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19|回覆: 0

[思維啟發] 先驅者的彷徨與震撼原來『蠻夷』比我們更文明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8-16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湘陰,湘北小城。湘江流經此地,始匯入浩淼洞庭。

此爲遠浦歸航之地。夕陽下的守望,濤聲里的遠方,都在水濱之地,如一管蘆笛,一夜笙歌。

而今,你走在湘陰縣城,真正知道郭嵩燾人生並懂得其意義和價值的,可謂少之又少。他們更願意談論鶴龍湖的蟹,或某處的油菜花開得正好。

車子駛入縣城的時候,我提議去郭家老宅看看。那麼個舊房子啊,去看過啊,真沒什麼好看的。我沒有堅持。想想也是,如果故居僅僅爲旅遊開發而重建。那不過是一處記憶的地標,藉以安放遊人的敬意和緬懷罷了。

先驅者的彷徨與震撼原來『蠻夷』比我們更文明

先驅者的彷徨與震撼原來『蠻夷』比我們更文明

郭嵩燾

先驅者的彷徨與震撼原來『蠻夷』比我們更文明

先驅者的彷徨與震撼原來『蠻夷』比我們更文明

郭嵩燾故居附近的陋巷(資料圖)

對於郭嵩燾這樣的思想者來說,老屋可寓居親恩與鄉愁,卻怎麼也安放不了文化的中國與文明的世界。

明萬曆年間,郭嵩燾的先祖自江西遷入湘陰,靠經商而發家。

有流水的地方就有商業之盛;而有商業的地方就有開放之精神。這些,或許都是上天給幼年郭嵩燾的滋養。

18歲考秀才,20歲中舉人。公元1837年,郭嵩燾從湘陰來到長沙,進入嶽麓書院。那是一段雲上的日子。在這裡,他結識了劉蓉和曾國藩。多少次,林泉朗月之下,風發正茂的他們縱論聖賢之道,各懷功名之志,相期不負平生。此三子,一生皆爲莫逆。

而今,嶽麓書院的講堂兩側的對聯,郭嵩燾他們都讀過吧?

先驅者的彷徨與震撼原來『蠻夷』比我們更文明

先驅者的彷徨與震撼原來『蠻夷』比我們更文明

嶽麓書院講堂楹聯

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陟嶽麓峰頭,朗月清風,太極悠然可會。

君親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聖賢道何以傳, 登赫曦台上,衡雲湘水,斯文定有攸歸。

聯繫起曾國藩、郭嵩燾此生留給世人的評論,只覺這毀譽聽之於人的慰勉,似乎專爲他們而備。文字就是一道炫光,足以穿過重重疊疊的人心與歷史。幾十年後,曾國藩因組建湘軍、戡亂太平天國,成爲權傾一時的晚清重臣,被滿清朝廷封爲一等武毅侯。郭嵩燾亦曾巡撫廣東,成爲晚清第一個出使西洋的外交使者。

這一切,或許都與他們當年於嶽麓書院的那些契闊談心相關。多年以後,郭嵩燾於病榻上彌留之時,還在以詩追念這些年輕的日子:見及曾劉歲丙申,笑談都與聖賢鄰。兩公名業都千古,辜負江湖老病身。

求學嶽麓書院的第二年,郭嵩燾便和曾國藩一起晉京參加科舉考試。這一次,曾國藩中了進士,而郭嵩燾黯然南歸。此後,他再度參考,又再度落榜。直到公元1847年,而立之年的郭嵩燾方才以第二甲第三十九名的成績,中了進士。與他的同科進士,都是日後大名鼎鼎的晚清變革社會的人物:李鴻章、馮桂芬、沈葆楨

在沒中進士的那些年,郭嵩燾都做了些什麼呢?

