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虎相爭】相關人物
陳軫,戰國時期縱橫家。
【兩虎相爭】涵義
兩隻老虎相互爭鬥。比喻力量強大的雙方相搏鬥。
【兩虎相爭】出處
【戰國策·秦策二】:“今兩虎諍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史記·春申君列傳】:“天下莫強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斗。”
【兩虎相爭】辨析
【兩虎相爭】讀音:liǎng hǔ xiāng zhēng
【兩虎相爭】近義詞:兩虎相鬥
【兩虎相爭】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
【兩虎相爭】造句
1、接下來的兩虎相爭確實令人膽戰心驚。
2、沒錯,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對咱們可是好事!
3、這樣的兩虎相爭,要想一個活口不留的滅掉對方,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4、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寧虎到是很看好那桑木,在天寶閣的鬥獸場,這桑木是常勝將軍,奪冠的希望最大。
5、如今討賊軍和北洋軍兩虎相爭,一時半會是不會結束的;給了討賊軍錢物,那北洋軍來要怎麼辦?索性都不給!
6、在此後的歲月里,也必然是兩虎相爭的局面,至少陳勝目前是這樣認爲的。
7、這李文龍實力也不低,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8、眾嘍羅見少寨主勝了,自是歡呼雀躍,他們雖然不想寨中無強人帶領,又過回以前的日子,但同樣不想看到兩虎相爭的局面。
9、十年前終極一班的老大碰到十年後的king怎麼可能相安無事,他們一定拼個你死我活的,正所謂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10、所謂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即使她知道自己的男人是千年難遇的“魔脈”。
【兩虎相爭】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陳軫來到秦國,正趕上秦惠王爲一件事發愁呢。當時韓、魏兩國互相攻打,打了一年也沒分出勝負,而且戰爭也沒有停止。
秦國是當時的一個大國,秦惠王想憑藉自己的實力來阻止這場戰爭,一是彰顯一下自己的實力;二是以阻止戰爭爲藉口,然後乘虛消滅兩國。於是他就問左右的大臣,大臣們都各執一詞,有的認爲阻止這場戰爭好,有的認爲不該阻止這場戰爭,秦惠王沒有決定下來。惠王見眾官的說法都不一樣,一時間不能決定,所以就想聽聽陳軫的想法。
陳軫聽秦惠王訴說完自己的煩惱以後,先不談這場戰爭,而是給秦惠王講了一則【兩虎相爭】的寓言故事:
從前,有個人叫卞莊子,以開旅館爲業,因此人們也叫他館莊子,他還雇了一個小夥計。卞莊子爲人喜好勇武,而且自己也很厲害,隻身敢同老虎搏鬥。
有一天,一個牧童跑來,對卞莊子說:“不好了!兩隻老虎正在爭吃我的牛呢!你快幫幫忙把老虎趕跑吧!”
卞莊子聽到後,渾身熱血沸騰,好像在燃燒,馬上就提著寶劍隨著牧童跑到山上。到了山上,只見一大一小兩隻老虎正咬住一頭牛,牛拼命地掙扎著。卞莊子二話不說,拔出寶劍就要去刺殺老虎。
這時,跑來的旅館小夥計一把拉住卞莊子說:“兩隻老虎正爭著要吃牛,吃到了甜頭,必然爭搶起來,爭搶起來必然互相搏鬥。所謂‘兩虎相爭,必有一死’,死的那一隻肯定是小老虎。等小老虎死了以後,大老虎肯定也要受傷。到時候你刺殺那隻受傷的老虎,輕而易舉。這樣一來,你只要刺殺一隻老虎,就可以獲得刺殺兩隻老虎的美名。”
卞莊子認爲小夥計說得有道理,於是他們就站在那裡等著。
過了一會兒,兩隻老虎果然因爲怎樣分得食物的問題互相搏鬥起來,大老虎被小老虎咬傷了,小老虎被大老虎咬死了。這時卞莊子拿起寶劍刺死了受傷的大老虎,果然一舉兩得,獲得了刺殺雙虎的美名。
陳軫講完了故事,對秦惠王說道:“現在韓魏兩國相攻,一年也沒停止。這必然使大國受傷,小國滅亡。大王討伐受傷的大國,這不是一舉消滅了兩個國家嗎?這同卞莊子刺虎是同樣的道理。”
【兩虎相爭】成語接龍:
兩虎相爭→爭強鬥狠→狠心辣手→手不釋書→書生之見→見可而進→進退無據→據理力爭→爭強顯勝→勝友如雲→雲屯鳥散→散兵游勇→勇冠三軍→軍令如山→山珍海錯→錯認顏標→標新領異→異草奇花→花前月下→下回分解→解驂推食→食不重肉→肉眼凡夫→夫人裙帶→帶礪山河→河漢江淮→淮南雞犬→犬吠之警→警憒覺聾→聾者之歌→歌聲繞梁→梁孟相敬→敬陳管見→見利忘義→義正辭嚴→嚴刑峻法→法力無邊→邊塵不驚→驚魂落魄→魄散魂飄→飄洋過海→海內鼎沸→沸反盈天→天生尤物→物阜民豐→豐肌弱骨→骨鯁在喉→喉長氣短→短吁長嘆→嘆老嗟卑→卑以自牧→牧豕聽經→經邦緯國→國色天姿→姿意妄爲→爲期不遠→遠交近攻→攻玉以石→石爛江枯→枯本竭源→源清流清→清瑩秀澈→徹底澄清→清夜捫心→心回意轉→轉愁爲喜→喜不自禁→禁網疏闊→闊論高談→談笑自若→若不勝衣→衣不兼采→采蘭贈藥→藥到病除→除患興利→利傍倚刀→刀山火海→海屋籌添→添枝接葉→葉落歸根
【兩虎相爭】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想成功,就得善於利用對方的內部矛盾,先坐觀成敗,然後就可一舉兩得,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