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17|回復: 0

[成语典故] 牛鼎烹鸡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8-29 20: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牛鼎烹鸡〗相关人物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 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

边让(?—193年),字文礼,东汉末年名士,兖州陈留郡浚仪县人。

〖牛鼎烹鸡〗涵义

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比喻大材小用。

〖牛鼎烹鸡〗出处

〖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

〖牛鼎烹鸡〗辨析

〖牛鼎烹鸡〗读音:niú dǐng pēng jī

〖牛鼎烹鸡〗近义词:牛刀割鸡、杀鸡焉用牛刀

〖牛鼎烹鸡〗反义词:投闲置散、量才录用、人尽其才

〖牛鼎烹鸡歇后语〗:大材小用

〖牛鼎烹鸡〗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牛鼎烹鸡〗造句

1、在日本,即便是从国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也无望进入日本大企业,因为他们被认为是牛鼎烹鸡

2、搬动这么个不大的设备,居然调来了一台大吊车,岂不是牛鼎烹鸡

3、牛年初创短信,好像吴牛喘月,本意牛鼎烹鸡,哪料蜗行牛步。

4、二人顺顺利利地取来了他们所需的衣物——完成这项任务对他们任何一个来讲都是牛鼎烹鸡,只不过九成九的精力都耗费在了对方身上,倒也着实不轻松。

5、即使在近现代,捕鲨也没象王木木这么样要用大炮轰的,不说是大炮打蚊子吧,却也有点牛鼎烹鸡了。

〖牛鼎烹鸡〗成语典故:

东汉末年,在陈留地方有位叫边让的人,很有名气。大将军何进便将他招来,命他作令史官。朝廷的议郎蔡邕听说边让在何进那里,心想:“边让这个人才学不凡,应该作更高一些的官。”便亲自到何进家里去,劝说他把边让推荐出去,让他担任再大些的官。

蔡邕说:“我看边让这个人,真是才能超群呀,他聪明贤智,心通性达,非礼不动,非法不言,实在是难得的奇才呵。俗语说,‘用煮牛的大锅来煮一只小鸡,水放多了,味道没了,就不好吃了;水放少了,则煮不熟,更不能吃了。’这说的是大器小用,所以是不相宜的。我现在忧虑的是,这个煮牛的大锅没有用来煮牛,希望将军仔细考虑一下,给边让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

〖牛鼎烹鸡〗成语接龙:

牛鼎烹鸡→鸡犬升天→天道宁论→论辩风生→生知安行→行动坐卧→卧虎藏龙→龙章麟角→角户分门→门户之见→见机而行→行思坐想→想方设法→法海无边→边尘不惊→惊魂失魄→魄荡魂飞→飞灾横祸→祸国殃民→民困国贫→贫不学俭→俭以养廉→廉远堂高→高步阔视→视丹如緑→緑林好汉→汉官威仪→仪静体闲→闲言淡语→语笑喧呼→呼天钥地→地丑德齐→齐驱并驾→驾鹤西游→游必有方→方底圆盖→盖不由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质而不野→野无遗贤→贤母良妻→妻离子散→散带衡门→门庭若市→市民文学→学书学剑→剑态箫心→心向往之→之死靡他→他乡故知→知难而退→退思补过→过化存神→神运鬼输→输肝剖胆→胆小怕事→事不关己→己溺己饥→饥寒交迫→迫不可待→待人接物→物极将返→返朴归真→真赃实犯→犯上作乱→乱箭攒心→心服口服→服低做小→小屈大申→申冤吐气→气血方刚→刚正不阿→阿鼻地狱→狱货非宝→宝山空回→回味无穷→穷日落月→月黑风高→高冠博带

cqyanxiaobo 發表於 2025-4-2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牛鼎烹鸡"之人才观与东汉士人政治生态》

"牛鼎烹鸡"一典出自《后汉书·边让传》,蔡邕以"函牛之鼎以烹鸡"为喻,直指东汉末年人才任用之弊。此喻不仅揭示器物与功用的辩证关系,更深层折射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才位相称"的政治理想。考其时代背景,正值党锢之祸后,清流士大夫与宦官集团激烈博弈之际,人才进退实关国运兴衰。

从器物文化维度观之,三代礼器制度早有"鼎俎奇而笾豆偶"的规制,《周礼》明载"牛鼎"乃祭祀天地之重器,其形制、功用皆有严格法度。蔡邕以礼器喻人才,实承《周易》"鼎象"传统,《彖传》云"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将鼎之烹任功能升华为治国理政的象征。故"牛鼎烹鸡"之失,首在违背"器以藏礼"的礼治精神。

就人才哲学而言,此典与孔子"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形成互文。王弼注《周易》时提出"器用有常,施不可妄",恰可解释边让案的本质:当建安七子辈出的时代,名士边让被屈居令史之职,犹如以宗庙之鼎烹庖厨之膳,既失器物本真,又违人才本性。东汉仲长统《昌言》所云"君子任职则思利人",正强调才职相宜的为政之道。

细究蔡邕说辞,其"非礼不动,非法不言"八字,暗合《礼记·中庸》"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的为臣标准。范晔在《后汉书》中特录此谏,实有深意:在士人群体意识觉醒的汉末,"牛鼎"之喻已成为清议运动的重要话语武器。陈寅恪曾指出,东汉士大夫"以器量相标榜",蔡邕此论正是这种群体意识的典型表现。

今人用此成语,多止于表层的"大材小用"之叹。然究其根本,实关涉人才与制度的深层矛盾。观当代博士留学生难展所长之事,与边让遭遇何其相似?回望这个穿越千年的隐喻,或许我们更应思考:如何使社会这个"巨鼎",既能容江海之量,亦善调鼎鼐之味。毕竟,人才如薪火,唯有器得其宜,方成燎原之势。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