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09|回覆: 2

[成語典故] 不覺技癢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8-28 09: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覺技癢】相關人物

高漸離,戰國末燕(今河北省定興縣高里村)人,荊軻的好友 ,擅長擊築(是古代的一種擊弦樂器,頸細肩圓,中空,十三弦),高漸離與荊軻的關係很好。

【不覺技癢】涵義

技:技藝。指具有某種技能的人,一遇機會,便情不自禁地想表現一下。

【不覺技癢】出處

漢·應劭【風俗通·聲音·築】:“漸離變名易姓,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久之,作苦,聞其家堂上客擊築,伎癢,不能毋出言,曰:‘彼有善不善。’”

【不覺技癢】詞語辨析:

【不覺技癢】讀音:bù jué jì yǎng

【不覺技癢的近義詞】:見獵心喜

【不覺技癢】用法:偏正式;作謂語;用於人急於表現自己的特長

【不覺技癢】造句

1、他看到孩子們打乒乓,不覺技癢

2、在圈外站了很久,看手下兄弟動手不覺技癢,吆喝一聲也加入戰團,流川楓的壓力大增。

3、俞大猷在旁看了,不覺技癢,仔細看完,發現他們的棍法似是而非,心中十分詫異。

4、原來,她看到彼得渡河打架的水平都不錯,不覺技癢,就要和彼得練手過招。

5、聽說果然有湖,而且風光旖旎,田裕民不覺技癢難耐,斷然不肯放過。

6、趙匡胤不覺技癢,登上華山去找老道下棋。

7、次年舉行第二屆全國棋賽,他仍在大會主持賽事,比賽結束後,他不覺技癢起來,提議和全國冠軍楊官?對弈一場。

8、自從師兄走後,谷中無人與我切蹉,這武功就此擱下了,今日一見,不覺技癢,想與師兄教量一番。

【不覺技癢】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燕國的擊築高手高漸離與荊軻是好朋友,兩人常在一起擊築唱歌。荊軻前往秦國時,他曾親自到易水邊為荊軻送行。

荊軻刺秦失敗後,秦王下令追捕太子丹和高漸離。高漸離逃到偏遠的地方隱姓埋名給別人當傭人,日子久了就覺得很苦悶。

有一次,主人家請客,席間有人擊築,高漸離忍不住評論起來,哪裡彈奏得好,哪裡需要改進,主人聽了他的談論,就讓他表演。主人和其他客人聽了他擊築之後紛紛讚嘆,主人見他技藝不凡覺得他不是普通人,就問他的身世,高漸離告訴他自己的經歷,此後這家主人便像對待貴客一樣招待他。

【不覺技癢】成語接龍:

不覺技癢→癢磨樹者→者也之乎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25-3-31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不覺技癢"之藝境與士人風骨】

"不覺技癢"一詞,實乃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富意蘊之精神寫照。考其本源,當溯至【風俗通義】所載高漸離事。燕趙壯士隱於庖廚,聞築音而技癢難耐,此非單純技藝炫耀,實為士人"藝以載道"精神之外顯。高漸離與荊軻刎頸之交,其擊築絕藝實乃燕趙慷慨悲歌之氣韻寄託。

細究此典,可見三重境界:其一為"藝臻化境"之專業修養,非爐火純青者不能有"癢"之感;其二乃"發乎本心"之真誠態度,如【禮記】所云"誠於中形於外";其三則為"士志於道"的精神追求,高漸離之"出言指瑕",實含"以藝觀道"的深層意蘊。

較之"見獵心喜","不覺技癢"更顯技藝與人格的渾然一體。觀俞大猷校棍法而詫異的典故,正是武者"以藝證道"的典型表現。今人用此語,當知其不僅描摹技藝展示之衝動,更暗含中國文人"游於藝"的傳統精神。故【論語】云"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誠為"技癢"現象最精當的註腳。
林陶奔 發表於 2025-4-6 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不覺技癢"之藝能境界與文化意蘊】

"不覺技癢"一典,源自【風俗通義】所載高漸離事,實為華夏藝術精神之絕妙寫照。此四字非僅形容技藝者見機而作之態,更深蘊着中國傳統文化中"藝與道合"的至高境界。高漸離隱姓埋名之際,聞築音而忘形置評,恰似伯牙之遇子期,非刻意求顯,實乃藝術生命之自然勃發。

考其詞源,"技癢"之"技",當溯至【周禮】六藝之教。古人云:"游於藝"(【論語·述而】),正謂技藝修養已達"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境。高漸離聞築聲而技癢,非特逞才炫技,實為長期藝術積澱形成的條件反射,猶如庖丁解牛時"奏刀騞然"(【莊子·養生主】),乃技藝內化為生命本能之體現。此種境界,與【禮記】"不學操縵,不能安弦"的藝能修煉觀一脈相承。

觀其近義"見獵心喜",二者雖同表見機而動,然文化意趣迥異。獵者外向求取,技者內向抒發。高漸離之技癢,本質上是藝術人格的覺醒,正如【樂記】所謂"情深而文明",當內在藝術修養達到一定高度,必借外緣顯發為具體藝術行為。宋代理學家程顥言"萬物靜觀皆自得",正可移評此境——藝能者靜觀萬象而技癢,實為藝術生命與天地精神往還的自然流露。

細究成語接龍"癢磨樹者",暗含技藝精進之道。【莊子】載輪扁斫輪"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恰似高漸離擊築之藝,必經"磨樹"般的苦修,方可達至"者"的境界——即【周易】"大人虎變"的質變階段。由技癢而磨礪,終成"者也之乎"的大家風範,此乃中國傳統藝術修為的完整路徑。

今人用此成語,多止於表面詞義。若能深味高漸離故事背後的文化密碼,當知真正的"技癢",實為藝術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璪語)的創作衝動。在當代專業領域,這種情不自禁的技藝展現,仍是判斷真才實學的重要標準。猶如蘇東坡論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專業造詣深厚者,其技癢非為炫技,實乃專業素養的自然外溢。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