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744|回復: 0

[思維啟發] 中元节如何回归传统重新出发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8-20 13: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元节:如何回归传统重新出发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清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在刚刚过去的中元节,国内不少城镇的街头巷尾都出现焚烧纸锭、放河灯、祭奠先人的民间仪式。相比其他传统节日,中元节却透着一股『寒意』,人们也习惯称之为『鬼节』,甚至还有人认为中元节是『封建迷信』而对它嗤之以鼻。传统悠久的节日渐渐变了味儿,现在我们该怎样过中元节?

是普度众生,更是孝道

『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完整体系,各有分工。与祖先信仰相关的节日每年就有三个。』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萧放告诉记者,相比于清明节对家族祖先的追怀,寒衣节为亡人送衣物,中元节的特点是一种超越家族的普度众生,祭奠的是所有先人,这和古代的佛道信仰有关。

中元节的由来,可谓源远流长。传统节日的起源多半与农业时令相关,中元节适逢秋收,亦不例外,本有祈求丰年之意。后来随着佛道信仰的兴起,中元节也和一则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相结合,从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就是目连救母的故事。

『目连之母青提是一个富有却刻薄之人,死后堕入阿鼻地狱。佛陀告诉目连,要救母亲于「倒悬」,就不能只救一人,而要让所有「倒悬」者脱离苦难,让饿鬼也有饭吃。』知名人文学者李汉秋说,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属于梵语音译,意思是『倒悬』,这是目连故事的起点,更具有浓厚的佛教意味。

不过,目连故事也深受儒家传统孝道影响,且不同于『二十四孝』单纯的敬老爱亲,它融合了从『小家之爱』到『众生之爱』的丰富内涵。『应该说,孝一直都是中元节的核心,由孝亲到爱人,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伦理秩序。甚至到现在,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还把母亲节定为七月十五这一天。』李汉秋说。

有文化认同,还有『香火』

随着传统文化热的盛行,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逐渐回归大众视野,相比之下,中元节的位置却有些尴尬。『年轻人对中元节越来越陌生,这跟中元节本身比较深厚的传统信仰、文化内涵特色有关。相比之下,年轻人关注的也许是消费性、娱乐性更强的节日。』萧放表示,和国内的日渐边缘化相比,海外华人对中元节反而更为重视。

以马来西亚的华人为例,萧放说,每逢中元节,当地华人成立的『中元联合会』会组织祭祀活动,以此强化自身的文化认同和社区凝聚力,促进生存状态的合理化。同时,联合会还会给华文教育筹款,延续海外华人社区的文化『香火』。

『在提倡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今天,我们应该更注重中元节背后的文化内涵,而不是贴上「封建」标签,一概抹杀。对于中元节,一面要尽量避开怪力乱神的部分,一面也要看到支撑它的孝道与博爱精神,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凝聚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部主任侯仰军说。

要活泼热闹,也要感恩

『西方的万圣节原本有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宗教内涵,但这不妨碍它成为一个有趣而形式丰富的节日,尤其是儿童特别喜欢。』萧放说,中元节其实也有不少兼具娱乐性与观赏性的仪式,譬如放河灯,就是一种能够在传承上积极创新、吸引年轻人参与的重要形式。

除此之外,东南亚国家华人群体所举行的『庆赞中元』的节庆方式,也是很好的参照。演剧、唱歌、选秀等多姿多彩的娱乐元素在舞台上进行,更多人在热闹祥和的氛围中集会、交游,体现出中元节特有的『人鬼同欢』的氛围。

『所谓人鬼同欢,其实是人和自己精神的沟通。在对传统的归复中,我们实现了精神的寄托和调整,也获得了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谈及中元节深层的文化心理,萧放说。而在侯仰军看来,摒除了故弄玄虚的元素,中元节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孝的弘扬培养感恩之心,增进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与其在电脑屏幕上点个蜡烛,追思逝者,不如亲临节日现场,好好过个中元节。』在侯仰军看来,回归传统、重新出发,也许才是移风易俗最好的方式。(记者 鲁博林)

fxqk001 發表於 2025-3-31 22: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元节的文化重构与当代价值》

中元节作为儒释道文化融合的典型载体,其核心精神实为"孝亲报本"与"慈济普度"的双重表达。从《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的时令感应,到《盂兰盆经》"救拔七世父母"的佛教伦理,这个节日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当下中元节遭遇的认知困境,实则是传统仪式与现代文明的断层所致。焚烧纸钱本是"事死如事生"的礼俗外化,然若流于形式,则易失其"慎终追远"的本旨。考《东京梦华录》所载宋代中元盛况,既有僧寺设盂兰盆会之庄严,亦有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之烟火气,二者并行不悖。今日复兴此节,当重拾三个维度:

其一,以仪轨显孝道。可效法古礼"三献"之制,将随意焚烧转为肃穆的家祭,通过诵读祭文、供奉时鲜等仪式,唤醒对家族史的认知。苏轼《中元病起》诗云"酒肴追祖考",正道出仪式的情感联结功能。

其二,以慈善续普度。目连救母故事中"十方众僧"共施法食的设定,实为古代社会救济的宗教表达。今人可转化传统"施食"习俗,开展社区助老、贫困助学等公益实践,使"慈济"精神落地。

其三,以文创焕新生。参考日本"盂兰盆舞"的现代转型,可将河灯仪式发展为光影艺术展,将祭祖饮食开发为节令文创。明人张岱《西湖七月半》记载的"设羹饭酬劳"习俗,恰是传统生活美学的范例。

节日的生命力在于常过常新。中元节当剥离"鬼节"的片面认知,回归其作为中华"孝慈文化"重要载体的本质,在守护文化基因的同时,构建符合现代文明表达的新范式。如此,方不负《易经》"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