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72|回覆: 0

[詩詞賞析] 伏天何處覓清涼盡數京城珍稀『雨』字老胡同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8-12 11: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今年全國的雨水非常多,一兩周前北京也曾大雨滂沱。但其實京城地處北方歷來少雨,雨在京城是稀有而珍貴的。進入伏天,京城已經進入到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整個城市如同坐在大火爐上,呼哧呼哧地冒着熱氣。清冽的雨水能給京城帶來涼爽,緩解暑熱。說到雨,這雨字在京城的胡同名中也能尋找到。翻開北京的街巷名錄,帶雨字的胡同也像京城的雨一樣彌足珍貴,數來數去就那麼珍稀的幾條。

而這幾條的胡同中,雨兒胡同自不必說,歷史悠久而古蹟眾多,著名的國畫大師齊白石的舊居就在這條胡同中,胡同中還有民國初年北海公園董事會長董叔平故居,時稱董家大院的四合院,還有建國初期羅榮桓元帥和粟裕將軍的舊居。不僅如此,2014年,習大大還曾經到胡同中去探訪過,習大大說他小的時候就住在雨兒胡同這一片兒,這次回來看看老街坊。在炎炎夏日中,就讓我們探訪下京城中其他帶雨字的胡同。

伏天何處覓清涼盡數京城珍稀『雨』字老胡同

伏天何處覓清涼盡數京城珍稀『雨』字老胡同

老北京胡同

甘雨胡同

明清時期曾是萬國來朝的使館街

在北京帶雨字的胡同中,甘雨胡同是鼎鼎有名的。甘雨胡同位於王府飯店北側,是一條呈東西走向的胡同,胡同全長539米,寬10米。胡同東起東四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南鄰西堂子胡同,北靠柏樹胡同,在寸土寸金的東四地界,這個位置可以說是黃金位置。清朝乾隆時,甘雨胡同名為乾魚胡同,到了宣統時期胡同才改稱甘雨胡同。

我從熙熙攘攘的東四南大街拐進甘雨胡同,在胡同口就看到了胡同的銘牌。東城區為這些老胡同都做了銘牌,就釘在胡同口的顯眼位置。銘牌上有胡同簡要的歷史介紹,這給了到北京胡同游的外地遊客了解北京胡同的最初印象。不知是誰在甘雨胡同的銘牌旁邊種上了葡萄,7月的葡萄剛剛結了翠綠翠綠的葡萄串,給驕陽下的胡同平添了清涼。這讓我想起了北京老胡同夏天的標配葡萄、涼棚、金魚缸。

甘雨胡同的銘牌中寫道:雍正四年(1726)在此設會同館舍,以備外國使臣居住。乾隆二年(1737)撤銷。我旁邊的外地遊客指着銘牌上的這句話,不解地問:啥叫會同館呀?別說外地遊客不知道會同館是幹什麼的,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也鮮有人知,甚至不研究這個領域的專家也未嘗知道。

提到會同館,讓我不禁想起了【西遊記】中有一段文字,唐僧師徒四人來到朱紫國都城,忽見一座門牆,上有會同館三字,唐僧道:徒弟,我們進這衙門去也。當初,讀【西遊記】時我也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唐僧師徒四人取經應該直接去廟裡才對呀,他到會同館幹什麼呀。帶着疑問,我到圖書館遍查史料才知道,會同館乃是朝廷用來專門接待少數民族官員及外國使臣的機關,通俗地講就是國賓館兼外交部,唐僧師徒到會同館是為了換度牒去的。

【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乃明人,他所作的唐僧取經的故事書中所使用的名詞卻都是他所處的明朝時期。唐朝時專門接待少數民族官員及外國使臣的機關不叫會同館,而是叫四方館、鴻臚客館等名。會同館作為此類衙門的稱謂實際產生在遼代,此後一直沿用到明清時期,元明清各朝在都城北京都建有會同館。

行走在甘雨胡同,長長的胡同直接通向王府井大街,胡同兩側北京胡同招牌似的四合院已經非常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非常流行的那種六層樓房。

