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78|回复: 0

[成语典故] 拔帜易帜

[复制链接]
是飞 发表于 2016-8-28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拔帜易帜》相关人物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拔帜易帜》涵义

帜:旗帜。易:改变,变换。拔掉别人的旗帜,换上自己的旗帜。多比喻取而代之。

《拔帜易帜》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拔帜易帜》辨析

《拔帜易帜》读音:bá zhì yì zhì

《拔帜易帜》近义词:拔赵帜易汉帜

《拔帜易帜》用法:连动式;作谓语

《拔帜易帜》造句

1、如今这里已拔帜易帜,另换新主了。

2、自从他加盟以来,乔拔帜易帜治从早忙到晚。

3、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4、在南面不远处的一个小山丘上,竹中重治目睹了这一切的发生,他诧异着一个小小的足轻,怎么会灵活运用着拔帜易帜的兵法。

5、周围的足轻诧异地看着他,在当时日本的作战,身背家徽的战旗被认为是一件神圣且不可磨灭的事情,这种拔帜易帜的举动与叛变可以说无异。

《拔帜易帜》成语典故: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后,率领汉军攻占了魏国和代国,接着又在张耳的协助下,带了几万兵东下井陉,攻击赵国。赵王和主将陈馀在井陉口聚集了二十万大军阻挡。

谋士李左军建议陈馀拔给他三万军队,从小路出发,出奇不意地截取汉军的后勤装备及粮食;而它的前军抵达井陉时不与交战。这样的话,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韩信和张耳的头颅。

陈馀是个读书人,不爱使用诈谋奇计,认为韩信的兵不过数千,经过千里行军,巳非常疲惫,可以直接予以攻击,因此没有采纳李左军的计谋。

韩信手下的人探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放心东下井陉,进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之处,韩信下令休息。半夜里,他选出两千名轻骑兵,让他们每人拿着一面红色旗帜,从小道来到井陉口山后隐蔽起来,同时对他们说:“我将另派一支军队与赵军对垒,并假装败退。这样,赵军必定倾巢而出,前来追击。你们乘此机会快速进入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我们汉军红色的旗帜。”接着,韩信又派出一支一万人的军队,叫他们背水摆开阵势。赵军见汉军排出兵法上最讳忌的背水之阵,都哈哈大笑,以为汉军自己断了后路。

天刚亮,韩信指挥这一万人的军队向井陉口进发,赵军立即打开营门迎击。战了一段时间后,韩信、张耳命汉兵丢掉旗鼓,向水边退去。汉兵退到水边阵地,再也无法后退,只得拼死作战。

这时,隐蔽在山后的两千汉兵,趁赵营无人守卫,快速冲进赵营,飞快地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色的旗帜。而在水边作战的赵兵,因遇到背水一战的汉兵的顽强抵抗,无法取胜,想返回营地,却见那里全是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汉兵抓住,顿时军心大乱,各自逃命。接着,汉军两面夹击赵军,结果主将陈馀被杀,赵王被活捉。

 
沙舟 发表于 2025-3-30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拔帜易帜考释与兵学价值析论》

"拔帜易帜"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所载韩信井陉之战。汉三年(前204年),韩信率军攻赵,以"背水阵"奇策破敌,更令二千轻骑"驰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终致赵军溃散。此役充分彰显韩信"兵权谋家"特质,将心理战与运动战结合,开创古代战争史经典战例。

从训诂学角度,"帜"乃军旅标识,《说文》释为"旌旗之属";"易"作"更易"解,段玉裁注"易者,改也"。该成语核心在易帜行为所蕴含的政权象征意义,《周礼·春官》早有"司常掌九旗之物名"的礼制规范,足见旗帜在古代军事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兵学维度观之,此战术包含三重智慧:其一为虚实相生,以主力牵制创造战机;其二为攻心为上,通过易帜瓦解敌军斗志;其三为速战速决,强调奇袭的突然性。明代兵书《阵纪》评曰:"韩信拔帜,所谓先夺其所恃也。"日本江户时代兵学家山鹿素行在《武教全书》中亦专章论述此战法。

该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引申运用,需注意其特定军事隐喻色彩。如例句四所述日本战国时期战例,恰印证该策略的跨文化适用性。然运用时当避免泛化,宜保留其"通过关键性置换实现根本转变"的核心语义。

考诸史籍,"拔帜易帜"与"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等成语存在微殊:前者强调公开取代的颠覆性,中者侧重暗中替换,后者偏重手段的隐蔽性。这种语义差异正体现汉语成语的精确性特征。治学者引用时,当细辨其语境适用范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庚辰月庚子日|黃帝4722年三月初四日卯時| 2025/4/1/週二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