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19|回覆: 0

[成語典故] 牛鼎烹雞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8-29 20: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牛鼎烹雞】相關人物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 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將,後人稱他為“蔡中郎”。

邊讓(?—193年),字文禮,東漢末年名士,兗州陳留郡浚儀縣人。

【牛鼎烹雞】涵義

用煮一頭牛的大鍋煮一隻雞。比喻大材小用。

【牛鼎烹雞】出處

【後漢書·邊讓傳】:“函牛之鼎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熬而不可熟。”

【牛鼎烹雞】辨析

【牛鼎烹雞】讀音:niú dǐng pēng jī

【牛鼎烹雞】近義詞:牛刀割雞、殺雞焉用牛刀

【牛鼎烹雞】反義詞:投閒置散、量才錄用、人盡其才

【牛鼎烹雞歇後語】:大材小用

【牛鼎烹雞】用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牛鼎烹雞】造句

1、在日本,即便是從國外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留學生也無望進入日本大企業,因為他們被認為是牛鼎烹雞

2、搬動這麼個不大的設備,居然調來了一台大吊車,豈不是牛鼎烹雞

3、牛年初創短訊,好像吳牛喘月,本意牛鼎烹雞,哪料蝸行牛步。

4、二人順順利利地取來了他們所需的衣物——完成這項任務對他們任何一個來講都是牛鼎烹雞,只不過九成九的精力都耗費在了對方身上,倒也着實不輕鬆。

5、即使在近現代,捕鯊也沒象王木木這麼樣要用大炮轟的,不說是大炮打蚊子吧,卻也有點牛鼎烹雞了。

【牛鼎烹雞】成語典故:

東漢末年,在陳留地方有位叫邊讓的人,很有名氣。大將軍何進便將他招來,命他作令史官。朝廷的議郎蔡邕聽說邊讓在何進那裏,心想:“邊讓這個人才學不凡,應該作更高一些的官。”便親自到何進家裏去,勸說他把邊讓推薦出去,讓他擔任再大些的官。

蔡邕說:“我看邊讓這個人,真是才能超群呀,他聰明賢智,心通性達,非禮不動,非法不言,實在是難得的奇才呵。俗語說,‘用煮牛的大鍋來煮一隻小雞,水放多了,味道沒了,就不好吃了;水放少了,則煮不熟,更不能吃了。’這說的是大器小用,所以是不相宜的。我現在憂慮的是,這個煮牛的大鍋沒有用來煮牛,希望將軍仔細考慮一下,給邊讓一個施展才能的機會。”

【牛鼎烹雞】成語接龍:

牛鼎烹雞→雞犬升天→天道寧論→論辯風生→生知安行→行動坐臥→臥虎藏龍→龍章麟角→角戶分門→門戶之見→見機而行→行思坐想→想方設法→法海無邊→邊塵不驚→驚魂失魄→魄盪魂飛→飛災橫禍→禍國殃民→民困國貧→貧不學儉→儉以養廉→廉遠堂高→高步闊視→視丹如綠→綠林好漢→漢官威儀→儀靜體閒→閒言淡語→語笑喧呼→呼天鑰地→地醜德齊→齊驅並駕→駕鶴西遊→遊必有方→方底圓蓋→蓋不由己→己飢己溺→溺心滅質→質而不野→野無遺賢→賢母良妻→妻離子散→散帶衡門→門庭若市→市民文學→學書學劍→劍態簫心→心嚮往之→之死靡他→他鄉故知→知難而退→退思補過→過化存神→神運鬼輸→輸肝剖膽→膽小怕事→事不關己→己溺己飢→饑寒交迫→迫不可待→待人接物→物極將返→返樸歸真→真贓實犯→犯上作亂→亂箭攢心→心服口服→服低做小→小屈大申→申冤吐氣→氣血方剛→剛正不阿→阿鼻地獄→獄貨非寶→寶山空回→回味無窮→窮日落月→月黑風高→高冠博帶

cqyanxiaobo 發表於 2025-4-2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牛鼎烹雞"之人才觀與東漢士人政治生態】

"牛鼎烹雞"一典出自【後漢書·邊讓傳】,蔡邕以"函牛之鼎以烹雞"為喻,直指東漢末年人才任用之弊。此喻不僅揭示器物與功用的辯證關係,更深層折射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才位相稱"的政治理想。考其時代背景,正值黨錮之禍後,清流士大夫與宦官集團激烈博弈之際,人才進退實關國運興衰。

從器物文化維度觀之,三代禮器制度早有"鼎俎奇而籩豆偶"的規制,【周禮】明載"牛鼎"乃祭祀天地之重器,其形制、功用皆有嚴格法度。蔡邕以禮器喻人才,實承【周易】"鼎象"傳統,【彖傳】云"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將鼎之烹任功能升華為治國理政的象徵。故"牛鼎烹雞"之失,首在違背"器以藏禮"的禮治精神。

就人才哲學而言,此典與孔子"割雞焉用牛刀"(【論語·陽貨】)形成互文。王弼注【周易】時提出"器用有常,施不可妄",恰可解釋邊讓案的本質:當建安七子輩出的時代,名士邊讓被屈居令史之職,猶如以宗廟之鼎烹庖廚之膳,既失器物本真,又違人才本性。東漢仲長統【昌言】所云"君子任職則思利人",正強調才職相宜的為政之道。

細究蔡邕說辭,其"非禮不動,非法不言"八字,暗合【禮記·中庸】"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的為臣標準。范曄在【後漢書】中特錄此諫,實有深意:在士人群體意識覺醒的漢末,"牛鼎"之喻已成為清議運動的重要話語武器。陳寅恪曾指出,東漢士大夫"以器量相標榜",蔡邕此論正是這種群體意識的典型表現。

今人用此成語,多止於表層的"大材小用"之嘆。然究其根本,實關涉人才與制度的深層矛盾。觀當代博士留學生難展所長之事,與邊讓遭遇何其相似?回望這個穿越千年的隱喻,或許我們更應思考:如何使社會這個"巨鼎",既能容江海之量,亦善調鼎鼐之味。畢竟,人才如薪火,唯有器得其宜,方成燎原之勢。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