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46|回覆: 2

[思維啟發] 【資治通鑑】爲何備受推崇三大特點鑄就不朽經典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8-15 12: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中國的歷史典籍浩如煙海。古希臘則是一個哲學的國度,希臘人重視哲學和科學,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希臘三傑名震古今。中東、北非(閃族來自北非)、南亞分別是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佛教的誕生地。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最重視歷史。在汗牛充棟的歷史著作中,【資治通鑑】是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資治通鑑】的第一個特點是通。它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通史,可以說是大而通。它篇幅大、字數多、年代長。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宋太祖趙匡胤建國前夕,凡1362年,含周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各朝的歷史。全書正文有三百多萬字,司馬光參考了三百多部著作,對於史料矛盾或記載不清之處,還進行了比較、考訂,撰寫【考異】三十卷。爲了編撰這部書,司馬光和他的團隊(當時著名史學家劉攽、劉恕、范祖禹等)前後花了十九年時間。元祐元年(1086)最終定稿,六年後刊行。現在通用的版本是中華書局出版的點校本,加入了元代史學家胡三省的注及有關附錄,排印出來有六百萬字。

因爲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廣爲流傳,這使得【資治通鑑】的總主編司馬光成爲一個婦孺皆知的名人。他編纂這部書,不僅出於自己的喜好和責任感,也和北宋前期提倡文治教化、重視總結歷史經驗得失有關,所以這部書是奉敕編撰的。因此,【資治通鑑】這部書的第二個特點是正。不僅符合儒家正統價值觀,而且內容通於大道,取材專取事關國家興衰、民生休戚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其撰述目的是爲了借鑑歷史上治理國家過程中,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原名【通志】。神宗以該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故賜名資治通鑑。

正是因爲司馬光的經世情懷,鑄就了【資治通鑑】的第三個特點是經世致用。全書按時間先後編次史事,但往往用倒敘、插敘或總結的方式,交代史事的前因後果。重要人物逝世,重大事件的得失,作者會有一段蓋棺論定的評價,或者引據史書,或者用臣光曰的形式,使紛紜的歷史事實與人物,呈現出系統而明晰的頭緒。它的內容以政治史、軍事史爲主,尤其對於戰爭的記述,精彩紛呈,充滿了辯證法,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提供給閱史者借鑑。寫四庫提要的館臣評述【資治通鑑】網羅宏富、體大思精。曾國藩更向人推薦說:竊以爲先哲經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溫公【資治通鑑】。爲什麼曾國藩認爲【資治通鑑】是最好的經世治國之書呢?因爲這部書不光講道理,還通權變。因爲這部書不光講道理,還通權變,即所謂窮物之理、執聖之權。一本書能講清楚道理已經難得了,除了講道理,還通權變,懂得講操作,這當然是了不得。據說朱元璋就對【資治通鑑】情有獨鍾,清朝康熙、乾隆等帝王也都閱讀通鑑學習治國之道,並作御批(讀書筆記)傳世。

史書的價值可以從兩個方面評價: 一個是史料價值,一個是史著價值。作爲歷史材料,【資治通鑑】的隋唐五代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作爲史學著作,【資治通鑑】具有不可替代的閱讀鑑賞價值。明清之際的著名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評述【資治通鑑】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爲後世不可無之書。清代史家錢大昕說: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鑑】。

錢的意思是【資治通鑑】的取材多有超出正史之外者。這是因爲司馬光的史料選擇確實還參考了正史之外的幾百部著作,並爲【資治通鑑】寫了【考異】,對不同的記載進行考訂。錢大昕的評價道出了【資治通鑑】搜羅史料求博、考訂史實求真的特點。

【資治通鑑】這部書得到了後世學者、帝王的交口稱譽。王夫之寫過一本【讀通鑑論】,專門對【資治通鑑】記載的史實進行評點。王夫之認爲閱讀【資治通鑑】,知歷代興衰,明人事臧否,可以自淑,可以誨人,可以知道而樂。自淑,就是可以提升自己;誨人,就是可以與人分享;知道而樂,就是知道治國之道、爲人之道、處事之道,而感到很愉悅、很快樂。所以自淑、誨人、知道而樂,就是我們學【資治通鑑】的宗旨,也是我們讀【資治通鑑】要力爭達到的三重境界。

