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32|回覆: 1

[成語典故] 素面朝天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8-31 09: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素面朝天】相關人物

虢國夫人(?年—756年)是唐玄宗李隆基寵妃楊玉環的三姐,唐朝蒲州永樂(今山西芮城縣)人。

【素面朝天】涵義

本義指婦女不施脂粉,入朝覲見天子。

【素面朝天】出處

宋·樂史【楊太真外傳】卷上:“﹝唐玄宗﹞封大姨為 韓國夫人,三姨為 虢國夫人,八姨為秦國夫人。同日拜命,皆月給錢十萬,為脂粉之資。然虢國不施妝粉,自衒美艷,常素面朝天。”

【素面朝天】辨析

【素面朝天】讀音:sù miàn cháo tiān

【素面朝天】反義詞:淡妝濃抹

【素面朝天】用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用於女性

【素面朝天】造句

1、在奼紫嫣紅的百花爭艷之中,這素面朝天的淡定,也是一種絢爛吧。

2、那些素面朝天的城市,那些洗盡鉛華的容顏。

3、素面朝天不是美麗女人的特有的專利,而是每個女人都可以選擇的生存方式。

4、如果再看你一眼是否還會有感覺,當年素面朝天要多純潔就有多純潔,不畫扮熟的眼線不用抹勻粉底液,暴雨天照逛街偷笑別人花了臉。

5、如果再看你一眼,是否還會有感覺;當年素面朝天要多純潔就有多純潔!

6、即使素面朝天、清湯掛麵也無妨,嬌妍粉嫩的桃紅色就能讓你氣色瞬間滿格,肌膚顯得白皙柔嫩,兩頰襯着若有似無的淡淡紅暈,讓人看着心跳不已。

7、儘管自己和淑芳生活了二十多年,但她從來都是素面朝天,衣着簡樸,直到今天,於心遠才第一次從這個日本女人身上真切感受到女性的嬌柔與嫵媚。

8、粉紅色的長裙,露出一段纖細白嫩的小腿,素面朝天,未施粉黛,就這樣俏生生地站立在燈光下。

9、看着身穿居家服素面朝天的凌悅,洛塵不解的問道“凌悅,你這是?”。

10、白天,她是清純可人,素面朝天的幼教見習老師,晚上,她是嫵媚妖艷,心計謹慎的夜店女歌手。

【素面朝天】成語典故:

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武惠妃去世後,他便常常鬱鬱寡歡,寢食不安,也無心料理朝政,有時還發無名火。

當時他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是一位絕色美人。玄宗一見到她就神魂顛倒,雖然從輩分上說,她是自己的兒媳婦,但他顧不得輩分了,千方百計將她弄到自己的身邊,封她為貴妃,寵愛有加。自從得到楊貴妃,唐玄宗便整天沉溺於歌舞聲色中了。

楊貴妃集後宮三千宮女嬪妃的寵愛在一身,楊家頓時雞犬升天,兄弟姐妹都得到封賞,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

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三人都美貌出眾,玄宗經常與她們一起尋歡作樂,每年都要賞賜大量的脂粉錢。

三人中虢國夫人最漂亮,又很會賣弄風騷,討皇上喜歡,玄宗對她也是憐愛有加,虢國夫人自恃美艷,常常不施脂粉,素面入朝,覲見天子(素面朝天)。詩人杜甫曾有詩諷刺道:

虢國夫人承主恩,

平明上馬入宮門。

卻嫌脂粉污顏色。

淡掃娥眉朝至尊。

宮中女子為了討皇上歡心,都要描眉畫唇,施以厚厚的脂粉,虢國夫人別出心裁,不施脂粉,在六宮粉黛中反而更顯得美若天仙,玄宗由此更加寵愛她。她家的宅第,豪華比得上皇宮,氣派沒有哪家能比,虢國夫人享盡榮華富貴。安史之亂後,她逃到陳倉,死在那裏。

chocoba 發表於 2025-4-9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素面朝天"的審美意蘊與文化張力】

"素面朝天"作為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命題,其內涵遠超出字面所示的妝容儀態。考其本源,【楊太真外傳】所載虢國夫人"不施妝粉,自衒美艷"的典故,實為盛唐審美多元化的典型表徵。在楊氏姐妹皆以濃妝示人的宮廷環境中,虢國夫人反其道而行之的素顏姿態,構成了對程式化宮廷美學的解構。

從文化符號學視角審視,"素面"與"朝天"的意象組合頗具深意。"素面"指向道家"見素抱樸"的哲學理念,而"朝天"則暗含儒家"正色朝儀"的禮制要求。虢國夫人以天然姿容直面皇權的行為,恰似在禮制框架內進行的審美突圍。這種矛盾統一體,正是唐代文化包容性的生動體現。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所言"草木敷榮,不待丹綠之采",可為註腳。

在當代語境中,"素面朝天"已演變為女性主體意識的象徵符碼。其反義詞"淡妝濃抹"出自蘇軾"欲把西湖比西子"之句,二者共同構成中國美學譜系中的二元對立。值得注意的是,虢國夫人的"自衒美艷"本質上仍屬被觀看的客體,而現代女性選擇素顏的權利意識,則實現了從客體到主體的根本轉變。李清照"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的焦慮,在今天已轉化為自主的審美表達。

該成語的現代轉義過程值得玩味。當用於描述城市風貌時,"素面朝天"暗含對過度修飾的批判;指涉人格特質時,則強調本真性的價值。這種語義遷移印證了傳統文化符號的再生能力。王陽明"心外無物"之說,恰可解釋素顏選擇背後的心性哲學。

"素面朝天"現象最終指向一個永恆的命題:在禮制與天性、修飾與本真之間,中國文人始終在尋找動態平衡。虢國夫人的故事之所以流傳千年,正因其觸及了人類共通的審美困境。在當代社會,這個成語依然煥發活力,提醒着我們:真正的自信,源於對本質的堅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