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93|回覆: 0

多名匠二代參加銅雕人才培訓精耕一畝三分地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8-22 09: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819_017

20160819_017

圖為學員們正在參加銅工藝實踐課程。 潤丹攝

8月7日,『國家藝術基金2016銅雕藝術人才藝術作品首展』在北京798朱炳仁藝術中心結束了為期半個月的展示,這也標誌着此次『國家藝術基金2016銅雕人才培養項目』的正式結束。

『我14歲就輟學了,幾乎沒參加過任何高級別的培訓。以前覺得自己很牛,挺有創意和想法,也闖出了一片天地。但參加了這個培養項目後,短短幾十天,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自己做了太多年的井底之蛙而不知。』 到杭州參加『銅雕人才培養項目』之前,作為廣州銅雕『天程銅藝』的第二代掌門人,蘇英敏已經小有名氣,他把父親經營得相對慘澹的銅藝門面折騰得風生水起,幾乎擴張至一條街,網上的銷售額更是佔到了總銷售額的2/3以上。

像他這樣的家族技藝傳承人,此次培訓中有6位。對於傳統技藝,他們都有着自己的感悟和困惑,這次培訓,既開拓了他們的視野,也為他們提供了互相學習、交流的平台。

上了課,才明白匠人可開拓的空間有多大

6月2日,『國家藝術基金2016銅雕人才培養項目』在杭州開班。作為2013年底由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公益性基金,此前國家藝術基金主要圍繞舞台藝術創作、傳播交流推廣、藝術人才培養等方向進行資助,針對具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培訓很少。

有着140多年傳承歷史的『朱府銅藝』第四代傳承人朱炳仁是本次培訓的導師之一,『挑選優秀的學員是培訓實施的第一步。參加本次人才培養項目的32名學員都經過了嚴格的篩選,包括5位來自台灣地區的藝術工作者和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的年輕學員。最為特別的是,其中有6位是享譽傳統金屬工藝領域的匠二代、匠三代,包括廣式銅雕、烏銅走銀、苗族銀飾、琺瑯、水晶、鐵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領軍人物。他們已經有很好的基礎,但都可能有自己的瓶頸,需要提升,我們想把這些人聚在一起,互相激盪,撞出火花,為銅雕藝術嫁接更多的新鮮元素。』

1972年出生的儲鐵藝,是安徽蕪湖儲氏鐵畫的傳承人,讓他印象最深的是極其生動的課堂教學,『我們這些人從來沒有機會一次集中聽這麼多專家的課。168個課時的專家講座,太有衝擊力了。最後一節課居然是在故宮博物院聽院長單霽翔為我們講課,故宮的文創思路讓我們腦洞大開,仿佛明白了作為一個匠人,今後可開拓的空間有多大。』

項目培訓組組長朱軍岷說,開班前,在課程設置環節上花費的心思最多。最後他們確定的講座名單堪稱豪華,但又兼顧不同領域——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金申、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鄭立中、民俗學家徐藝乙、建築設計學家崔愷、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等。

走出來,方知技藝的差距與優勢在哪裏

除了集中授課,培訓項目還有1/3的時間用於參觀交流。

杭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工藝之都』。在杭州培訓期間,利用周末時間,學員們考察了大量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尤其是一些著名的銅雕建築藝術精品,如雷峯塔、靈隱銅殿、西湖銅畫舫及江南銅屋等。

而前往台灣的藝術交流之旅對很多人來說更是第一次。他們參觀了台北故宮、著名雕塑家朱銘的美術館、中台禪寺、星雲大師的佛光寺、高雄的美術館、新北市雕塑家李光裕先生的工作室等。『這種探訪和交流是全面而深入的。學員們在面對不同藝術品時,會不由自主地思考傳統與創新的關係。相同的文化傳統為什麼在台灣會成長出不同風格與審美的藝術,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在哪方面還值得改進。這些問題,是他們平時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耕耘時不會花時間思考的。看一看人家的工匠精神體現在哪些細節中,自然就明白了自己的差距。』帶領他們行走台灣的培訓組另一位負責人陸寧感慨。

丁大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雲南『烏銅走銀製作技藝』的傳承人,也是家族的第七代傳人。早在2010年他已經開設了烏銅走銀工藝館、烏銅走銀傳習館,對外招收手工藝製作學員。『此次培訓雖然短暫,但參觀交流的目的性特別強,如果說之前都是摸着石頭過河,憑感覺創作,那在北京、杭州、台北的學習參觀,才是真正的讓我們有了自覺的文化創新意識。』

敢創新,才能讓老手藝迸發現代活力

培訓的最後一環是學員們設計自己的作品併集中展示。

『我們此次展示學員作品,其實更多的是想呈現他的想法,他如何把自己的手藝與銅雕藝術嫁接,比如琺瑯和銅的結合,水晶與銅的搭配,比如蘇英敏如何將一個象徵吉祥的獸與一個香爐結合,儲鐵藝如何在鐵藝鍛造技藝中融入銅雕的特點。』朱軍岷說。

我國的銅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銅工藝令世界讚嘆。『窮雖窮,有三擔銅』是曾在祖輩中流傳的俗語,但如今銅文化的傳承卻出現了斷層,從事銅雕藝術的工匠屈指可數,其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何嘗不是面臨此種窘境呢?老手藝,如何在現代社會生存,進而融入當下生活,是非遺傳承人共同面對的問題。

朱炳仁表示,不少家族技藝傳承人,做大做強的能力或者創新求變的動力不足,現在提倡工匠精神,並不是僅僅指狹義的手工藝,它應該體現在對自己作品或者產品有更高文化品質的追求上,所謂的精益求精也不只是簡單的工藝提升,而應該有更多的文化內涵,這正是這個培訓班想要告訴他們的。

一切還只是開始。『我們32位學員已經成為一個分不開的集體,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領域打拼,過去都是只和自己行內的人打交道,今後會用更多的時間來交流、合作,將這些天學到的東西消化到自己的作品中,非常希望今後做出的東西比一般的產品擁有更多的藝術品質,我們再也不想簡單地重複,做一些無法流傳下去的平庸之作了。』蘇英敏說。(本報記者楊雪梅)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