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62|回覆: 0

[思維啟發] 文化評析中小學語文應有『大教材』觀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8-19 09: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要借鑑中國傳統語文教材的編寫經驗,使語文教材內容經典、結構有機、知識豐富(包含文史哲),形成一個整體,建構一種『大教材』觀。

中小學語文教材改革近年來廣受關注,中華傳統文化作為國之精髓,在語文教育中的分量也越來越重。其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指增加傳統文化教育的分量,同樣指有選擇性地吸收傳統語文教育的經驗。中國歷史上一直非常重視語文教育,在數千年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是值得借鑑的。

傳統語文教材有一個『潛體系』,是以『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為起點,繼之以經典的閱讀與背誦,再加上【唐宋八大家文鈔】【古文觀止】,三個方面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三個方面各有其明確的功能而又相互配合,共同發揮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作用。

『三百千』是識字教材。兒童通過閱讀背誦『三百千』,能夠認識2000多個漢字,就有能力讀其他書籍了。『三百千』特別是【三字經】【千字文】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三字經】可以說是一個微型的百科全書,敘述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兒童讀這樣的讀物,心中就有一個中國歷史文化總的輪廓。在此基礎上再選入【唐宋八大家文鈔】【古文觀止】中的文章,意在為少年兒童提供優秀的文章範本,培養他們的文章寫作能力。

傳統語文教材的『互滲性』同樣值得借鑑。在這方面,清末民初的某些語文教材,如張元濟、高夢旦所編的【最新國文教科書】就做得很好。錢穆曾說,這套教材『有許多課文,深入腦中,久而不忘。稍後漸知讀書,乃知往年某一課文出【戰國策】,某一課文出劉向【新語】,或出東漢書,或出宋人筆記等。每讀一書,如還故家,如晤親友』。這套教材文字相對簡單易懂,學生初讀這些文字時易於誦習,而後讀書漸多,就知道這些課文出自古代一些重要典籍,因此『每讀一書』有『如還故家,如晤親友』的感覺。

相比之下,現在一些語文教材尚不具備傳統語文『潛體系』特點。目前小學與中學的語文教材彼此沒有什麼聯繫照應,既不是層層遞進,也沒有溫故知新。每冊教材選哪些文章基本是任意的,整個教材沒有很好地體現出識字(包括擴充文化常識)、經典(提升思維能力)與文選(包含寫作技巧的範例)三方面的有機結合。

語文教材編寫應該有一個根本的改革。不單單是選擇哪些文章做課文的問題,更需要的是借鑑中國傳統語文教材的編寫經驗,使語文教材內容經典、結構有機、知識豐富(包含文史哲),形成一個整體,建構一種『大教材』觀。

一是小學與中學的語文教材應有統一的考慮,形成一個整體。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方面應增加難度,而在教學上應降低要求。

二是課內的語文學習與課外閱讀密切結合起來,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基礎語文教育的課外必讀書,應着眼於書籍的文化內涵,至少應該包括【論語】【孟子】【老子】【莊子】【荀子】【詩經】【楚辭】【左傳】【史記】【世說新語】【唐詩三百首】【宋詞選】【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聊齋志異】。

這些必讀書應與課內教學結合起來,某些內容可以簡略的形式編入課文,如【論語】【老子】可以選若干段落編入小學語文課文,而【孟子】【莊子】和【世說新語】則可選其白話文的故事入教材。這樣不僅增加了語文教材的中國文化內涵,而且也使學生對經典著作有了初步認識,給日後閱讀經典原著打下知識基礎。

(唐曉敏,作者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教授、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傳播學院原院長)

劉杯 發表於 2025-4-1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語文教育智慧對當代教材改革的啟示】

當代語文教材改革確需建立"大教材"觀,這一理念與我國傳統語文教育智慧高度契合。傳統教材體系之精妙,在於其構建了"識字-閱讀-寫作"的三維進階體系,且每個環節都承載着文化傳承的深層功能。

考諸傳統,"三百千"的識字教育絕非簡單認讀。以【千字文】為例,其千字不重而包羅萬象,既是識字課本,更是濃縮的宇宙觀框架。周興嗣將天文地理、人倫道德熔於一爐,使蒙童在識字之初即建立完整的認知圖式。這種"文以載道"的編排智慧,恰是當代教材所欠缺的。

傳統進階教材更見匠心。【古文觀止】選文222篇,時間跨度從先秦至明末,體裁涵蓋論說、書啟、遊記等,實為文體學與思想史的微型博物館。其編排暗合"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的教學規律,如首篇【鄭伯克段於鄢】兼具敘事完整與義理明晰之特點,最適合作古文入門。

建議當代教材改革可參酌三點:其一,建立"核心文本+拓展閱讀"的雙層結構,以經典文本為經,以文化常識為緯;其二,注重文本間的互文關係,使【論語】選讀與歷史教材中的春秋背景相互印證;其三,恢復"吟誦-訓詁-義理"的傳統解讀方法,在語言訓練中自然滲透文化傳承。如此,方能使語文教材真正成為"文化基因"的傳承載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