他去了浙江。那是公元1840年。

這一年,中國朝廷那塵封千年的沉重大門,在鴉片戰火的隆隆炮聲中吱呀啟開。遠渡重洋的堅船利艦駛入了帝國的殘陽,拖著長辮的滿朝文武,震怒於侵略的海盜,卻又震驚於文明的天使。

鴉片的銷煙,最初起於中國的海域。可是,對於湖湘而言,來自於西方的這一次重創,可能還只是關於長毛的飯後談資與謠言。

22歲的郭嵩燾,卻近距離親歷了這一場戰爭。這一年,在友人推薦下,他到了浙江,成爲浙江學政羅文俊的年輕幕僚。

鴉片戰事,近在咫尺,郭嵩燾不可能沒有震動。

先驅者的彷徨與震撼原來『蠻夷』比我們更文明

先驅者的彷徨與震撼原來『蠻夷』比我們更文明

西方人筆下的鴉片戰爭場景

當年,來自英國的東方遠征軍於浙江登陸,先攻占了定海,一月後北上渤海。越明年,英軍炮轟廣州,隨後攻占廈門。短短的時間之內,定海、鎮海、寧波、慈谿、餘姚、奉化以及吳淞、鎮江、上海、南京等沿海城市,面對艨艟鬥艦、金髮碧眼與洋槍洋炮,除了瞠目結舌之外,幾無還手之力。

朝廷命奕經爲揚威將軍,組織三萬兵力。這一場戰事的展開,無異於古代冷兵器遇到了近代熱兵器。交戰雙方,似乎不在同一個年代。

郭嵩燾第一次目睹了這一股來自異域的旋風力量。他痛感中國海防的鬆弛與荒廢,也意識到整個王朝正處於唯唯諾諾、跌跌撞撞和搖搖晃晃之中。

平時袖手談心性,臨陣一死報君王。這才是一個士夫夫於亂世的精神與風骨嗎?

郭嵩燾陷入了深層的反思。

其實,英國人發動鴉片戰爭的初衷,並不在土地,女人,皮革與金錢,只是通商與貿易。因此,一紙【南京條約】暫時就平息了槍炮的轟擊。重門深鎖的神州大地,從此撕開了幾道口子:上海、南京、廈門等五個沿海城市從此開放通商。

英國人的炮火、堅船與現代兵器,給郭嵩燾所帶來的震盪,幾乎顛覆了自己的世界觀。然而,與其一樣強烈的震盪,卻表現在朝野士大夫們對于洋人的淺薄認知與妖魔化想像。

先驅者的彷徨與震撼原來『蠻夷』比我們更文明

先驅者的彷徨與震撼原來『蠻夷』比我們更文明

鴉片戰爭時期的英中兩國君主:維多利亞女王與道光皇帝

有人說:英國女王可以自己找對象。這哪裡還是人啊?分明是對君臣大義的最大挑戰嘛!他們壓根就不是人,當然也就談不上國家,他們只不過是可惡的洋夷。也有人相當然:別看英國人的眼睛那麼大,其實晚上看不清楚。還有人意淫成奇葩:英國人上半身刀槍不入,可下半身並不行。你用長棍子一掃,他就會應聲而倒。因爲,他們的腿腳束縛得太緊。所有高談闊論的識見,無不來自踱著方步的朝廷大員、巡撫,至於普通百姓的迷信、荒謬和可笑,可想而知。當時,即令像林則徐、曾國藩這樣的人物,他們對于洋人與洋務的認識,也都極其有限。

先驅者的彷徨與震撼原來『蠻夷』比我們更文明

先驅者的彷徨與震撼原來『蠻夷』比我們更文明

十九世紀前期的英國士兵與其裝備

歷史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世界已恍如村落。然而,在19世紀中葉,自以爲是世界中心的華夏文明,卻完全與世界失去了聯繫。

我總在想,一個國度、一種文明,到底需要多長時間的閉目塞聽、閉頭鎖國,到底需要何等程度的愚昧無知和專制誅心,到底需要怎樣一種群體性的盲目、偏見與敵視,才能成就如此群體性的貧弱、落後、與可憐的精神生態?

