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茅盾【中國神話研究ABC】一書把牛郎織女傳說界定為現所存最完整而且有趣味的星神話,並且斷定在漢初,此故事已經完備了。 茅盾在該書中羅列了許多涉及牽牛與織女的材料,除了最為人熟知的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外,還有:【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大東】;曹子建的【九詠】;梁吳均的【續齊諧記】;【風俗記】和【荊楚歲時記】;【李後主詩】、【藝文類聚】所載古歌、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周密【癸辛雜識】、白居易【六帖】等。
最遠異地戀 牛郎織女原來是『夫妻反目』?
牛郎星和織女星在天穹中的位置 牛郎織女的名稱,目前可見的最早出處就是【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大意為:天上有銀河,銀河的水清徹如鏡。天上的織女星,在一晝夜的十二個時辰里,從天亮到天黑的七個時辰都在忙碌着,但仍織不成布帛。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架車載物。從這首詩歌可以看出,此時的牛郎、織女還只是天上的二顆星,雖然把它們人格化了,但還看不出已成為了傳說故事,更看不出他們之間發生了愛情。這是西周以前的情況。 到了漢代,牽牛星、織女星在人間有了重要的地位,劉邦建立都城長安時,仿照天上的星辰來建設自己的宮殿,把牽牛星、織女星的石人塑象也建到了自己的宮苑之中,班固的【西都賦】就記載了這種情況: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從此,人們開始逐步在牛郎織女身上附會了愛情故事。如上述東漢的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從中可以看出,詩中的牛郎織女已經人格化,彼此之間有了愛情的因素,可能此時已經有了關於牛郎織女的簡單的愛情傳說故事。 如果說上述只是一種推測,那麼下面的文獻記載似乎可以提供一定的佐證。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六,引東漢典籍【淮南子】: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唐代韓鄂【歲華紀麗七夕】:鵲橋已成,織女將渡,文中也引用了東漢應劭著【風俗通】語: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從上述唐宋時代文人引述的東漢典籍可知,東漢當時已有牽牛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故事,只是故事情節還比較簡單,不象後代傳說的那樣曲折動人。 魏晉時期,根據曹植的【洛神賦】: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以及曹植【九詠注】: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由此看來,此時的牛郎織女已經成為了公認的夫婦,這段自東漢以來在坊間流傳多年的戀愛也終於修成正果。
最遠異地戀 牛郎織女原來是『夫妻反目』?
牛郎織女故事圖 另外,關於牛郎織女的愛情經過,被後人引證次數最多的乃是茅盾註明出自【荊楚歲時記】中的一段: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使一年一度相會。後來許多學者繼續將這段文字作為考察牛郎織女的重要材料,而且大都繞開茅盾、繞開【齊諧記】、繞開【佩文韻府】,言之鑿鑿註明出自【荊楚歲時記】。 事實上,這一來源並不一定站得住腳。鍾敬文早在發表於1928年1月的【七夕風俗考略】中曾引述這個故事,註明出自【齊諧記】,並且指出:某辭書,於七夕織女兩條,都援引這故事,文字與此略同,而以為出自【荊楚歲時記】,我手頭所有漢魏叢書本的【荊楚歲時記】,實無此段記載,未知其引用自何書。關於此段記載,似乎仍需考證。 牛郎織女的愛情是底層勞動人民的鬥爭嗎? 我們知道,口頭傳統是一種帶有隨機性的個性化講述,每一個講述者的每一次講述,都是一次創造性的發揮,都生產了一個獨立的文本(異文),而不同異文之間的主題思想甚至可能完全相反。正如傾向佛教的講述人可以借【白蛇傳】把道士描摹得如終南山道士般狼狽不堪,傾向道教的講述人可以借【白蛇傳】把和尚描寫成如法海禪師般心狠手辣。 先秦及漢代文獻中與牛郎織女直接相關的材料極少,但若不考慮直接關係,可供聯想或闡發的材料又極多。於是,每變換一個聯想的角度,都能找出一批可供闡發的資料,得出不同的結論。 我們通常對牛郎織女故事的意義解讀總是不平等的,而且還習慣性地謳歌一下愛情的偉大:織女出生於擁有神界和人間最高權利的家庭,為金枝玉葉,而牛郎則是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小子,所以門不當,戶不對,且事先並未徵得王母、玉帝的同意,最後終被拆散。但二人最後終於可在七月七見面,反映出人間青年男女為爭取自由、幸福的愛情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為這個神話傳說本身抹上了一道亮光。 但是,稍有口頭傳統常識的人都應知道,牛郎織女有無數異文,如果掌握的異文數量和類型不夠充足,又強以個別文本作為分析對象,而又不能結合這一文本的具體語境,其分析往往以偏概全,或者無的放矢。我們只需更換幾個文本,就可以得出與上述完全相反的結論。據現代學者的田野調查研究,僅在中原地區,牛郎織女的故事就有如下幾個不同版本: 牛郎娶妻完全是神的安排,牛郎事先並不知道自己將要和誰成親; 二、牛郎盜得仙衣,織女是迫於無奈才與牛郎結合; 三、神牛教導牛郎把仙衣藏好,千萬不能讓織女知道,否則織女隨時會飛走; 四、牛郎織女已經生有一男一女,織女仍然向牛郎索要仙衣,牛郎不給,兩人吵翻了,牛郎這才把仙衣交出,織女穿上仙衣飛去; 五、牛郎騎牛皮快追上織女時,織女拔下頭上金簪,劃了兩道天河阻止牛郎; 六、牛郎用牛索擲向織女,織女也用織布梭擲牛郎,兩人大打出手。
最遠異地戀 牛郎織女原來是『夫妻反目』?
牛郎織女故事圖 可見,牛郎織女夫妻反目也是常見的故事類型,其婚姻悲劇未必是天帝或王母這些剝削階級造成的,牛郎織女也未必要有什麼鮮明的反封建色彩。更進一步來說,在牛郎織女故事產生的較為原始時期,即這個故事的原始形態中,主題不是反封建的,而是反映了在農耕文明時代,人們的婚姻愛情及生活都必須服從於神的意志及魔法的力量,它反映了我國早期農業經濟出現前後的生產關係及人們的原始宗教崇拜,這正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最初主題。 不過這個結論也存在一個很明顯的問題:上述調查的分析對象既然是在中原地區採集到的【牽牛憨二】和【牛郎織女】等神話,這明明就是活生生的現時代採集的口頭文學作品,為什麼偏偏要代表原始時期和原始形態,而不是來源於現代社會的影響呢?這種看似相悖的現象與結論,背後則又隱藏着神話演變與文化傳播的複雜邏輯了。 註:本文主要內容摘自【牛郎織女研究批評】,作者施愛東,發表於【文史哲】期刊2008年第4期。本文內容有刪節與適當修改,標題系編者所擬,轉載請註明原出處與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