的领军者,而且成为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画由传统迈进现代的先行者。

然而,有意思的是,就因为陈师曾为文人画的辩护,今日学界往往将其归纳为传统派,甚至为文化保守主义者。说他传统,倒不如说其以古出新;说其保守,倒不如说是基于东西比较视野下的自觉坚守与稳步拓进。

1923年,陈师曾逝世后不久,挚友姚华特为《北京风俗图》填词34阙,编为《菉猗室京俗词》,并与原画同时印行。1926年,《北洋画报》开始连载此册,称此为陈师曾尤其生前最得意之作品;198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精印此册,重新出版;2003年,北京出版社再次全彩重印。诚如叶恭绰称此册留存天壤间,将永不能灭朽者不朽,兹为幸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