先驅者的彷徨與震撼原來『蠻夷』比我們更文明

先驅者的彷徨與震撼原來『蠻夷』比我們更文明

清朝武士

在中西文明的比較上,整個社會的權力和智識階層,幾乎都在襲用幾百以來的華夏中心觀,都在莫名奇怪地固守著以華化夷或萬方來儀的帝國虛榮。

人們站在疆域遼闊的海棠葉版圖上,站在農耕文明的田壟上,全然看不見藍海那一邊的機器大生產與工業革命的劃時代變革,也看不到地平線上新大陸的悄然崛起。

先驅者的彷徨與震撼原來『蠻夷』比我們更文明

先驅者的彷徨與震撼原來『蠻夷』比我們更文明

吸鴉片的清朝人

沒有什麼比一場戰爭更能窺見王朝的鬆弛和衰朽。

在浙江,郭嵩燾通過戰爭獲得一個觀察西方的窗口與視角。然而,那時那地,他看到的還只是兵艦之利,尚沒有真正見識過文明之光。

中進士之後,郭嵩燾的父母先後辭世。遵制,他六年丁憂在家。

他沒有想到,戰爭如此迅速地威脅著自己的家鄉。

這一次,不是外族,而是內亂。

先驅者的彷徨與震撼原來『蠻夷』比我們更文明

先驅者的彷徨與震撼原來『蠻夷』比我們更文明

油畫作品中的金田起義場景

公元1851年,落魄秀才洪秀全,於廣西金田村起義,建立太平軍。整個王朝就像一個老房子。太平軍一路攻城掠地,次年即進入湖南,圍攻長沙,其勢不可阻擋。

危如累卵之際,朝廷命侍郎曾國藩在家鄉組建地方團練,以剿滅叛亂。其時,他正在湘鄉服母喪,守制在家。接到這一紙詔令,曾國藩本能地力辭不受。聞此,郭嵩燾的車轎從湘陰直抵湘鄉,一爲弔唁,二爲力勸,他以保護桑梓之名從國藩其父處獲得支持。

曾國藩日後組建湘軍,成其功業,其始在此。此後,左宗棠出山,亦是郭嵩燾促成。

先驅者的彷徨與震撼原來『蠻夷』比我們更文明

先驅者的彷徨與震撼原來『蠻夷』比我們更文明

曾國藩與左宗棠

後來的歷史表明,無論是曾國藩還是左宗棠,皆功高赫赫,爲晚清中興名臣。若問其最初,郭嵩燾皆勸說有功,他也一直引以爲榮。

曾國藩出山之後,湖南巡撫張亮基亦迎左宗棠入幕。以左氏之才,太平軍攻長沙未克,繞道益陽、寧鄉、岳陽,直至攻取武漢,占領南京。

當是時,江忠源致書郭嵩燾,懇請他經營國計,保衛地方。隨即,入江西營帳,輔佐戎務。至前線,嵩燾這才驚訝地發現:太平軍水上力量極其強大,十餘萬船隻泊於水上,而人皆舟居。

自賊東下,馳突長江,惟所侵踞,官兵無一船應之,非急治水師不足以應敵。

這些夾著湘陰口音的滔滔宏論令江忠源極爲激賞,他囑嵩燾緊急上疏。不幸的是,忠源不久便戰死於廬州。此後,曾國藩以造船自任,移駐衡州,以建江南水師。郭嵩燾輔其軍務。

那是公元1855年。湘軍一度攻下武漢,旋又被太平軍所占。九江一役,湘軍更是慘敗,曾國藩退守南昌。在最困難的時候,當年嶽麓書院的三劍客,再次相聚帳中。他們所達成的精神默契是:奔走效力,皆所不辭。惟不樂仕宦,不專任事,不求保。

