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95|回覆: 0

[文言文] 警句名言口中出 高尚品德文中來 現代人可別冷落文言文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8-8 10: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警句名言口中出 高尚品德文中來 現代人可別冷落文言文

日前,浙江大學用文言文寫成的『120周年校慶第一號公告』發佈後,引發社會廣泛討論。有人讚賞用文言文發公告『很厲害』,甚至開始盤點中小學課本中的經典文言文篇目;也有人直呼看不懂,『求白話文』;還有文言文愛好者指出文中存在『十二大知識性錯誤』。一時間褒貶不一。文言文作為我國古代的主要文體形式,雖然在當今社會的溝通交流中不再佔據主導地位,但其作用和意義仍然值得重視。

文言文的表達優勢

文言文由古人創造、使用並發展,自然也就帶有古人的習慣特徵,與白話文在語言表述上有很大不同。

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師苗笑武認為:相較於白話文,文言文在表達和溝通上更加精煉簡潔,同時也更加雅致,富有文氣和傳統漢語的美感,特別適合一些莊重的書面場合與文化場合。比如,浙大此次用文言文撰寫校慶公告,就顯示出120周年校慶這一事件的莊重、嚴肅,也體現了我國高等教育對傳統國學的重視以及浙大作為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蘊。

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冉啟斌說:『文言文在意境、形式、音韻等方面具有特殊的美感,例如【詩經·秦風·蒹葭】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江淹【別賦】中的「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錢起【湘靈鼓瑟】中的「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等。這些名句精煉簡潔,音韻和諧,對仗工整,內容豐富,如果翻譯成白話文,則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兩相比較,白話文在通俗易懂的同時,往往在韻律上缺少節奏感,篇幅冗長。而文言文能用寥寥數語傳達出深層或多層意思,其凝練之美、韻律之美和意境之美是白話文無可比擬的。

文言文的現實意義

文言文作為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蘊含着古人的智慧。現代人特別是青少年學習文言文,不僅能提高自身文學素養,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還能從古人的故事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以史為鑑,培養高尚品格。

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李無未認為,從文言文入手,可以洞曉和體會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習和把握文言文,可以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培養高潔氣質,鑄就高貴靈魂。作為一個中國人,這是必不可少的。

四川省棠中外語學校語文教師熊紅結合教學實踐說:『學習文言文的收穫是多方面的,對於青少年的成長大有裨益。通過它,一是了解古代文化,比如,【鴻門宴】中有關宴席座次的文化;【滕王閣序】中有關天文地理的知識;【張衡傳】中有關古代官職及其變動的知識。二是體驗豐富的情感,比如【祭十二郎文】中韓愈和韓老成的叔侄情深;【項脊軒志】中催人淚下的伉儷之情;【陳情表】中祖孫二人的相依為命;【出師表】、【離騷】中的拳拳愛國心等。三是涵養精神道統,不管是【論語】中的為人為學,【孟子】中的孝悌之義,還是【逍遙遊】中莊周的人生境界,都會在青少年思想上打下烙印。』

甘肅省靖遠縣第五中學初二學生王志寶最喜歡的一篇文言文是【孟子】中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他說:『這篇文章教會我在逆境中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學會吃苦,不被眼前的困難打倒。』

文言文寫作需要練習

白話文運動以後,文言文逐漸被白話文取代,除了語文課,大多數人平時很少接觸文言文。沒有了語境的支撐,要想學好、用好文言文,對當代人來說就比古人難多了。

『許多人沒有接受過系統而科學的中國古代文體寫作訓練,不懂得文言文的修辭規律和古代文體的使用範圍,又缺乏古代文化常識,所以在寫作過程中常常混淆了古今詞義的差別,語言運用也不合規範,往往畫虎不成反類犬。』李無未如是說。撰寫文言文如此,翻譯文言文更是如此。熊紅提到:『文言文翻譯講求 「信達雅」,學生翻譯時基本只要求做到「信」,即便如此,依然會出現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比如,有學生總是將「從弟」譯成「跟隨的弟弟」,而不是 「堂弟」,這實際上是不了解文言詞彙的特徵所致。』

要想在翻譯和撰寫文言文的過程中儘量避免知識性錯誤,就需要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增加文言文的比重,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為學生打下良好的文言文基礎。據悉,今年秋季,全國400多萬中小學生將開始使用語文出版社新修訂的【語文】課本。在新版教材裏,反映中華文化的課文至少佔全部課文的30%,並且每冊安排有兩個單元的古詩文。李無未還介紹道,廈門大學中文系從今年9月開始,將為新生開設中國古代文體寫作課,目的就是要改變當下中國古代文體寫作人才極其匱乏的局面。此外,苗笑武呼籲,『應以寬容的態度來對待現代人所寫的文言文,鼓勵更多現代人拿起筆來。朋友間練習用文言文交流,既可怡情,也能提升中華文化素養,從不完美走向完美。不要因一時的苛責,壓抑了本該升騰起來的文化熱情。』

文言文這一寶貴歷史遺產,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承載了厚重的文化。在當代雖然不是主流文體,但同樣值得現代人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以領略文言文的優雅精妙,了解文言文所承載的中國歷史。(謝 丹)

熊季 發表於 2025-6-20 00:2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言文之當代價值與傳承之道】

頃閱浙大文言公告之爭,深感時人於傳統文化認知之歧異。文言者,非徒古人交際之具,實乃華夏文明之基因載體,其價值當以三端論之。

一曰"文以載道"之效。先秦諸子之文,字字珠璣。【論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八字,較之白話闡釋更顯力道;【道德經】"上善若水"四言,較之萬言解說尤見精妙。苗笑武教授所謂"精煉雅致",正指此種以簡馭繁的思維範式。今人若只求"看得懂",恰如棄鼎彝而寶康瓠,殊為可惜。

二曰"溫柔敦厚"之教。冉啟斌副教授所舉【蒹葭】【別賦】諸例,非惟辭章之美,實含教化之功。古人云"文如其人",習文言者必先正襟危坐,涵泳其間,自然養就恭敬之心。李無未教授強調"鑄就高貴靈魂",正是基於文言特有的莊重氣質,此乃短訊表情包所不能至者。

三曰"通變古今"之用。熊紅老師教學實踐可見,文言文中天文地理、禮樂制度皆備。今人讀【鴻門宴】知座次之禮,觀【滕王閣序】識星野之分,此非死知識,實為活文化。浙大公告縱有瑕疵,其喚醒文化記憶之功,豈容小覷?

至若傳承之道,當避二弊:一忌泥古不化,如清人炫技之駢文;二忌輕率否定,若"五四"時全盤之議。可取法錢穆先生"溫情與敬意"之說,以現代視角解讀,以敬畏之心傳承。中小學課本選【陳情表】知孝道,讀【岳陽樓記】養胸襟,正是古今對話之典範。

文言文非博物館陳列物,實為流動的文化血脈。當此全球化時代,愈顯其文化定力之貴。願國人以"如切如磋"的態度對待文言,使警句名言不絕於口,高尚品德常駐於心。如此,則傳統文化可期生生不息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