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55|回复: 1

[思维启发] 张氏家训“六代翰林”秘诀何在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8-30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氏家训“六代翰林”秘诀何在

张氏家训“六代翰林”秘诀何在

《聪训斋语》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在教育子孙时,极其推崇张英的《聪训斋语》家训,并将其与圣祖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相提并论,称其“教家者极精”“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足见张英家训的价值,及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张英(1637-1708),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进士,曾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为康熙朝政坛上之风云人物。他还有一个大名鼎鼎,后来位极人臣的儿子叫张廷玉,张家可谓权倾朝野。康熙曾评价张英“老成敬慎,始终不渝,有古大臣风”。

张英虽位高权重,却始终以“敬慎(恭敬谨慎)”处事。某日,张英穿朝服出门,却不知当天是一个忌日。此时,巷口有一人说到:今天是忌辰。他听到后急忙回家将朝服换掉,对这个提醒的陌生人心存感念。即便是在他晚年退居乡里时,也处处以居家老人与乡民来往,即使出行路遇担柴人也会主动让路。张英能做到如此谦让,与其为人处事一向谦虚谨慎密不可分。他以此为家训教导家人,在写给子孙的《聪训斋语》讲到“治家之道,谨肃(谨慎恭肃)为要”。他告诫子孙说,你们既然都享受了衣食富足无忧的福泽,就更应该做到敦厚谦谨、慎言守礼。这便是张英富有远见的地方。他深知“一家温饱,千家怨忿”,位高权重之家更容易受到各种责备、妒忌、怨尤、毁谤、讥刺等攻击,“有荣则必有辱,有得则必有失,有进则必有退,有亲则必有疏。”

如何做到谦虚谨慎?张英以古语“终身让路,不失尺寸”的道理教诲子孙,也就是一生懂得谦让的人,最后并不会有什么损失。想要做到“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且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他告诫子孙,一个人只要一言一行都想着有益于人,而不是有损于人,人们就会望之如鸾凤,视之如珍贵的人参茯苓;必然会为天地所护佑,鬼神所折服,而享有更多的福分了。因此,只要能一直保持谦和谨饬的作风,人们自然会诚服,自己的名声也会逐渐响亮。

张英在《聪训斋语》家训中再三强调谦让有益无损的道理,并直斥世人所认为的对人谦让就会受人欺侮的言行是十分荒谬的。在他看来,自古只听说忍与让能够消除无穷的灾晦,却没有听闻忍与让会反招祸患。他深明“吃亏是福”的辩证哲学,“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凡事最不可想着占便宜,一个人把便宜全占了,则人们的怨恨也就集中于他身上;待把便宜丢掉,人们的怨恨也就随之消弭;“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常持此心,深明此理,自然心平气和”。

张英的这些家训在后世子孙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子张廷玉便在给儿孙的家训中自述对《聪训斋语》家训“终身诵之”,并在为官处事中进一步发扬了谦虚谨慎的作风。

张氏家训“六代翰林”秘诀何在

张氏家训“六代翰林”秘诀何在

张英之子:张廷玉

雍正十一年,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参加科举考试,举行廷试后,考卷进呈雍正皇帝,被钦点为一甲探花。待拆卷后,雍正才知他是张廷玉之子,遂遣内侍传谕张廷玉,告知其子得中探花。张廷玉随即觐见皇帝,表示他家“世受皇恩,无所不极”,对其子取中探花坚辞不受,并请将此功名让于天下寒士。雍正深感其义,遂将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并宣谕对张家父子大加赞赏,以表彰其“谦谨之诚”。上谕中对张英子孙三代充斥赞誉之辞,称张英为官数十年,清忠和厚,始终不渝;对张廷玉则以上古虞舜时期的名臣皋陶、夔相期许;并赞许张若霭秉承家教,能有这样的成就不仅是张家的喜事,也是国家的喜事。这显然对张家谦虚谨慎的家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张英家族深受康雍乾三位皇帝的青睐,素有“父子双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等赞誉,这与张英“治家之道,谨肃为要”的家训不无关系。后人曾谓“张氏当隆盛时,其子弟无不谨敕谦约,可为大臣家法”。曾国藩亦将张英的家训寄予侄子曾纪渠,并赞许侄子“恭敬谦和,德性大进”。这也算是张氏家风的深远影响。

傎倒 发表于 2025-4-17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聪训斋语》与张氏"六代翰林"的持守之道

桐城张氏一族,自张英始,六代蝉联翰林,创清代科举史之奇观。其家学渊源,尽在《聪训斋语》二卷之中。曾国藩誉之为"教家极精"者,非虚美之辞,实因张英深谙"盛德若愚"的处世哲学,将儒家"卑以自牧"的训诫化为日用常行之道。

一、敬慎为本的为官之道
张英历仕康熙朝三十余载,以"老成敬慎"见称。其"朝服易服"一事尤见微知著:闻路人一言即易服,非惧朝廷责罚,实乃内心持敬使然。这种"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的修为,正是《中庸》"慎独"功夫的生动体现。张氏家教特别强调"谨肃为要",实为深谙"高位不可恃,盛满不可久"的处世智慧。

二、忍让哲学的辩证智慧
"终身让路,不失尺寸"八字,道出张英处世精髓。此语源自《尚书》"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张英却赋予其新的实践内涵。其子张廷玉在《澄怀园语》中记载:"先公每谓让则路宽,争则路蹙",可见忍让非怯懦,实为"以退为进"的生存策略。这种"吃亏是福"的哲学,与《老子》"后其身而身先"的思想遥相呼应。

三、益人为要的立身准则
张英训诫"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实承《论语》"己欲立而立人"之旨。他将道德训诫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让路于担薪者,看似小节,实为培养"民胞物与"胸怀的日常功夫。这种修养方式,与朱熹"格物致知"的实践路径不谋而合。

张氏家族能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宿命,关键在于将"谦退"二字化为传家心法。张英深明《周易》"亢龙有悔"之理,故能教导子孙"受得小气则免大气,吃得小亏则避大亏"。这种处世智慧,使张氏在政治风云变幻中始终保持"中和"之位,终成"六代翰林"的科举佳话。今日读《聪训斋语》,犹见其"卑以自牧"的智慧光芒。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