超乎功名利祿,只爲同道相知。他們,成就了湘軍的最核心。

是年深冬,郭嵩燾前往浙江,負責爲湘軍籌餉。從水路抵達杭州時,正是除夕之夜。其時,浙江市面所用皆爲花邊洋錢,此行收穫無多。於友人提議下,郭嵩燾致函曾國藩與浙江巡撫,決定前往上海。

鴉片戰爭的海上硝煙,讓郭嵩燾見識過海盜的猙獰。這一趟上海之行,卻讓他震驚於西方文明天使般的微笑。

1843年上海開埠之際,尚不過是一個海邊小縣。然而,12年之後,在洋涇浜以北的租界,船艦,洋樓,洋房,物什、飲食、男女,兒童來自異域的生活與畫卷,爲郭嵩燾打開了一個嶄新的文明世界。

先驅者的彷徨與震撼原來『蠻夷』比我們更文明

先驅者的彷徨與震撼原來『蠻夷』比我們更文明

清代上海

這世界,不同於血與火的江南戰場,更不同於積貧積弱的傳統民間。一個中國人看到外國租界發生的這一切,按世人的觀念與邏輯,似乎只能是敵視與憤激。

越是憤慨與仇恨,便越能表達民族的立場,越能表達愛國的衷心,越能顯現道德的神聖。

然而,郭嵩燾的思維並未停留於感性,他並未被一觸即發的情緒遮蔽自己的獨立思考。

看看他所記下的洋樓吧。

極明爽。四面皆離立。環以窗欞,玻璃嵌之。高或三層,皆樓居,而下設議事廳。或曲折作三四間,五六間,置諸玩器,精耀奪目。

在今天的中國,這樣的現代建築或寫字樓幾乎隨處可見。中國的百年現代化進程,讓郭嵩燾當年的驚異變成了生活的常態與常識。然而,放到160年之前,處在戰火併未退場的背景下,有誰還能感嘆洋樓的殆罕與倫比?那不是犯眾怒嗎?

郭嵩燾一直在犯眾怒。他特意去參觀了黃浦江上的英國兵船。相形之下,他自己爲湘軍所建的那些小筏,又是何等寒磣!這是依靠機器的火輪船。郭嵩燾滿懷好奇地登上舷梯,察看機器,並且,還第一次在船上的餐廳里喝到了洋人醞制的紅葡萄酒。

如果拋開戰事不說,洋人其實很有涵養。孩子極秀美,婦女多出遊。人與人彬彬有禮,殷勤致意,互通款曲。

他幾乎以一種超越戰爭的眼光,很快就將洋人還原成了一個文明人。他對于洋人的態度,更多是一種對於西方文明的態度。

一百多年來,從海外歸來的人們,對於國外文明生活的禮讚與致敬,從來不曾停止過。對於國外的城市建設、公民素質、文明素養、規則意識,人們總免不了萬千感慨。可是,當海歸們談論我們與西方的差距時,再也沒有人去給他貼上漢奸的標籤,也沒有人再去簡單地指斥其奴顏和媚骨了。

較之郭嵩燾,這都是一百多年之後的後話。

他的時代無法理解他。這,就是郭嵩燾思想的超越,是他此生無以排解的寂寞,也是他註定被人曲解的地方。

於他而言,對於文明人的文明生活,喜歡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比照與叩問:同樣是上海這樣一片土地,爲什麼千百年來就沒有生出如此美好的文明生態呢?

上海之行,郭嵩燾遇到了近代中國最早通曉西學的有識之士,李善蘭與王韜。共通的思想與識見,讓他們一見如故。

在郭嵩看來,洋人無疑是現代文明人,他們所建立的國家爲文明之邦。他們顯然不同於夷狄外族,而是來自於一個先進的世界。那是有本有末的文明,政教爲其本,器物爲其末。

在一個極易被戰爭灼燒情緒的時代,郭嵩燾憑藉著自己獨立而理性,以一種擁抱、對話、學習、致敬的方式,硬是將古老的中國境遇悄然放入了世界文明的版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