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96|回覆: 2

[成語典故] 懲羹吹齏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8-28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懲羹吹齏】相關人物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思想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懲羹吹齏】涵義

羹:用肉、菜等煮成的湯;齏:細切的冷食肉菜。被熱湯燙過嘴,吃冷食時也要吹一吹。比喻受到過教訓,遇事過分小心。

【懲羹吹齏】出處

戰國·楚·屈原【九章·惜誦】:“懲於羹者而吹齏兮,何不變此志也?”

【懲羹吹齏】辨析

【懲羹吹齏】讀音:chéng gēng chuī jī

【懲羹吹齏】近義詞:懲羹吹虀

【懲羹吹齏】用法:聯合式;作謂語

【懲羹吹齏】造句

懲羹吹齏豈其非,亡羊補牢理所宜。

【懲羹吹齏】成語典故:

屈原,名平,戰國時楚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當時擔任“左徒”的官職,但是得不到楚懷王的信任。他主張聯合東方的大國齊國,共同抗秦。昏庸的楚懷王,不聽忠告,反而偏信讒言,疏遠屈原,並向秦國妥協。結果連連上了秦國的當,懷王最後終於死在秦國。懷王死後,他的兒子橫繼位為頃襄王。頃襄王像他父親一樣糊塗,竟把屈原趕出郢都,放逐到長江以南的沅、湘和洞庭湖一帶。

屈原始終熱愛他的祖國,在被疏遠、遭打擊,以至被流放的苦痛年月中,無時不關心着人民的生活,無時不懷念着國都郢都。他寫的【九章】等不朽的詩篇,充滿了悲憤和熱烈的愛國之情。【九章】共包括九篇,其中的【惜誦】,一般都列為第一篇。

【惜誦】,據專家考證,是屈原勸楚懷王聯齊抗秦而被讒去職時寫的。“惜誦”二字,據說是“不願隨便歌頌”的意思。詩中有一節假託在夢中和大神談話來表達自己始終不變的忠誠。詩的大意說:“我曾在夢裡企圖登天,無奈既沒有路也找不到船。請大神幫幫忙吧。可是他說,理想雖好實行困難!難道我的理想將永遠被認為危險而無法實現?大神說:可思而不可恃。故眾口其鑠金兮,初若是而逢殆。懲於羹而吹齏兮,何不變此志也?欲釋階而登天兮,猶為曩之態也!大神說的這幾句話,大意是說:“對於君王,你可以懷念卻不必寄託希望。他身邊那群人的嘴連金屬都消熔得了,你當初一片天真當然要遭殃。上過當的人總該特別小心了,為什麼不能改一改你的直心腸?你想登天偏又放棄了往上爬的梯子,看來你從前的老脾氣,還是照樣!

【懲羹吹齏】成語接龍:

懲羹吹齏→齏身粉骨→骨瘦形銷→銷毀骨立→立足之地→地瘠民貧→貧賤之交→交能易作→作浪興風→風檣陣馬→馬塵不及→及第成名→名聲籍甚→甚囂塵上→上替下陵→陵勁淬礪→礪帶河山→山崩海嘯→嘯聚山林→林下風致→致之度外→外強中瘠→瘠牛羸豚→豚蹄穰田→田父獻曝→曝書見竹→竹馬之交→交詈聚唾→唾地成文→文子同升→升堂拜母→母以子貴→貴不召驕→驕生慣養→養精蓄銳→銳挫望絕→絕後空前→前度劉郎→郎才女姿→姿意妄為→為人師表→表里不一→一心一意→意滿志得→得尺得寸→寸利必得→得兔忘蹄→蹄閒三尋→尋死覓活→活靈活現→現鐘不打→打成一片→片言隻字→字正腔圓→圓顱方趾→趾踵相接→接踵而來→來者居上→上篇上論→論短道長→長才廣度→度長絜短→短嘆長吁→吁地呼天→天淵之別→別置一喙→喙長三尺→尺幅千里→裡通外國→國家棟梁→梁孟相敬→敬事後食→食生不化→化若偃草→草偃風從→從壁上觀→觀眉說眼→眼去眉來→來日大難→難如登天

