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祖宣教授的學術思想是法於古籍精華,並基於此而創新,總體概括為注重陽氣、因瘀致病、因病致瘀、痰瘀互結四個方面。
注重陽氣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此言意指兩個重要中醫基本理論,即陽主陰從,陰平陽秘。陽主陰從指的是在陰陽的相互關係中,陽主導,陰從屬。陰平陽秘中的秘,是封藏之意。
因瘀致病
瘀阻於心,可見心悸、胸悶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於肺,可見胸痛、咳血;瘀阻胃腸,可見嘔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於肝,可見脅痛痞塊;瘀血攻心,可致發狂;瘀阻胞宮,可見少腹疼痛、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經色紫色成塊,或見崩漏;瘀阻肢末,可成脫骨疽;瘀阻肢體肌膚局部,可見局部腫痛青紫。
因病致瘀
瘀血形成之後,不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養作用,而且反過來影響全身或局部血液的運行,產生疼痛、出血、經脈瘀澀不通,臟腑發生症積,而導致的這些疾病又可以產生新的瘀血,以及『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後果。
痰瘀互結
痰飲是機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黏稠者為痰,清稀者為飲。【金匱要略】首創痰飲病名,分為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四類。痰飲與瘀血在臨床上互為因果或者共同為病。津血同源,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於脈內者為血,布微於經脈之外者為液,賴臟腑的氣化作用,出入於脈管內外,互為資生轉化,血以津液生,津以血液存。在病理狀態下,津凝則為痰,血滯則成瘀,痰聚則血結,血凝則痰生,以致互為因果同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