元朝建立後與高麗、日本、安南、緬、占城、暹等各國,保持着較為密切的聯繫,這些國家不時派遣使節到元朝。為了更好地接待這些使節,元朝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時,在大都設使館接待各國使者,並將使館定名為會同館。到元貞元年(1295年)又定製,會同館歸於禮部尚書管領,由此足見會同館地位的重要。明承元制,也在京城設有會同館。永樂三年(1405年),將烏蠻驛併入會同館。正統六年(1441年),定為南北兩館,北館六所,南館三所。

明代的北會同館位于澄清坊大街東,就是現在的王府井一帶。甘雨胡同明代亦屬澄清坊,而且地近王府井大街。弘治五年(1492年)對南北兩館進行了改建,改建後的北會同館有房屋376間,南會同館有房屋387間。從這個記載中,我比照了老地圖,發現明代北會同館的376間房屋,這要是按照占地面積,怎麼也得有好幾條街了,可以大膽設想,極有可能,在明代,北會同館就有相當一部分館舍是在甘雨胡同中,這也為清朝會同館建在甘雨胡同提供了依據。

清朝入關後,沿襲明制,在京城亦設有會同館。光緒朝【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載,順治初(1644年)建會同館,以待外國貢使。清朝時,會同館仍隸屬禮部,由禮部主客司主事管領,與明朝不同的是主事是滿漢各一人,而不是單一的漢人了。清朝與各國的交往較之前朝更為頻繁,且來朝的各國貢使人數更為眾多,所以清朝會同館館址眾多,且多變化。雍正二年將當時稱為乾魚胡同的官房作為會同館館舍使用,乾隆二年收回。

會同館的設置目的是為往來貢使提供飲食起居,並為他們與朝廷進行各項交流活動提供了最為基礎的物質保障和環境保障。如往來貢使的飲食由政府按制提供,政府官員有時要宴請、會見貢使一般也在會同館內進行。遇有國家重大活動,在京貢使會在會同館內參與慶祝活動。像【西遊記】中唐僧師徒進入會同館就是主要為了安頓歇息,等候換取公文。

此外會同館還具有管理各國來京貢使,接管各國貢物的職責,各國所獻所有貢物均由會同館清點以後呈報朝廷,我們在電視裡看到的使者將貢品直接呈現給皇帝的鏡頭在歷史上是不大可能的。然而進入近代以後,隨着清王朝的國勢日漸衰落。他已無力保護周邊各族和藩屬國,他們之間的朝貢關係也就日漸瓦解了。與清政府有着朝貢關係的這些周邊諸國,如朝鮮、越南、緬甸、南掌、暹羅、琉球等逐漸停止了向清朝派遣朝貢使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會同館被廢除,存在了有千年歷史的會同館從此消亡了。

甘雨胡同六號

從明朝的道觀變身北方客棧

我到甘雨胡同探訪,另一個目的是為尋找甘雨胡同六號。前些日子友人偶然介紹給我一本書,書的名字是【甘雨胡同六號】,這本以一個地址作為書名的書籍在市面上並不多,再看作者是南星。南星的本名是杜南星,1910年出生,他的【甘雨胡同六號】民國時代出版,新近才被發掘而重新出版。南星20世紀40年代初期在北京大學文學院做英文系講師,而他聲名鵲起是因20世紀80年代翻譯了溫源寧的【一知半解】。其實我對南星早有耳聞,他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是小有名氣的詩人和京派散文名家,其散文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散文史上獨樹一幟。【甘雨胡同六號】這本散文集主要講述南星在旅店投宿或家中住宿時的一些所思所感,南星的文字清新婉約,引人深思。

