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66|回覆: 1

[思維啟發] 中華傳統醫藥漫談古醫家為何以『杏林中人』為榮?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8-17 09: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杏林』是中華傳統醫學的代名詞,自古醫家以位列『杏林中人』為榮,醫著以『杏林醫案』為藏,醫技以『杏林聖手』為贊,醫德以『杏林春暖』為譽,醫道以『杏林養生』為崇。『杏林春滿』或『譽滿杏林』,通常被人們用來稱頌醫術高明、品德高尚的醫生。其實,杏林文化的產生與形成是通過古人董奉在廬山創立的『和諧杏林園』所衍生的。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人,有很高的道術和醫術,與當時的華佗、張仲景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餘株,郁然成林……』

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古時又稱匡山,位於江西九江南岸,其獨特的『一山突顯』的地理概貌,形成了山上樹木茂密,雲霧茫茫,山下長江滾滾的巨大反差。古代廬山原始森林裡風雲變幻莫測,毒霧瘴氣籠罩其間,使當地民眾多哮喘、濕熱疫毒之患。董奉認為春季疫毒不斷,夏季濕濁犯體,秋季濕燥相積,冬季陰寒虛熱,外感內傷連綿其根難除。後經反覆冥思苦想究其關鍵在於清肺化濕、祛邪解毒。遂就地取材,以當地的『杏』為主材治病防病。春天董奉以桑杏湯免費布施山民,夏天教化山民以杏果佐食,既濟無米之炊又具潤肺解毒之功。以杏為主藥配置的藥劑很快使纏繞山民的頑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儘管『靈山之下,其木多杏』,也不能滿足與日俱增、慕名而來的病患和災民藥食兩用。熱忱為山民診病療疾的他,在行醫時從不索取酬金,每當治好一個重病患者時,就讓病家在山坡上栽5棵杏樹;看好一個輕病,只須栽1棵杏樹。四鄉聞訊前來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為醫酬。幾年之後,廬山一帶的杏林多達10萬株之多。杏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販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饑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達2萬餘人。後來還說有老虎鎮守杏林,故又有虎守杏林之說。

葛洪【神仙傳】曰:『燮嘗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藥與服,以水含之,捧其頭搖之,食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正是由於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神奇醫術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後,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以紀念董奉。

代表着祖國傳統醫學的杏林文化,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史上一個偉大的文化現象。醫學教育的傳承與發揚,不光來自官方導向、典籍傳世、系統教育和師徒相授,並且來自民眾。其社會根源是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理想永不停止的追求。這也是我們現代醫務工作者的方向。

(作者為北京朝陽區中醫醫院醫師)

錢洽 發表於 2025-4-10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杏林考源與醫德範式芻議】

"杏林"作為中華醫學的文化符號,其淵源可追溯至東漢建安年間。董奉在廬山開創的"栽杏易醫"模式,不僅構建了醫患關係的理想範式,更在傳統醫學倫理體系中樹立了不朽的精神坐標。考葛洪【神仙傳】所載,董奉醫療實踐的核心價值體現在三個維度:其一,以杏為媒建立生態醫療系統;其二,以林為證踐行醫德可視化準則;其三,以濟為歸實現醫療資源循環。

從藥物學角度審視,董奉選擇杏樹頗具深意。【神農本草經】載杏仁"主咳逆上氣",而廬山濕瘴多致肺疾,杏樹四季可用:春取花、夏收果、秋采葉、冬用根,形成完整的藥用生態鏈。這種"就地取材-辨證施治-生態補償"的醫療模式,暗合【黃帝內經】"天人相應"的理論精髓。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特辟"杏"條,詳述其"潤肺、消積、散結"之效,可視為對董奉經驗的學術確認。

董奉創製的"醫酬轉化機制"具有開創性意義。將抽象醫德轉化為具象的杏林生長,使醫療價值獲得可視化衡量標準。這種"重病五株,輕病一株"的量化體系,實為古代醫療評價體系的雛形。更可貴的是形成的"醫療-生態-賑濟"閉環:杏果"歲得二萬斛"的記載(見【太平御覽】卷九六八),證明其成功實現了醫療資源的社會化轉換。這種機制與【周禮】"醫師掌醫之政令"的制度設計遙相呼應,卻更具民間智慧。

杏林文化的深層價值在於重構了醫患關係倫理。董奉"不取錢物"的診療原則,打破了"醫之為言意也"的職業神秘主義,代之以"醫之為言仁也"的倫理實踐。清代喻昌在【醫門法律】中強調"醫乃仁術",正是對這種傳統的繼承。而"虎守杏林"的傳說,則隱喻着醫者仁心對自然法則的感化力量,與【周易】"大人虎變"的德治思想一脈相承。

杏林傳統對當代醫學的啟示在於:醫療行為既是技術實踐,更是倫理實踐。董奉建立的"診療-種植-賑濟"三位一體模式,本質上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醫療倫理體系。當今醫者在追慕"杏林聖手"美譽時,更應參悟其中"醫道合一"的哲學內涵——正如【備急千金要方】所言:"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杏林文化的真諦,正在於將醫術的精準與醫德的溫暖,如同春風化雨般滋養人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