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95|回复: 0

[成语典故] 两虎相争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8-29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虎相争》相关人物

陈轸,战国时期纵横家。

《两虎相争》涵义

两只老虎相互争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两虎相争》出处

《战国策·秦策二》:“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史记·春申君列传》:“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

《两虎相争》辨析

《两虎相争》读音:liǎng hǔ xiāng zhēng

《两虎相争》近义词:两虎相斗

《两虎相争》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

《两虎相争》造句

1、接下来的两虎相争确实令人胆战心惊。

2、没错,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对咱们可是好事!

3、这样的两虎相争,要想一个活口不留的灭掉对方,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4、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宁虎到是很看好那桑木,在天宝阁的斗兽场,这桑木是常胜将军,夺冠的希望最大。

5、如今讨贼军和北洋军两虎相争,一时半会是不会结束的;给了讨贼军钱物,那北洋军来要怎么办?索性都不给!

6、在此后的岁月里,也必然是两虎相争的局面,至少陈胜目前是这样认为的。

7、这李文龙实力也不低,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8、众喽罗见少寨主胜了,自是欢呼雀跃,他们虽然不想寨中无强人带领,又过回以前的日子,但同样不想看到两虎相争的局面。

9、十年前终极一班的老大碰到十年后的king怎么可能相安无事,他们一定拼个你死我活的,正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10、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即使她知道自己的男人是千年难遇的“魔脉”。

《两虎相争》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陈轸来到秦国,正赶上秦惠王为一件事发愁呢。当时韩、魏两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也没分出胜负,而且战争也没有停止。

秦国是当时的一个大国,秦惠王想凭借自己的实力来阻止这场战争,一是彰显一下自己的实力;二是以阻止战争为借口,然后乘虚消灭两国。于是他就问左右的大臣,大臣们都各执一词,有的认为阻止这场战争好,有的认为不该阻止这场战争,秦惠王没有决定下来。惠王见众官的说法都不一样,一时间不能决定,所以就想听听陈轸的想法。

陈轸听秦惠王诉说完自己的烦恼以后,先不谈这场战争,而是给秦惠王讲了一则《两虎相争》的寓言故事:

从前,有个人叫卞庄子,以开旅馆为业,因此人们也叫他馆庄子,他还雇了一个小伙计。卞庄子为人喜好勇武,而且自己也很厉害,只身敢同老虎搏斗。

有一天,一个牧童跑来,对卞庄子说:“不好了!两只老虎正在争吃我的牛呢!你快帮帮忙把老虎赶跑吧!”

卞庄子听到后,浑身热血沸腾,好像在燃烧,马上就提着宝剑随着牧童跑到山上。到了山上,只见一大一小两只老虎正咬住一头牛,牛拼命地挣扎着。卞庄子二话不说,拔出宝剑就要去刺杀老虎。

这时,跑来的旅馆小伙计一把拉住卞庄子说:“两只老虎正争着要吃牛,吃到了甜头,必然争抢起来,争抢起来必然互相搏斗。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死’,死的那一只肯定是小老虎。等小老虎死了以后,大老虎肯定也要受伤。到时候你刺杀那只受伤的老虎,轻而易举。这样一来,你只要刺杀一只老虎,就可以获得刺杀两只老虎的美名。”

卞庄子认为小伙计说得有道理,于是他们就站在那里等着。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因为怎样分得食物的问题互相搏斗起来,大老虎被小老虎咬伤了,小老虎被大老虎咬死了。这时卞庄子拿起宝剑刺死了受伤的大老虎,果然一举两得,获得了刺杀双虎的美名。

陈轸讲完了故事,对秦惠王说道:“现在韩魏两国相攻,一年也没停止。这必然使大国受伤,小国灭亡。大王讨伐受伤的大国,这不是一举消灭了两个国家吗?这同卞庄子刺虎是同样的道理。”

《两虎相争》成语接龙:

两虎相争→争强斗狠→狠心辣手→手不释书→书生之见→见可而进→进退无据→据理力争→争强显胜→胜友如云→云屯鸟散→散兵游勇→勇冠三军→军令如山→山珍海错→错认颜标→标新领异→异草奇花→花前月下→下回分解→解骖推食→食不重肉→肉眼凡夫→夫人裙带→带砺山河→河汉江淮→淮南鸡犬→犬吠之警→警愦觉聋→聋者之歌→歌声绕梁→梁孟相敬→敬陈管见→见利忘义→义正辞严→严刑峻法→法力无边→边尘不惊→惊魂落魄→魄散魂飘→飘洋过海→海内鼎沸→沸反盈天→天生尤物→物阜民丰→丰肌弱骨→骨鲠在喉→喉长气短→短吁长叹→叹老嗟卑→卑以自牧→牧豕听经→经邦纬国→国色天姿→姿意妄为→为期不远→远交近攻→攻玉以石→石烂江枯→枯本竭源→源清流清→清莹秀澈→彻底澄清→清夜扪心→心回意转→转愁为喜→喜不自禁→禁网疏阔→阔论高谈→谈笑自若→若不胜衣→衣不兼采→采兰赠药→药到病除→除患兴利→利傍倚刀→刀山火海→海屋筹添→添枝接叶→叶落归根

《两虎相争》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想成功,就得善于利用对方的内部矛盾,先坐观成败,然后就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xsx1986 发表于 2025-4-2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两虎相争考释与战国策士的博弈智慧》

"两虎相争"作为典出《战国策》的经典寓言,其价值不仅在于语言艺术的凝练,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深刻战略思想。陈轸以卞庄子刺虎的寓言说秦惠王,实为战国纵横家"以喻证理"说辩艺术的典范。

考其文本源流,《战国策·秦策二》所载"今两虎诤人而斗"与《史记·春申君列传》"两虎相与斗"的表述差异,正体现战国策士"因事设喻"的灵活性。值得注意的是,《庄子·盗跖》中亦有"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的变体,足见此喻在先秦时期的广泛传播。这种以动物喻人事的表述方式,可追溯至《周易》"羝羊触藩"的取象传统,经战国策士发展而成为成熟的说理工具。

陈轸说秦惠王之事,展现了典型的纵横家思维模式。当韩魏相攻之时,秦国面临"介入"与"观望"的战略选择。陈轸以"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为喻,实则提出"待弊而制"的第三方博弈策略。这种"坐观成败"的智慧,与《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暗合,体现了战国策士对力量制衡的深刻理解。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类似的大国博弈策略仍可见其遗绪。

从语用学角度考察,"两虎相争"在战国语境中具有特殊的政治隐喻功能。考《战国策》中"虎"的意象使用,多喻指万乘之国(如《楚策一》"虎贲之士"),这与《说文》"山兽之君"的释义形成互文。策士们刻意选择猛兽意象,既强化了对抗的激烈程度,又暗含"强者相争"的权力政治逻辑。这种隐喻方式,较之《孟子》"以羊易牛"的仁政之喻,更凸显战国时期的现实主义政治思维。

该成语的现代应用,往往忽略其原始语境中的战略等待智慧。观今日商业竞争中的"鹬蚌相争"策略,或国际政治中的"离岸平衡"手段,皆可视为"两虎相争"古智的当代演绎。然需警醒者,古人用此喻重在强调"待时而动"的时机把握,非简单鼓吹坐收渔利。陈轸之谋的深层价值,在于教导决策者如何将第三方优势转化为战略主动权,这种思维对现代管理决策仍具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