見字如面 發表於 2025-3-31 08: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懲羹吹齏"的處世哲學與歷史鏡鑒】

"懲羹吹齏"這一典故出自屈原【九章·惜誦】,其字面義雖言飲食之道,實則蘊含深刻處世智慧。細考之,此語折射出三重境界:

一者,經驗認知層面。以羹燙之痛推及齏冷之慎,揭示人類"一朝被蛇咬"的防禦心理機制。這種條件反射式的謹慎,實為生存智慧的樸素體現。屈原以飲食喻政事,暗諷楚王未能從外交挫敗中汲取教訓。

二者,辯證思維層面。原句"何不變此志也"的反詰,點明過度防範的弊端。正如王夫之【楚辭通釋】所言:"懲羹而吹齏,則失中和之道。"處世既需記取前車之鑑,更當避免因噎廢食。

三者,歷史啟示層面。觀楚懷王父子"不懲秦羹"終致喪邦,恰與屈子警示形成鮮明對照。司馬光【資治通鑑】評楚事云:"懷王惑於張儀,襄王逐屈原,此所謂不知鑒者也。"足見慎而不僵、警而不怯方為治國大道。

今人讀此典故,當悟"知戒慎而不失其勇"的辯證智慧。歷史教訓固須銘記,然若事事"吹齏",則難免錯失良機。屈原之嘆,正是對中庸之道的深刻呼喚。
張機及 發表於 2025-4-13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懲羹吹齏"的處世哲學與屈原的悲劇精神】

"懲羹吹齏"這一典故出自屈原【九章·惜誦】,以羹燙傷而吹冷齏的日常經驗,深刻揭示了人類心理防禦機制的普遍規律。作為中國思想史上最早系統表述這一心理現象的文獻記錄,其價值不僅在於成語本身的警世意義,更在於屈原通過這一意象所展現的士人精神困境。

從訓詁學角度考察,"懲"字從心從征,本義為戒止,引申為因受創而知戒;"羹"為肉汁相和的濃湯,"齏"則指切碎的醃菜。這種由熱食到冷食的對比,構成溫度與質地的雙重對立,恰如其分地隱喻了政治生態中的險惡變遷。王逸【楚辭章句】注此句云:"言人見羹熱而遭灼,後見冷齏猶恐其熱而吹之",揭示出創傷記憶對認知模式的深刻重塑。

屈原所處的戰國晚期,楚國貴族政治已現衰頹之象。【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其"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卻因"爭寵而心害其能"的讒言被疏。在這種政治生態下,"懲羹吹齏"實際反映了三種處世態度:世俗者的過度防範、投機者的見風使舵,以及屈原所代表的士人堅守。詩中大神所謂"眾口鑠金"的警示,正是對楚國"蟬翼為重,千鈞為輕"(【卜居】)價值顛倒的控訴。

值得注意的是,屈原雖用"懲羹吹齏"的典故,卻以"何不變此志也"的反問表明拒絕妥協的態度。這種看似矛盾的心理,構成了中國士人精神史上的重要命題:在"明哲保身"與"守死善道"之間,屈原選擇了後者。朱熹【楚辭集注】評此句"言己雖遭讒被疏,而終不能改其直道",準確抓住了其中的精神內核。

從現代心理學視角重新審視,"懲羹吹齏"現象揭示了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某些特徵。但屈原的偉大之處,在於他超越了簡單的條件反射,將這種心理警惕升華為對政治原則的堅守。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恰如孔子所言"君子固窮",構成了中華文明重要的精神資源。

當代社會雖不再有屈原時代的政治環境,但"懲羹吹齏"的心理機制依然廣泛存在。如何在吸取教訓的同時保持赤子之心,如何在防範風險之際不喪失進取勇氣,屈原用生命書寫的答案,至今仍值得我們深思。成語背後的精神維度,遠比字面意義更為深遠。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