其實南星寫【甘雨胡同六號】並非杜撰,北京的甘雨胡同真就有六號,而且與作者還有過一段情緣。前日讀了王聖思懷念其父親王辛迪的文章【情系甘雨胡同六號】,使我對這座甘雨胡同六號有了更加感性的認識。王聖思寫道:甘雨六號原是一所不起眼的道觀,香火久廢,主持的道人索性把它改作變相的北方客棧,供單身客人租用,他也就成為二房東。道人是個紅光滿面的胖子,和善豪爽,見面總是今天天氣哈哈哈,多話也無。父親租住在道觀後面的右方小院,住房僅一小間,但關起院門,自成院落,顯得十分幽靜,和大殿前院隔着一道短牆,只有花開過牆來,彼此各不干擾,相安無事。小院也有花有木,長着一棵山桃樹,窗下有一株丁香,春天來臨,給小院點染熱鬧的色彩和氣息;由於居住地點合適,去市場去學校都不過隔兩條街,而繁囂的市聲卻只隱隱地傳來,覺得遼遠,有時也會飛來幾隻小鳥,在枝頭啁啾為樂,陡增一些野趣,也給這院落的平靜添加一點韻響,這些都給父親帶來創作的靈感。

通過王聖思的文字,我知道了甘雨胡同六號原來是一座道觀,我立即查找有關北京胡同的史料,果然記載:明朝胡同內有元極觀、天主堂。元極觀始建於明代,原名玄極觀,萬曆三十二年(1604)秋進行修葺,趙鵬程撰寫了碑記。清康熙年間,為避諱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燁而改稱元極觀,為道教廟。史料中的道觀就是這座甘雨胡同六號了。那麼它現在是否還存在呢?我決定一探究竟。

我在夏日的驕陽下,從甘雨胡同的東口,一直走到西口,現在的胡同中哪裡還有舊日的影子。道觀建築那些標誌性的筒瓦,那拱形的山門,已經無從尋覓了。不僅玄極觀無從查找,民國時,胡同中的北平證券交易所、協成汽車行、巴西使館,還有新中國成立前在胡同西口的長盛酒店,也已經隨着時間的變遷而消失。

甘雨胡同中的玄極觀不僅王辛迪在這裡住過,南星後來也成為了甘雨胡同六號的寄寓者。王聖思說,南星住入後在這裡寫下了散文【甘雨胡同六號】,並且把自己的散文集也直接題名為【甘雨胡同六號】。

雖然甘雨胡同六號已經無從查找,但是它依然存在於南星的文字中,南星在【甘雨胡同六號】中寫道:後來,因為人總有一天會遷居的,我忽然變做一個廟宇里的住客了。那小小的隱秘的庭院有比廟宇應有的更多的寂靜,坐在終日關閉着的大殿裡的佛像永遠沒有聲音,有人從院中走過,腳步也是輕巧可聽的。HT住在那兒,後來CY也住在那兒我們念書、閒談、想各人的心思,再閒談,我們守着院裡的丁香,看它們生芽,開花,然後葉子一天比一天豐潤。(註:HT指王辛笛,而CY則是開元兩字的英語縮寫,開元即沈啟元。)在南星的文字中,甘雨胡同六號仿佛又重新來到一樣,它一直存在於當事人的記憶中,從來不曾消失。南星說:那美好的小院子永遠是你的:記着無花的桃枝吧。記着棕櫚樣的椿葉吧,作客時且懷着主人的心。一日如千萬年,千萬年也如一日:讓詩句做終古的提示者,莫說你有了一生的悵惜。伴着南星的詩我離開了甘雨胡同,去往我的下一個目的地。

伏天何處覓清涼盡數京城珍稀『雨』字老胡同

伏天何處覓清涼盡數京城珍稀『雨』字老胡同

老北京胡同

春雨胡同

曾經是像一輪彎月的小胡同

北京帶雨字的胡同不多,春雨胡同還有因此胡同衍生出的春雨一巷、二巷在帶雨字的胡同中就占了半壁江山。春雨胡同在東城區,是建國門內大街路北一條南北走向的胡同,胡同北起新開路胡同,南到建國門內大街,連接春雨一巷與春雨二巷。在有關胡同的史料中記載,春雨胡同長306米,寬7米,這在北京的胡同中,是標準的小胡同。不過胡同叫春雨胡同也只有50來年的光景,清代春雨胡同名為火神廟,因胡同內有一座火神廟而得名。

