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32|回复: 1

[考古文物] 国图举办创客大赛 探索古籍文创空间 把“甲骨文”带回家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8-6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0岁的设计师刘志远,最近正忙着为甲骨文与陶瓷水杯牵线搭桥,桌上铺满了手工陶瓷甲骨文姓氏水杯和姓氏盘的设计草图。说起他与甲骨文的缘分,离不开去年10月由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国家典籍博物馆年度大展——甲骨文记忆。正是在那次展览上,刘志远第一次与这种来自华夏民族初始的文明密码亲切接触。虽然经过漫长的掩埋,但那些从上古时期留存至今的横竖曲直,仍让他惊叹不已。刘志远决定,用甲骨文进行文创设计。

他与几位设计师朋友分享了这个想法后,大家一拍即合。没多久,刘志远收到了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我与中华古籍”创客大赛的邀请。创客大赛于今年3月15日启动,面向全国征集竹简、舆图、古籍装帧等图案。来自全国图书馆的图书馆员、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专业设计师等参赛者,均可免费利用国图提供的资源。日前,创客大赛邀请来自高校与设计界的专家组成评委团,正式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

把古籍与现代生活用品嫁接,让人们亲近经典

怎样把甲骨文变成文创产品?刘志远选择以中国家庭里常见的茶具作为载体,然后从甲骨文中挑出常见姓氏,把二者烧制在一起,变成仿古茶具和杯盘。“茶艺是中国特色,甲骨文更是中国独有的文字,两者结合在一起,能达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刘志远希望,通过中国人对姓氏的尊崇而锁定目标消费人群。一个带有自家姓氏的文字被书写成甲骨文印在茶具上,放在家里,更像是对家族远古血缘的追认。“现在很多老家族里还有家谱和族谱,而在城市家庭几乎看不到了,茶具更多是在唤醒人们的记忆。”刘志远说。

“近年来,图书馆的定位发生了转变,不再囿于看书学习,公众希望图书馆也能成为资源分享的中心。”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长霍瑞娟看来,民间有着不少对传统文化有兴趣并有设计能力的人才,可是苦于没有资源。“我们一直在做专业性强的展览,可古籍与公众的隔膜是推广的最大瓶颈。创客大赛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局面。”霍瑞娟对此深有体会。

古籍文创开发,最困难的是如何选择恰当的表现形态

文化事业单位搞文创,并不是新鲜事。但如何在古籍文创上做出新文章,不是个简单的活儿。

“国图里那一册册古书,排山倒海似的压在库里,但设计师没故事可讲。”国图展览部副主任张立朝说,对于设计者来说,最困难的就是如何选择恰当的表现形态。

专业设计师也有困惑,比如古籍与现代生活的内在冲突。“一开始还曾用甲骨文做过一些现代用品,比如充电宝、手机壳、U盘,但最终还是因为冲突太大而放弃。虽然这些东西现在年轻人用得多,造型也不难看,可把甲骨文放上去就是显得生硬造作,而且市面上五花八门的造型很多,消费者选择的空间大,甲骨文的特色很容易就被淹没了。”刘志远说。

还有一个困难,出乎刘志远的意料,“国图的资源虽然多,但没有整理完全,有些资源还不能开放给设计者和公众。”两年前,刘志远试图将国图馆藏《十竹斋画谱》里的梅兰竹菊配图和题诗编织在一起,设计成笔记本的形式,“四君子”一花一册,做成全套。但是,国图目前只将兰花谱整理完全,其余花谱仍不可用,刘志远的创意就实现不了。

省级、地市级图书馆的文创开发也面临很多困难。霍瑞娟说,这些地方图书馆不仅“很难产生文创动力”,自身也缺乏文创能力。

日前,《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出台,文化事业单位从事文创开发“名正言顺”了。“已经有一些投资公司跟我们接触过,如果文创作品足够优秀,也能找到好的孵化平台,那么它们开拓出更大的市场,就指日可待。”霍瑞娟说。(康岩、吴扬)

江决 发表于 2025-4-15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视野下的古籍文创实践刍议》

国家图书馆"创客大赛"以甲骨文为媒,将三千年前的文明密码熔铸于当代生活器物,实为"器以载道"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刘志远设计师以茶具为载体演绎甲骨文姓氏,暗合《考工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的造物智慧。这种让古籍"活起来"的尝试,既是对"慎终追远"文化心理的现代呼应,更彰显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文化自觉。

古籍文创的本质是"格物致知"的当代实践。甲骨文与陶瓷的结合,恰如《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生动诠释。茶道作为"日用即道"的典型载体,与甲骨文这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象形文字相遇,形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编码。这种设计思维暗合张岱年先生所言"综合创新"理念,既保持甲骨文"依类象形"的本真性,又通过"观物取象"实现功能转化。

当前古籍活化面临"形神兼备"的挑战。如《文心雕龙》所言"方其搦翰,气倍辞前",设计者需在"因革损益"中把握平衡。国图展览部提出的"表现形态选择"难题,实为如何处理"常"与"变"的关系。建议借鉴"六书"造字法则:象形文字可转化为装饰图案(如姓氏茶具),指事字适合制作互动装置,会意字能衍生叙事产品。正如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所示,当以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互证,避免文创沦为无本之木。

古籍文创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文化记忆场"。德国学者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在中国语境下显现特殊张力——刘志远所言"唤醒家族记忆",正是通过物质载体重建"集体记忆"的尝试。这种实践比简单复制文物更具生命力,它使甲骨文从考古学标本变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符号,实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理想。未来可沿三条路径深化:其一,建立"典籍元素数据库",解决设计资源瓶颈;其二,培养"文博+设计"复合人才,弥合古今认知鸿沟;其三,构建"使用-反馈"闭环,使文创产品真正成为"流动的典籍"。

昔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古籍文创绝非简单的符号移植,而是需要设计师如郑玄注经般"述而不作",在敬畏中创新。当甲骨文的刀笔韵味遇见现代设计的构成语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产品的诞生,更是文明基因的现代表达。这种表达,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生动的文化注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