其實,歷史就是前人在應對各種挑戰後,給我們留下的一些經驗總結。人生、民族、國家,都會有不同的挑戰。爲了應對這些不同的挑戰,人們相關應對的措施、應對的辦法、應對的智慧,所有的成敗得失的記錄就構成歷史。讀史就像看高人下棋,他們每走一步都留下來一些歷史的印記,這就構成了一個棋譜的殘局。我們熟讀這種殘局,我們就能下棋了;我們熟讀歷史,我們對人間的這些不同的挑戰,就能做到心中有數。道理往往是抽象的,歷史是具體的。抽象的道理在具體的歷史情境當中,就能使我們明白權變的道理。

【資治通鑑】爲何備受推崇三大特點鑄就不朽經典

【資治通鑑】爲何備受推崇三大特點鑄就不朽經典

本文爲中華書局【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一書導言,作者張國剛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標題爲編者所加。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3-28 17:38 | 顯示全部樓層
【資治通鑑】作爲中國史學巔峰之作,其不朽價值可從三大維度闡釋:

一、通貫古今的史學架構
全書以編年體爲經,事件爲緯,構建起自戰國至五代縱跨1362年的歷史坐標系。司馬光團隊以"通"爲綱,打破斷代史局限,將十六朝興衰熔鑄一爐,開創"通史致用"之典範。其考異制度尤具現代史學意識,三百餘種文獻比勘形成的三十卷【考異】,實爲宋代考據學之先聲。

二、經世致用的編纂旨歸
不同於單純史料彙編,該書以"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爲宗旨。司馬光以宰相視角裁量史料,於"臣光曰"史論中滲透治國智慧。如記三家分晉特書"天子自壞綱紀",揭示禮制崩壞之禍;敘淝水之戰凸顯"明主慎擇將相"之理,皆體現以史爲鏡的實踐理性。

三、團隊協作的學術範式
編撰過程集劉攽(兩漢)、劉恕(魏晉)、范祖禹(隋唐)等名家專長,開創集體修史新模式。十九年淬鍊形成的嚴謹治學傳統,使此書既承【左傳】編年之法,又啟【文獻通考】制度考辨,堪稱集體智慧結晶。胡三省注本更添學術厚度,形成"正文-考異-注釋"三維闡釋體系。

此書之偉大,正在於將歷史書寫升華爲文明傳承的載體。其宏闊的時空視野、深刻的治道思考、嚴謹的學術方法,共同鑄就這部中國政治智慧的百科全書。
龔秋 發表於 2025-4-8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資治通鑑】作爲中國史學經典之典範,其不朽價值可從三個維度予以闡釋:

一、通貫古今的史學體系
【資治通鑑】建構了中國編年史著述的巔峰範式。其"通"之特質體現在三重境界:時間維度上貫通十六朝1362年史事,空間維度上涵蓋中原王朝與周邊政權互動,史料維度上熔鑄三百餘種典籍而成一家之言。司馬光團隊採用的"叢目-長編-定稿"三級編纂法,開創了集體修史的科學範式。胡三省注本的加入,更形成"正文-考異-注釋"三位一體的學術體系,使這部皇皇巨著兼具史料彙編與史論專著的雙重價值。

二、經史互證的義理內核
其"正"之特質絕非簡單迎合儒家正統,而是體現爲"春秋筆法"與"通鑑精神"的辯證統一。在選材上,嚴格遵循"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的標準;在筆法上,通過"臣光曰"的史論形式,將歷史敘事提升至"明道"層面。如記載"三家分晉"事件時,特以周天子冊命爲開端,深刻揭示"名器不可假人"的政治倫理。這種將歷史實證與價值判斷相融合的書寫方式,使【資治通鑑】成爲傳統政治哲學的具象化表達。

三、資政育人的實踐智慧
其"用"之特質形成獨特的"歷史鏡鑒"方法論。全書對二百九十四場重大戰役的記述,均著眼於戰略決策與戰術得失的辯證分析。如記載淝水之戰時,既詳述前秦符堅"投鞭斷流"的驕兵心態,又剖析東晉謝安"圍棋賭墅"的心理戰術,最終引申出"恃眾輕敵者必敗"的治軍原則。這種將歷史經驗轉化爲行政智慧的編撰理念,使該書成爲歷代統治者必修的"帝王教科書"。

當代學者錢穆曾指出:"讀【通鑑】者,不可僅作史書看,尤當作爲一部政治哲學書看。"該書的價值不僅在於系統保存了中古時期的政治記憶,更在於構建了"歷史-現實-未來"的認知框架。在信息爆炸的當代,其"通古今之變"的史學視野、"成一家之言"的學術魄力,仍爲歷史研究者提供著方法論啟示。這或許就是曾國藩稱其爲"經世之書至善"的根本原因。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