新中國成立後,一度被稱為火神廟胡同,1965年統一街巷名稱時,胡同才改名叫的春雨胡同。胡同叫了春雨胡同與火神廟的名字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我想當年給胡同取名的人大概是取水能克火之意吧。

頂着如火的驕陽,我按着地圖上的指示來到建國門內大街路北。下了公交車我放眼望去,從東單銀街往東的建國門內大街以北是新蓋起來的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再往北是政協會議中心。我在這片高大的建築群中穿行,哪裡還有小胡同的影子,忽然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和政協會議中心之間我發現了一棵古樹,古樹身上帶有銘牌,說明這棵樹是有身份的樹。在新落成的建築群中有古樹,實際就在暗示着這裡曾經的不平凡。我沿着政協會議中心旁邊的道路繼續往北走,終於在政協會議中心的後身找到了春雨胡同。

春雨胡同現在已經大部分被拆除了,胡同里只剩下了幾戶人家,胡同的模樣已經無法辨識。春雨胡同原來是什麼樣子呢,我在胡同中打聽了好幾個居民都搖頭說,自己才搬來並不了解。終於有個老奶奶接口道,打聽春雨胡同呀,她自豪地說,自己在春雨胡同住了一輩子,當年的春雨胡同有漂亮的弧線,像一輪彎月,然後就沒有了再多的記憶。

春雨二巷

那座傳奇的小學校,是西部歌王王洛賓的母校

其實這片胡同中確實沒有什麼特別的,但是附近的春雨胡同小學卻是與眾不同的。春雨胡同小學在北京眾多的小學中,屬於默默無聞那種,但是它卻是一座傳奇的學校。學校建校100多年間,校名就改了13次之多;學校從八旗貴族子弟學校,演變成普通的片區小學;學校叫春雨胡同小學,實際位置卻在春雨二巷,這些都讓這所小學有了不平凡的經歷。

春雨胡同小學引起了我的興趣,我按照老地圖在建國門內大街尋找着這所學校。現在春雨二巷已經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政協會議中心,寬闊的馬路,挺拔的建築,已經沒有了小胡同的身影。我在周圍的胡同中與老居民打聽這所傳奇的小學,有熱心的老居民說,春雨胡同小學早已與其他學校合併了。回家後,我翻看這所小學的史料,新近發現這所小學鮮為人知的是它還是西部歌王王洛賓的母校。

說到王洛賓立刻想起【在那遙遠的地方】【達坂城的姑娘】,這些歌曲傳唱久遠,王洛賓也成為中國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民族音樂家之一,有西部歌王美譽。王洛賓雖然是西部歌王,卻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l913年12月28日,王洛賓出生於牛角灣的藝華胡同,那是離古觀象台不遠的一條小胡同。胡同20號是個古色古香四合院,院子當中有一棵大樹,靠北有三間房,靠東有三間房,王洛賓就出生在北房內。王洛賓在家裡排行老四,父親王德禎為他取名為王榮庭。王洛賓曾祖父是浙江人,以賣茶葉蛋為生,後流落到北京。爺爺是頗有影響的民間藝人,非常喜歡音樂,據說還組成了家庭樂隊,自娛自樂。王洛賓從小在這樣的家庭氛圍,耳濡目染與音樂結了緣。

1919年9月,不到六歲的王洛賓到京師八旗子弟高等小學堂學習,這所學校就是春雨胡同小學的前身。京師八旗子弟高等小學堂成立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最初校名為左翼鑲白旗學堂,校址就在春雨二巷蒙八旗都督府內。小學時王洛賓身體多病卻展露出音樂天賦,大夫對王洛賓的父親說:你兒子缺乏鍛煉,潞河中學有體育課,送他到那裡去念書,準會有個好身體。1927年夏,父親把王洛賓送入通州潞河中學讀書。1931年9月,王洛賓如願被保送到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七七事變後,北平淪陷,王洛賓離開北平走上抗日的道路,他輾轉來到西部,西部具有與北平不同的民風和音樂風格,這些深深地吸引了他。1938年在蘭州改編了第一首新疆民歌【達坂城的姑娘】之後,王洛賓便與西部民歌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從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開啟了他傳奇般的一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